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年11月26日

責任編輯:蘇北

毛澤東時代晚期的教育革命

毛澤東時代晚期的教育革命
在新中國教育領域的革命中,毛澤東一直強調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服務、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毛澤東時代的教育致力于擴大受教育的工人農民的數量,保證教育公平;在教學中,通過工作與學習的結合來達成教育制度的質的轉變……

五六十年代的教育改革與掃盲運動

延安經驗、蘇聯模式與大躍進時的教育改革

1940年代末,延安公辦、民辦學校并行。這種制度成本低,同時強調學習和勞動相結合,學生每年參與20到30天的體力勞動,適合識字率低的落后解放區。

1949年后,新中國逐漸從蘇聯學習新的教育制度。蘇聯模式強調統一的測試與考試、固定的課程與教學檢查,培養所謂的“優秀”學生升入高等教育。

到1955年,教育制度已與延安模式大相徑庭而接近蘇聯模式,目標在于培養學生為大學而非工作做準備,半工半讀的成分也消失了。在這種制度下,1952年到1956年,小學入學率基本持平,而文盲率降低得極慢。

1957年,“目前仍有40%的人民沒學可上。”“今年有400萬高小畢業生沒法升入中學,他們沒法進中學,沒地方,沒資金。”

大躍進通過提出教育系統徹底改造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在城市地區,1950年代建立起來的體制繼續運行。此外,所有學生參與生產勞動。而人民公社開始籌辦新的民辦小學與農村中學。孩子們仍然參與農業生產,教育成本也會更低。

三年自然災害后,這一改造被中斷。文革前夕,教育制度重新回到1950年代正規學校制度上。

初級、中級教育的普及

雖然教育制度幾經波折,但數據顯示1950年代到1960年代,新中國在大幅度普及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功。

1953年,小學約有820萬人入學,到1964年約有3300萬人。1950年代早期入學率50%,1958年、1965年達到了80%。初中入學率也增長迅速。1965年初中入學數300萬,是1953年的3倍。大躍進時期,農村中學的擴展使入學率增長更迅速。高中入學人數從1953年的15萬增長到了1957年的32萬。人數在大躍進中大幅增長,在1958年達到了68萬。

從總的結果來看,三個教育階段的長期發展速度基本相同,1953到1965年間,入學率都成倍增加。

掃除文盲運動

新中國早期在掃除文盲方面的成果也不容忽視。

1950年,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召開,提出要“推行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

在隨后的識字運動中,“速成識字法”被創造并推廣。全國各地迅速辦起了多種多樣的識字班——工廠的“車間學校”、農村的“地頭學習小組”、婦女的“炕頭學習小組”……

到1953年為止,在職工中已掃除文盲近100萬人,農民中掃除文盲308萬人。

大躍進時期是掃除文盲的高潮期。1957年3月8日,教育部要求:在40歲以下的文盲中,一般要求掃除工人文盲的85%左右;掃除農民、市民、手工業合作社社員文盲的80%左右。

到1957年上半年,全國有2200萬人脫離文盲狀態,并已有160萬人達到高小和初中畢業文化程度。到1958年7月,全國范圍有近1/4的縣、市基本上掃除了青壯年文盲。

參考閱讀:《新中國掃除文盲運動》

早期教育的問題與毛澤東的教育思想

盡管從1949年到1960年代,新中國進行了大力的教育普及和掃除文盲運動,但教育的效果是不令人滿意的。

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服務 

在三個不同歷史時期,毛澤東闡述的教育方針指出了同樣的價值取向。

1934年,毛澤東提出蘇維埃文化教育的總方針“在于以共產主義的精神來教育廣大的勞苦民眾,在于使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

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教育方針。其中,“大眾的”“應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

1957年2月,毛澤東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在《一九五八年的一次講話》中他指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

而對于新中國早期的教育情況,特別是中小學和大學的教育性質,可以從1971年關于教育的全國會議總結中“兩個估計”中看到:

“(在1949年后的17年里),由于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專了政,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戰線基本上沒有得到貫徹執行。(過去17年培養出的)大多數知識分子的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換言之,他們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1977年,這“兩個估計”被否定,教育政策不再向工農傾斜,而這正是當年“兩個估計”所針對的問題。

精英教育還是平民教育?

1960年代,盡管小學教育基本在城市地區普及,在鄉村卻并非如此。1965年,適齡兒童1500萬人,只有670萬人從小學畢業,其中350多萬無法進入初中。初中適齡學生1300萬只有170萬人畢業,只有不到50萬學生可以升入高中。

大躍進時期創辦農村中學以增加農村兒童入學機會,但小學規模擴大抵消了中學擴招的效果,升學率依然低。

除了教育不足嚴重,1960年代中期教育還有個根本性問——教育體制不平等。

早在1952年,毛澤東在給周恩來的一封信中寫道“干部子弟學校應逐步廢除”。

而1982年的數據顯示,1940年代晚期出生并在文革前完成教育的一代中,知識分子與干部的兒子比農民的兒子多受2到2.5年教育。

除了毛澤東提到的這種針對特權階層的特殊學校,新中國所效仿的蘇聯模式的教育也造成了嚴重不平等。

重考核、重升學的教育體制有利于來自特權家庭的孩子——家庭背景和傳承下來的文化資本給他們極大的優勢。所以,在1952、1953年,只有20%的大學生來自工農背景。而在文革前夕,重點學校清華附中只有6%的學生是工農子弟。

同時,農村教育質量低、城市教育質量高又強化了這種差距。

毛澤東擔心的是——精英化的教育使得“精英們”擴大了與工農群眾的差距,并把自己放在了權威的位置。而教育優先權本應該給處于社會經濟底層的工農群眾。

參考閱讀:《從毛主席的一封信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1921年,毛澤東創辦湖南自修大學,將學員要參加勞動、腦力勞動要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知識分子要接近勞動階級列入“組織大綱”。后來在中央蘇區,毛澤東明確地提出要“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在延安他又說:“一切機關學校部隊,必須于戰爭條件下厲行種菜、養豬、打柴、燒炭、發展手工業和部分種糧。”把“一面學習,一面生產”作為抗大辦學的基本原則,并指出知識分子要與工農相結合。

新中國學習蘇聯模式,到1955年,教育的重心在于培養學生為大學而非工作做準備,半工半讀的成分也消失了。

1958年,毛澤東視察天津大學。“教育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的方針隨后被提出。

在后來的“高校六十條”、“中學五十條”和“小學四十條”中,也明確提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而實際上,當時新中國的教育現狀是過于強調學術知識,工作經驗卻強調太少。

參考閱讀:《論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演進脈絡、結構體系、基本特點》

毛澤東時代晚期的教育改革

怎樣解決上述的教育問題?

毛澤東時代晚期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升學率。在城市,廢除大學入學考試。而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半工半讀都成為常規。

讓廣大的勞動人民子弟享受教育權利

有限的教育資源是投入發展少數人的高質量教育,還是大眾教育?多數發展中國家選擇了前者,比如印度。與其相對,毛澤東晚期的中國選擇了一套全民教育體制。

于是,在印度,一些畢業生位于世界頂尖,而同時文盲率長期維持在很低的水平。相反,中國在快速并持續降低文盲率上的成績很突出。

此外,毛澤東晚期的教育政策向有工農背景的學生傾斜,而不是用考試成敗取人。一方面減小了父母是知識分子或有特權背景的學生的優勢,另一方面遏制了教學脫離實際的現象。

比如,1970到1971年大學重開時,申請入學的學生需要有兩年工廠或農村的工作經驗、公社或工廠的推薦信,這些取決于他們在實際工作中的表現。

上山下鄉對農村教育的影響

毛澤東時代晚期,在每個生產隊建一所小學,每個公社建一所中學,這快速增加了就讀小學和中學的學生數量。在農村,高中學校的數目從1965年起增長了約80倍,于1977年達到最高峰。

與此同時,初中、高中老師配備成了一個大問題,多數農村的高中畢業生會把高中教育當作永遠離開農村的手段。

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為農村教育帶來了新力量。一部分知識青年成為了當地的老師。還有到“五七干校”參加政治學習的干部和大學教師也成為了農村教育的老師。

教學思想要理論聯系實際

1965年,毛澤東在一次會議上說:“現在這種教育制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粱、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樣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

毛澤東要求學校的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要反映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需要,教師講授知識要注意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反對學生死讀書、讀死書,提倡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時,高考要求全國使用統一課本,但這些課本為考試而設計,很不適合農村教育。電影《決裂》中就曾表現過這一問題。而1960年代中期,政策允許地方學校靈活掌握教科書的使用、甚至自行開發教學材料。最重要的是,要求所有學生同時參與工作和學習。

學生的這種輔助勞動同時對生產起了很大作用。在農村給工業的擴展奠定了基礎。而農村工業轉而成為資助教育的收入來源。

1966年,毛澤東還在一封信中談到,學生“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

參考閱讀:《論毛澤東教育思想的演進脈絡、結構體系、基本特點》

毛澤東的教育遺產

因為致力于大眾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毛澤東時代晚期的教育革命給新中國教育帶來巨變。教育供給的總水平提高了,縮小城鄉差距、消除特權階層的子女獨占的階級優勢的目標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

入學率與識字率的上漲

小學教育基本普及。畢業生從1960年代早期的500萬飆升到1977年最高點的2500萬。其中,農村從45萬升到2100萬。入學率從1964年開始明顯增長,在1970年代中期達到了90%多的高峰。

中學教育增長更明顯。到1970年代晚期幾乎所有學生都能進入初中。高中階段增長同樣顯著。1970年代中期,70%的孩子進入高中。城市、農村都是有體現。1960年代出生的農民的兒子平均接受了8.2年的教育,而1945年出生的只有5.8年。

另外,識字率的增長和文盲率的下降也趨勢明顯。

1949年到1952年之間出生的女性文盲率遠超過40%,而男性是13%。這種不平等在毛澤東晚期得到緩解。1963到1967年間出生的男性文盲率降到了4%,而女性從40%迅速降到15%。

教育公平的實現

城鄉平均教育水平差距縮減很顯著——1962年城鄉升學率差距約為60個百分點,到1970年代末縮減到約15個百分點。

毛澤東晚期政策對教育公平的作用極大,還表現在工人和農民的地位被提高,知識分子和城市干部的特殊地位不再是子女受教育的優勢。

在1960年到1965年,父親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進入大學的幾率是父親為文盲的人的3.6倍。而在文革期間,父親的教育程度對升入大學的幾率沒有顯著影響。

出生于1940年代晚期的干部、知識分子的兒子往往比農民的兒子多受2到2.5年的教育。而出生于1950年代中期的人的此差距降低到不足一年。

這樣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對有著知識分子和管理階層的家庭背景的學生而言,文革是不受歡迎的。

參考閱讀:《布拉莫爾:毛澤東在教育領域的革命》

毛澤東時代晚期的發展戰略嘗試改造中國社會的上層建筑,而教育制度的轉變正是這個戰略中的關鍵一步。毛澤東重視初等教育的普及、強調教育公平、推進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在實踐上都取得了顯著成果。這些成績是發展中國家的典范,也是毛澤東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

相關話題

毛澤東時代農民的“中國夢”
從不畏強權到韜光養晦:前后兩個30年的外交戰略
毛澤東時代晚期的教育革命

網友評論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日韩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亚洲欧美换脸一区二区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 亚洲人成色44444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