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借助華西村與小崗村對比,揭露資改派私有化典型的虛偽和丑惡
2011-10-13
互動:140
當年的大集體式農業經濟是符合歷史發展需要的。我們當年因為戰術層面的管理問題將其終結,至今開始品嘗惡果,現在應該進行深刻的反思,以利于將來的發展。
2011-08-30
互動:42
一、分散經營,使農民耗費了大量的體力,在農忙的時候,他們說自己干活累得甚至比牲口還要累。二、農田基本建設的損毀,是農民的資金投入加大。三、盲目種植,由于農民的思想素質參差不齊。四、因為地塊小,農業機械施展不開。五、不能合理的施用化肥。六、施用農藥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七、土地糾紛問題,形成刑事治安案件,弄得兩敗俱傷。
2011-05-24
互動:996
工人玩完了,當然玩農民.錘子不用了,廉刀還有用嗎?
2010-11-05
互動:32
究竟怎么看人民公社的解體?——與楊思遠教授商榷
2010-11-01
互動:118
在當代中國人的觀念中,“農民”意味著:“目光短淺狹隘、主觀主義、奴性與壓迫性都強、缺乏團隊精神”。其實,很多說別人“農民”的中國人,自己也挺“農民”的。包括本人,也難免有點兒,常在河邊走,難免。然而,日本農民與大多數中國人,甚至大多數日本人相比,并不具備這些特點,甚至正好相反。為什么當代日本農民很不“農民”?中國人必定“農
2010-08-23
互動:67
接文章上半部分,講述“割資本主義尾巴”等真相,同時說明,毛澤東時代,農民是可以勤勞致富的,而且,勞動致富是在保障給集體做貢獻的前提下進行的。
2010-06-29
互動:25
30年前,中國南方安徽省的一個叫小崗的村落,締造了一個轟動全國的神話,一個一直流傳到現在的神話。
2010-06-25
互動:129
對“吳象”的《歷史在這里拐了一個彎 ——記農村改革突破階段的艱難歷程》予以批評,指出“分田單干”的錯誤與惡果。
2010-03-29
互動:45
建國后老一輩領導人高瞻遠矚,號召人民修建的大量農田水利工程,為農業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你看近三十年我們都在搞大工程,真正關系老百姓生產生活的有幾個。早先修建的水渠,引渠卻因不重視荒廢了許多。別再提“特別是近三十年的巨大成就”了。
2010-03-19
互動:78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包產到戶改革”,“由捆綁的集體勞動,到自主的勞動”,不是什么“具有歷史意義的改革”,而是當前農村凋敝困苦的又一次啟端。農業社會主義集體化還是小生產,這是毛澤東與他的對手一個根本分歧。毛澤東取得的是前進的勝利,對手取得的是復辟的成功。恐怖谷深,其底在于此。
2010-01-21
互動:28
分析歷史上“包產到戶”思想產生的原因,分析、批評1980年代“分田到戶”的原因之一。
2009-12-18
互動:25
土地流轉最大的受害者是農民,最大的受益者是鄉村干部和資本。
2009-12-01
互動:27
中國農村應該建立適合農民的集約化經濟組織。當前,農業機械化的條件非常成熟,但承包到戶的農村經濟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的實現,農業生產效率非常低下。農民進入城市打工時,權益也無法得到保障,中國農民形似一盤散沙,因此建立農民集約化經濟組織正當其時。重新恢復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可以凝聚農民,保障他們的經濟利益;可以大大推
2009-11-28
互動:210
究竟是“包產到戶”對農民有好處呢?還是實行集體化對農民有好處呢?雖然過去我的大腦里已經有了基本的思路,但是情況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時候幾個月的時間就會發生很大變化。唯物主義認為:我們的政策必須跟著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而做出相應的調整。與其對照,“三十年不變”這個說法是多么的荒唐!近些天來,我又到幾個鄉的農村走訪了一些
2009-11-26
互動:101
很多人都認為,毛澤東主張和提倡在中國農村實現合作化是解放后的事情了。然而,實際的情況并非如此,他老人家在七十五年前的井岡山時期,在革命的力量還處于薄弱的時候、紅軍才只有幾千人、根據地的人民只有幾萬人的時候,他就提出了把農民組織起來,實行互助合作問題。為什么他會有這樣的考慮呢?是因為他的政治理念是為了最廣大、最窮苦
2009-11-02
互動: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