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
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問題應該屬于哲學范疇和科學社會主義范疇的問題,也就是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不能說沒有,但是恐怕并不多,很少見到相關的理論研究文章。有些文章雖然涉及到這個問題,比如“補課論”、社會主義搞早了,搞錯了等,也屬于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問題。但是這些文章明確提出要研究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問題。
為什么要談這個問題?首先是因為這個問題與我們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有關。凡是來參加啟航澤東學院學習的同志無論是年齡大的,還是年輕的同志,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大家都關心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黨和國家命運前途的問題就是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一些不正確的認識,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有人認為,這個問題說不清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比如毛主席去世后,我們黨內有一種說法,說什么是社會主義,我們沒有搞清楚,所以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第二種是有人認為,我們黨已經有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只要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我們黨和國家就會長治久安,黨和國家就不會改變顏色。第三種是還有一些人看到當今社會的變化,認為這樣發展下去,黨和國家必然要改變顏色。但是現在誰也無力回天。我認為這三種看法都存在問題,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第一種看法屬于不可知論,就是認為中國未來的發展沒有什么客觀規律,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第二種看法是以主觀認識代替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在沒有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時就盲目的自信。第三種看法是沒有看到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是可以認識,可以利用的。毛主席已經在這個問題上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其次,是這個問題現在我們并沒有完全解決。也就是我們黨的理論界并沒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來分析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反而現在國內外理論界都有一種思潮,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錯誤的。我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之所以錯誤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當成了教條,而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科學。什么是科學,科學就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為什么說,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對的,就是因為它是科學,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那么現在我們怎樣判斷一種思想理論是不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要看這種思想理論是不是科學,是不是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有兩個方面:一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二是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毛主席在矛盾論中講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個人理解,有矛盾的普遍性就有矛盾的普遍規律,有矛盾的特殊性就有矛盾的特殊規律。所有的規律都是有條件的。普遍的規律就是普遍存在的條件下的規律,特殊的規律就是在特殊條件下存在的規律。為什么毛主席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條件下的普遍規律,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原因。直到現在誰也不能說馬克思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是錯誤的。一些人之所以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錯了,主要是對馬克思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規律認識不足,實際上是只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個別結論,沒有看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是有條件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的揭示只能是在當時條件下對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得出的一些個別結論只具有相對的真理性,即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正確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會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比如資本主義發展帝國主義階段對外侵略擴張,掠奪他國資源,輸出本國過剩的產能資本,緩解了本國的經濟危機,壟斷資本在本國內部也學習社會主義國家的經驗,提高了勞動者的福利待遇,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等,這些條件的改變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也有些變化,所以資本主義社會并沒有像馬克思預想的那樣很快滅亡。對于這個問題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都很清楚,在《共產黨宣言》序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由于二十五年來大工業已有很大發展而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也跟著發展起來,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實際經驗而后來尤其是有了無產階級第一次掌握政權達兩個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實際經驗,所以這個綱領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雖然馬克思在揭示資本主義特殊規律時,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條件變化,有些個別結論過時了,并不能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所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總的來說仍然是正確的。正如《共產黨宣言》序言中所講:“不管最近二十五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發揮的一般基本原理整個說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今天,雖然離《共產黨宣言》發表時已經過了近二百年,但是至今資本主義社會有些條件還是沒有完全改變,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也就沒有完全改變,比如由于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社會的商品交換沒有改變,因此價值規律、剩余價值規律也沒有完全改變,生產的社會化與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等也都沒有改變,這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社會還會爆發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還會不斷在世界制造動亂,制造戰爭以轉移國內矛盾。所以說,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沒有錯,是有人沒有搞懂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和理解犯了錯誤。
那么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來分析關于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問題呢?我想談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認識我們為什么要搞社會主義的問題。現在我國理論界有一種觀點認為,列寧和毛主席領導的革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兩個決不會”“一個不能跳過”的理論,無產階級革命搞早了,社會主義革命也搞早了,因此我們需要補資本主義的課。(“兩個決不會”就是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所說的“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一個不能跳過”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中所說:“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行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這種觀點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重新恢復私有制的理論依據。那么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呢?這個問題涉及到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認識。關于這個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的地方都有過非常經典的論述。應該說,只要具備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的人,對馬克思、恩格斯的這些經典論述都非常熟悉,但是也有些人恐怕并不熟悉。由于這些論述與我談到的話題有關,所以我在這里還是要重述這些經典論述。上面提到的“兩個決不會”前面還有一段話,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活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和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序言中說:“每一歷史時代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與交換方式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所賴以確立的基礎,并且只有從這一基礎出發,這一歷史才能得到說明;因此人類的全部歷史(從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會解體以來)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即剝削階級和被剝削階級之間、統治階級和被壓迫階級之間斗爭的歷史;這個階級斗爭的歷史包括有一系列發展階段,現在已經達到這樣一個階段,即被剝削被壓迫的階級(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一勞永逸擺脫任何剝削壓迫以及階級劃分和階級斗爭,就不能使自己從進行剝削和統治的那個階級(資產階級)的控制下解放出來。”馬克思、恩格斯這兩段話雖然簡短,但是內涵卻博大精深,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的。我只能談個人的幾點理解。
我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這兩句話所概括的唯物史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并且是以此為指導合寫了《共產黨宣言》。當時馬克思年僅三十歲,就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確實很不簡單。但是在寫作《共產黨宣言》時,馬克思還沒有完成《資本論》的寫作,沒有創立剩余價值學說,也就是沒有完全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所以我認為《共產黨宣言》所依據的原理主要是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主要有三點:第一點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就告訴我們人類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會不斷進步,舊的生產關系、舊的社會總要被新的生產關系、新的社會所代替。因此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第二點是私有制是產生階級和階級斗爭以及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的根源,不消滅私有制就不可能消滅階級和階級斗爭,不可能消滅階級剝削和階級壓迫。第三點是過去的一切階級由于代表舊的生產力,都不可能消滅私有制,即使推翻了原來的統治者,自己掌握了政權,甚至改變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及社會性質,但是仍然會保留私有制。無產階級代表了新的生產力,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推翻資本主義社會,才能徹底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最終建立共產主義社會。
為什么在革命戰爭年代有無數革命先烈能夠樹立堅定的信仰,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不惜獻出寶貴的生命,就是因為他們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學習了《共產黨宣言》,認識到了為共產主義而奮斗既是為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翻身解放,不再受剝削壓迫,也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和規律的。
那些主張“補資本主義課”的人把唯物史觀僅僅理解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個原理,似乎可以證明所謂“補課論”等的觀點是正確的。也就是說,如果我們僅僅依據這個原理來推理,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在一個國家生產力落后,經濟基礎落后的情況下,不可能建立先進的生產關系和先進的上層建筑。在美國英國等資本主義生產力發達的國家,都沒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那么前蘇聯和我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在生產力落后的情況下,更沒有理由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這種觀點看似有一定的道理,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但是這種觀點忘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還有一個方面,就是精神對物質有反作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怎么理解這個問題呢?恩格斯說:“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政治形式和這個斗爭的成果——由勝利了的階級在獲勝以后建立的憲法等等,各種法權形式以及所有這些實際斗爭在參加者頭腦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學的理論,宗教的觀點以及它們向教義體系的進一步發展。”恩格斯的這段話就是說明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中,不僅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且上層建筑也會對經濟基礎起反作用。如果只看到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看不到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就會犯機械唯物論的錯誤。正如毛主席在《矛盾論》中所說“我們承認總的歷史發展中是物質的東西決定精神的東西,是社會的存在決定社會的意識;但是同時又要承認而且必須承認精神的東西的反作用,社會意識對于社會存在的反作用,上層建筑對于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我認為要用辯證唯物論理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人的實踐。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受到郝貴生教授在輔導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時的啟發。馬克思說:“有一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因而認為改變了的人是另一種環境和改變了的教育的產物,--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一些人之所以看不到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陷入機械唯物論,根本原因就是沒有看到人的實踐的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通過人的實踐來完成的。而上層建筑形成以后,人們又會利用上層建筑通過實踐來改變經濟基礎。
我們可以看一下古今中外的歷史,為什么有一些原來經濟落后的國家后來會超過原來經濟先進的國家?比如歷史上英國超過荷蘭、西班牙,美國超過英國,歐洲、日本等國超過中國,根本原因是這些原來經濟落后國家產生了先進的思想。而這些先進思想的產生離不開這些國家人們的實踐。比如英國工人瓦特在實踐中發明了蒸汽機,不僅推動了英國的產業革命,同時也推動英國資產階級思想的發展,英國資產階級思想的發展反過來又推動了英國經濟的發展。從而使英國從原來落后國家迅速變為先進國家。美國之所以超過英國也是由于美國人在實踐中產生了先進思想。中國為何會落后于日本?就是日本人在實踐中產生了明治維新的思想,并通過明治維新,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而中國人雖然在實踐中也產生了戊戌變法的思想,但為時已晚,且變法失敗。
在改變生產關系方面,我們可以看一下美國的歷史,美國原來是印地安人的國家,原來印地安人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還是原始的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如果按照一些人理解,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生產關系,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印地安人也要先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才能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但是歐洲人到了這里,不僅帶來了新的生產工具,還帶來了新的思想,很快就徹底改變了這里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美國并沒有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按部就班地經歷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而是先建立了一段帶有奴隸制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后來廢除了奴隸制,直接進入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社會。
在我們國家的西藏也是這種情況。西藏在建國初期經濟基礎非常落后,還是農奴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但是解放軍進駐西藏后,在經濟基礎仍然落后的情況下,憑借先進的社會主義思想很快就廢除了農奴制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建立了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所以西藏也沒有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樣,非要按部就班地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所以在蘇聯和我們國家并不是只有生產力高度發達了才能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馬克思主義這種先進思想理論傳入俄國和中國后,俄國和中國的先進的知識分子和無產階級、廣大勞動人民完全可以通過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先進思想,通過革命奪取政權,利用無產階級的政權來改變落后的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這樣看問題才符合唯物史觀所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當然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也告訴我們搞社會主義社會、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不能光憑主觀愿望,必須具備一定的客觀條件。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兩個決不會”,“一個不能跳過”。但是這并不等于說在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我們只能消極等待。當年俄國十月革命前黨內的一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都曾認為在俄國不具備搞社會主義的條件下,不能先搞無產階級革命,而應先搞資本主義,等到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具備了的搞社會主義的條件,再搞無產階級革命,搞社會主義。但是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在具備無產階級革命的條件下,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首先奪取政權,然后再利用政權去創造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的條件。我們黨創立初期,我們黨內有兩種傾向:一種是陳獨秀等人認為我國不具備搞社會主義的條件,應當先搞資產階級革命,因此把革命的領導權拱手交給國民黨,結果造成國民黨對共產黨和廣大革命人民的血腥屠殺。另一種傾向是李立三、王明、博古等不顧我國的實際情況,在條件不具備的條件下,企圖簡單模仿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通過武裝斗爭奪取大城市以及采取“御敵于國門之外”、陣地戰的方式取得革命成功,結果慘遭失敗。后來為什么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我們取得了革命勝利?我認為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毛主席在中國革命沒有具備充分條件的情況下,既沒有消極等待條件具備,也沒有不顧客觀條件盲目行動,而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一步一步地創造條件,比如先建立一支人民軍隊,并對這支人民軍隊進行改造。然后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發展壯大革命武裝力量,以及在延安創辦抗日軍政大學、搞統一戰線等等,當這些條件一個一個創造出來之后,中國革命自然就取得了勝利。奪取政權以后,我們國家確實不具備建立社會主義的充分條件。毛主席為什么要領導中國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這實際上就是如列寧所說的無產階級完全可以先奪取政權,然后再利用政權創造實現社會主義的條件,這也就是強調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建國后,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億萬中國人民正是通過艱苦奮斗,一點一滴,一步一步為實現和鞏固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在創造條件。正如大慶鐵人王進喜所說:“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大慶是這樣,大寨也是這樣,“兩彈一星”也是這樣。我們為實現和鞏固社會主義創造條件,不僅表現在物質生產上,還包括在意識形態思想領域里,比如在思想領域里用無產階級思想占領陣地,開展學毛著、學雷鋒活動,進行斗私批修。還有用大民主的方式自下而上地揭露黨內和社會上的陰暗面,以及黨內的資產階級分子、腐敗分子等,這都是在為實現和鞏固社會主義社會創造條件。我們共產黨人之所以要這樣做,要為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創造條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這樣做既是為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是順應歷史潮流。只有這樣做,我們中國共產黨才能真正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促進派。現在有些人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卻不是在為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創造條件,反而在做恢復舊的生產關系、舊的封建思想文化方面的努力,這既損害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也是逆社會發展的歷史潮流而動,是拉歷史的倒車。他們這樣做根本不是為了促進中國社會發展進步,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私利。
第二個問題,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來認識我們為什么要搞社會主義。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和毛主席領導中國革命奪取政權后,為什么不搞資本主義而要搞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涉及到如何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我們知道,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狀況,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剩余價值學說主要是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規律,揭示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必然導致資本主義社會必然出現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必然引發無產階級革命。無產階級革命就是要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徹底消滅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只有這樣才能克服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獲得徹底的解放。列寧和毛主席正是根據馬克思的這一理論,領導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進行革命,奪取了政權。奪取政權后,為了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避免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因此才搞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搞了計劃經濟的社會主義社會。實踐已經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采取計劃經濟的生產方式不僅使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獲得解放,不再受剝削壓迫,而且最大限度地克服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端,比如避免了資本主義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由于惡性競爭導致大量的企業破產,工人失業,資本家對工人進行殘酷剝削,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社會主義實現了企業不破產,工人不失業,工人的勞動時間縮短,勞動強度大大減輕,環境得到有效地保護等。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前蘇聯和我國搞了社會主義之后,都從原來生產比較落后的國家,很快發展為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在沒有像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搞侵略的情況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上百年走過的路。我們并不否認我們國家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也出現過一些問題,走了一些彎路。比如大躍進時期,有人不顧客觀條件,大刮“共產風”,提出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應當看到,任何科學探索、任何新事物的成長都不可能一帆風順,都會出現問題,對這些問題只要認真分析研究不難解決。不能以此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改革開放后現在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產能過剩(其實也就是生產過剩),大批企業破產倒閉,以及幾千萬工人下崗失業,還有環境污染,社會兩極分化等這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的問題,現在資本主義國家這些問題也并沒有完全解決。為什么?因為這些問題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殊規律決定的。本來我們已經通過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特殊規律的揭示,認識到這個問題,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并且也取得了成效。但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理論界雖然還講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但實際上是以西方市場經濟理論指導改革開放,恢復私有制,否定計劃經濟生產方式,搞市場經濟生產方式,實際上就是搞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這就必然要恢復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出現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我們并不否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但是要分析這些成績是如何取得的。在我看來,這些成績的取得既有原來搞公有制、計劃經濟打下的基礎,也有我們還沒有完全改變公有制,有計劃進行生產的因素。比如在航天領域、在軍工領域,在高鐵、移動通信領域等,這是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不具備的條件,所以我國在這些方面發展的很快,令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非常恐慌。能做到這一點,與我們國內理論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左派與要搞資本主義的右派進行針鋒相對的較量有很大關系。如果我們完全否定公有制,否定計劃經濟,搞市場經濟,也就是完全像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那樣進行生產,由于我們起步晚,基礎不如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我們在上述領域是很難有較快的發展,很難超過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以美國要想打壓中國就必然要求我國徹底廢除公有制、計劃經濟。我們國內一些被美國收買的所謂經濟理論家也在配合美國做這樣的理論宣傳。在這個問題上,我國理論界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斗爭還相當激烈,對此我們應當有清醒的認識。
第三個問題,如何運用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來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現在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前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會變質,我們國內也出現私有制取代公有制的傾向?這個問題涉及到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這個普遍規律同樣適用于社會主義社會。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基礎發生變化,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主要原因是上層建筑的變化,無論是前蘇聯還是我們中國,都是由于傳入了馬克思主義這個先進思想理論,并且這個先進思想理論為無產階級革命的領袖所掌握,從而使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上層建筑領域占據了統治地位,這樣才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基礎的改造。這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入,改變了前蘇聯和我們中國的上層建筑,前蘇聯和我國是不可出現經濟基礎的改變的。那么由此可以推理,如果我們在上層建筑里失去馬克思主義理論占統治地位,也必然會影響到我們經濟基礎的改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個普遍規律還決定了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盡管社會主義社會基本消滅了私有制,建立了公有制,但是社會主義的生產發展歷史階段并沒有達到消滅階級的程度。馬克思在談到自己的三點新貢獻時第一點就說:“階級的存在僅僅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 社會主義社會由于受到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所限,也會同資本主義社會一樣仍然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規律。這是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所決定的。關于這個問題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有詳細的論述。郝貴生教授在兩次講座中也講的很透徹。
同時我們知道馬克思通過剩余價值學說還揭示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這個特殊規律顯然不適合社會主義社會。由于馬克思沒有經歷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所以馬克思不可能揭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
那么應當怎樣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呢?對這個問題列寧有非常清醒認識,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階級和階級斗爭仍然存在,只是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形式表現不同了。主要表現為:被推翻的資產階級不甘心失敗,還夢想奪回他們失去的天堂。小生產每日每時都在產生新的資產階級。舊的習慣勢力,舊的思想還會長期存在,還會侵蝕人們的思想等。但由于列寧過早離世,對后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及規律不可能完全認識到。斯大林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開始也是比較清醒的。因此搞了肅反運動。當然我們也承認,肅反運動存在擴大化的問題。后來前蘇共領導人在這方面的探索出現嚴重錯誤,否定了社會主義社會還存在階級和階級斗爭,這是導致前蘇共垮臺的重要原因。在我們黨內毛主席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更加深刻。早在延安時期,民主人士黃炎培就曾向毛主席提出歷史周期律的問題。實際上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社會發展規律的問題。毛主席當時的回答就是找到了解決周期律的辦法,也就是民主。由于毛主席經歷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要比列寧長,因此毛主席在繼承列寧主義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列寧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特殊規律的認識,提出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理論。我認為毛主席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特殊規律的認識比列寧進一步的地方,主要有兩點:一是提出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階級斗爭并沒有結束,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時間關系這個問題不展開講。再就是提出資產階級就在黨內,黨內會出現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這是毛主席對社會主義社會階級和階級斗爭特殊規律揭示,是毛主席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新。特別是資產階級就在共產黨內,黨內會出現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問題是列寧、斯大林都沒有提出來的問題。如果我們看看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也不難發現一個普遍的規律,就是農民起義的領導者在取得一定權力后會很快出現貪圖享樂、追求榮華富貴的現象。毛主席一再告誡全黨不要當李自成,實際上也就是擔心我們黨在奪取政權后有的領導干部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從改革開放后反腐敗的大量事例來看,這確實帶有一定的規律性。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知道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特殊規律后,提出要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一是要靠無產階級,二是要靠暴力革命。毛主席為了解決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特殊規律,曾嘗試多種辦法,但是效果都不理想,直到后來決定嘗試用文革這種大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盡管文革中出現許多問題,但是在解決黨的領導干部蛻化變質的問題上確實取得成效。我們不否認文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確實很嚴重,這是在探索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如何不變質這個世界性難題不可避免地要付出的代價,這就好比在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初期也犯過很多錯誤,付出很大代價。只要我們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這些問題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的。如何總結文革中的經驗教訓?這實際上也是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問題。在這方面毛主席也進行了一些探討,比如提出學馬列主義理論原著、知青上山下鄉、干部走五七道路等。
我們很多人都擔心的今后我們黨和國家會不會像前蘇聯那樣出現復辟的問題。無非是兩種可能。一種是悲觀的可能。就是我們不能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也就是繼續否認毛主席對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這樣就很難避免像前蘇聯那樣出現復辟。改革開放出現的問題就是由于這個原因。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在談到空想社會主義者時寫道:“這種歷史情況也決定了社會主義創始人的觀點。不成熟的理論,是和不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產狀況、不成熟的階級狀況相適應的。解決社會問題的辦法還隱藏在不發達的經濟關系中,所以只有從頭腦中產生出來。”恩格斯這段話也同樣適用于我們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由于社會主義社會本身發展的實踐就不成熟,取得政權的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實踐也不成熟,因此必然影響到理論上的不成熟。即不能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揭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和特殊規律。這是前蘇聯出現復辟的重要原因,也是毛主席去世后,改革開放出現一系列問題的重要原因。
再一種就是樂觀的看法。因為毛主席已經為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規律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改革開放的實踐也進一步證明了毛主席理論和實踐的正確性。這就為我們防止出現前蘇聯那種復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只要我們全黨特別是黨的領導干部都能認真學習毛主席繼續革命的理論,認真總結毛主席繼續革命的實踐,就會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進一步完善毛主席解決歷史周期性所采取的大民主的方法。
問題在于,毛主席去世后,出現的情況盡管大多在毛主席預料中,但是也有毛主席所沒想到情況。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分析改革開放后出現的問題,實質上就是毛主席去世后,條件發生了變化。條件發生了變化,特殊規律也就必然發生變化。條件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毛主席的思想與黨的新的領導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毛主席在世時能夠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能夠運用手中的權力搞大民主,發動群眾自下而上地揭露黨內社會內的陰暗面。毛主席不在了,黨的新的領導人還能不能夠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毛主席主張的大民主還能不能搞起來?搞大民主還會不會出現文革中的問題,會不會像前蘇聯那樣一搞民主,黨和國家就會陷入混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還有哪些特殊規律?這些問題都很值得探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