分享

2013年12月01日

責任編輯:蘇北

從不畏強權到韜光養晦:前后兩個30年的外交戰略

從不畏強權到韜光養晦:前后兩個30年的外交戰略
堅持獨立自主、團結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反對霸權主義、堅持正義的革命外交,是毛澤東時代的外交戰略。新中國因為堅持這一外交戰略,大大提高了國家聲望和國際地位。

毛澤東時代的外交戰略和國際地位

清除帝國主義勢力

舊中國深受帝國主義奴役。

1840年至1949年,中國共簽訂1100多個不平等條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是當時中國人地位的真實寫照。在蔣介石拼命吹噓的“黃金時代”1936年,中國70%的煤炭,96%的鋼鐵被外資企業控制。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地位最低的國家。  

新中國剛建立,就實行“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在新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  

由此,新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了基礎。  

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革命外交

建國初,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仍然相對較低。正是毛澤東堅持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革命外交,讓中國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與信任。

抗美援朝的勝利

1950年6月25日,李承晚挑起朝鮮內戰。10月8日,朝鮮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一道難題擺在新中國面前:共和國百廢待興,美國實力強大又打著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社會”的旗號,中國怎么辦?

毛澤東思之在三,最終決定:參戰!從中國的國家安全來看,必須參戰。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屈服了,和舊中國有多大區別?民族精神的損失難以用生命財產來衡量。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讓全世界看清了中國不可欺辱,另一方面表明新中國不在帝國主義控制的聯合國安理會和“國際社會”面前屈服,讓世界人民看到了希望。從此,中國躋身世界強國之林。  

文革時期毛澤東思想的世界性影響

60年代中期,世界各國特別是帝國主義國家,社會矛盾日益加深,世界人民苦苦探索新的出路。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發動了文革,堅定不移支持帝國主義國家人民反對本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斗爭,得到了世界人民廣泛支持和響應。

60年代,美國轟轟烈烈的黑人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反戰運動等新左派運動很大程度上都是受了毛澤東思想的影響。1968年法國發生了“五月風暴”,意大利發生了“熱秋運動”,人民舉著毛主席像,手拿紅寶書,走上街頭。

此外,中國大力援助第三世界國家的斗爭,援助阿爾巴尼亞的總額達100億人民幣,援助越南的總額達200億美元,卻沒有提出任何政治要求。這和當時美蘇兩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可以說,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人民心中的圣地,毛澤東是世界人民心中的圣人。

1971年,中國是怎么加入聯合國的?毛澤東說,是“非洲兄弟把我們抬進聯合國”。

所以無論怎么評價文革,文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聲望是不容否認的,不然很難想象70年代新中國的外交熱潮。 

參考閱讀:《毛澤東的世界遺產》

獨立自主基礎上的對外開放

中國前30年閉關鎖國嗎?相反,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相當高,而且都是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對外開放。

“156項工程”奠定工業化基礎

1949年12月,毛澤東訪蘇,商定了后來的“156項工程”中的首批項目。“一五”計劃把蘇聯援建的“ 156項工程”作為工業化建設的中心和重點。

從實際施工的150項看,涉及軍工企業、冶金工業企業、化工企業、機械加工企業、能源工業企業、輕工業和醫藥工業。這些項目主要配置在東北地區、中部和西部地區。106個民用工業企業大部分布置在東北、中部,44個國防企業多布置在中部和西部。

這些項目的建設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工業畸重沿海的狀態,建立起較完整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體系的骨架,起到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的重大作用。

“四三方案”改善人民生活

1973年,美國爆發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新中國抓住這一大好機遇,制定并開始“四三方案”的實施。

“四三方案”于1974年開始,從美、日、英、法、西德、意大利、荷蘭等國引進總價值超過43億美元,包括4套大型化纖生產設備、13套大型化肥生產設備等等在內的先進的工業生產設備。

從1977年到1982年,“四三方案”項目全部建成投產。4套化纖生產設備為解決中國人的穿衣問題做出重要貢獻。 13套大型化肥生產設備和自建的19座化肥廠使化肥的年產量增加1200萬噸,全國每年的糧食產量因此增加了5000萬到6000萬噸。

這一時期,中國的對外開放并沒有損害中國主權。引進外國技術、設備用出口農礦產品交換等形式,建成的項目完全是中國所有。

“大國平衡”的外交戰略

抗美援朝戰爭后,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并不穩定。毛澤東采取了平衡為中心的大國外交,讓中國國際地位穩步提高。

早在1949年,毛主席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明確提出新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方針。當時世界局勢有利于美國,經過抗美援朝戰爭等一系列斗爭,美蘇勢力接近平衡。

50年代后期,蘇聯也開始實行霸權政策。60年代,新中國開始采取“兩條線”的外交方針,同時推行面向獨立的亞非拉國家的“一大片”的外交方針,聯合亞非拉國家既反美又反蘇。但那時美國仍占一定優勢,中國外交仍然以反美為重點,通過援助越南等措施,使美國霸權急劇衰落。

70年代,蘇聯占一定優勢,中國確定了以聯合美國反對蘇聯霸權主義的“一條線”外交戰略,但并沒有放棄反美。例如,《上海公報》中中國就表示:

堅決支持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人民為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作的努力……堅決支持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一九七一年四月十二日提出的朝鮮和平統一的八點方案和取消“聯合國韓國統一復興委員會”的主張……

同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名義上仍然存在,為以后國際形勢變化下聯蘇反美留下余地。

毛澤東時代,中國的大國外交以“大國平衡”為中心,支持美蘇爭霸中弱勢的一方,不斷削弱強勢的一方。

中國收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毛澤東逝世時,美蘇兩國受到了極大的削弱,東歐、西歐、日本也紛紛現出了疲態。當時,世界上論國際地位是中美蘇大三角,論國際聲望是中國獨占鰲頭。

毛澤東時代后的外交變化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搭車”戰略

毛澤東時代的“一條線”外交戰略,在不放棄反美的基礎上,以反蘇為重點。而70年代后期的外交基本放棄反對西方帝國主義,“大國平衡”戰略變成了“搭車”戰略。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同時發表《中美建交公報》,《上海公報》中中國的鮮明立場蕩然無存。

1979年,中國宣布《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80年期滿后不再延長,因為其中有“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和對外擴張”的內容。

中國支持埃及單獨和以色列和解,從此和大多數阿拉伯國家關系急劇惡化。

1979年,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大國和一個社會主義小國越南開戰,國際聲望一落千丈。

80年代,國際形勢發生變化,美國占明顯優勢。但當時的中國繼續聯美反蘇,一方面支持阿富汗的抗蘇力量,另一方面繼續和越南作戰。

80年代后期,蘇聯終于撐不住了。美國反過來積極支持中國國內反動勢力奪權。中國如夢方醒,在1989年急忙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但為時已晚。很快,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制裁中國、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陷入了極度被動的局面。  

不可不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外交戰略是中國外交的一大失誤,不僅使國際聲望一落千丈,也使國際地位大滑坡,從中美蘇大三角中的一角變成了“一超多強”中的一強,面臨極端不利的國際形勢。

90年代以來的“韜光養晦”戰略

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格局失衡,中國怎么辦?

其實,在美蘇爭霸獲得了勝利的美國也不過是慘勝。90年代初美國國債高達20000億美元,1992年又爆發了嚴重的種族沖突。世界各國都厭惡這個“唯一超級大國”:俄、美矛盾并未隨蘇聯解體而消失;第三世界國家失去“中間地帶”的地位,對美國霸權主義十分警惕;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內部矛盾也尖銳化,西歐、日本起來挑戰美國的霸權。

“一個超級大國垮了,另一個超級大國被嚴重削弱”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形勢的真實寫照。

中國如果抓住這個機會,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和困境中的美國做斗爭,即使不能把美國搞垮,至少也能進一步削弱美國,實現世界格局的多極化。

然而,當許多國家希望中國站出來反對美國,中國選擇了韜光養晦。“這個頭,當了絕無好處,很多主動都失掉了”,但是,“這個頭”不當又帶來什么好處?

美國借此獲得了喘息之機,90年代通過克林頓政府的休養生息又恢復了元氣。馬上,美國把中國定為“頭號敵人”,炸館、撞機接踵而至。同時,第三世界國家對中國日益失去信心,西歐、日本也聯合美國對付中國,中國更加被動了。

90年代以來的又一大外交戰略失誤,不僅使中國國際聲望進一步下滑,也喪失了進一步削弱美國的時機。

外交變化帶來的片面對外開放

70年代后期以來,對外開放的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從引進外國技術、設備自己興建企業轉為吸引外國投資。這兩種開放方式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外資經濟特別是外國獨資經濟,開始可能會彌補資金不足,但外資企業大量把利潤匯回本國會加劇資金不足;開始可能會增加就業機會,但外資企業惡性競爭導致大量民族企業倒閉會加劇失業問題;開始可能會提供先進技術,但外資企業壟斷核心技術會嚴重損害自主創新能力。

不僅如此,外國在中國多是收購中國原有企業。國內“資改派”又主張“靚女先嫁”,把國內賺錢的企業都賣給了外國人,留在手里的都是虧損企業。

還有不少“假外資”,明明是中國企業,不知怎么就變成外資了,比如匯源。這無非是一方面方便偷稅漏稅,令一方面為自己卷款逃跑留下后路。

“中國的外資世界第一”真的值得夸耀?要知道,舊中國外資企業比重之高可是世界名列前茅。

外國特權重新回來

僅從司法方面說,隨著外國人來華人數的不斷增加,在華犯罪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但我國司法部門對待在華犯罪外國人,幾乎都是不聲不響、輕描淡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多不過驅逐了事。2008年,有3個外國人把一名中國女子從高樓上拋出致死,卻沒有任何司法部門嚴懲這3名外國人的報道。

甚至司法制度上外國人在我國也享有特權。現行《刑事訴訟法》第二十條規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刑事案件包括“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這樣的規定在立法上造成了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享有的訴訟權利不平等。

30多年以來,享有“超國民待遇”的外資企業遍布全國,外國人在中國也高人一等。對照全世界人民把中國當成心中的圣地的六七十年代,中國國際地位提高了沒有?

毛澤東留下外交戰略的寶貴經驗

近代中國,李鴻章、袁世凱、蔣介石一直在“韜光養晦”,卻屢屢敗于列強之手。

新中國建立以后,從根本上否定了“韜光養晦”,不畏強權、堅持正義,讓世界人民看到了希望。毛主席逝世時,中國的國際聲望和國際地位均達到高點。

毛澤東后的三十多年,中國在國際上聲音越來越小。

國際力量對比失衡,美國占了明顯的優勢,中國本該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如果不聯合起來,只能被各個擊破,害人害己。

2003年,法國反對美國侵伊戰爭,希望和中國合力制止。當時駐法大使吳建民大搞“韜光養晦”,“躲在法國背后”,中國失去了法國的信任。結果,薩科奇一上臺就表示要“學習”中國,不再積極推動世界格局的多極化,重返北約,堅定不移跟隨美國反華。

中國和法國的這種不團結,獲利者除了美國還有誰?

參考閱讀:《誰主沉浮:共和國60年的外交和國際地位》

毛澤東關于劃分“三個世界”的理論并未過時,經過了三十多年所謂“飛速發展”的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越來越嚴峻。要真正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贏得名副其實的國際聲望,關鍵在中國外交的戰略選擇。

相關話題

毛澤東時代農民的“中國夢”
從不畏強權到韜光養晦:前后兩個30年的外交戰略
毛澤東時代晚期的教育革命

網友評論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 亚洲成a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国产一级视频 | 婷婷琪琪在线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