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與陸鏗的這次談話是促使他最終辭職的重要事件,是壓倒駱駝的最后幾根稻草之一。黨內持異見的高級干部杜潤生曾撰文稱:“耀邦離開總書記職位,和他與(香港報人)陸鏗談話有關”;趙紫陽在《改革歷程》一書中也認為,這次談話對胡耀邦離職“起的作用比較大”。胡耀邦的女兒胡恒說:“陸鏗的教訓太深刻了。”
筆者在此整理出此事件的一些脈絡,期望窺得事件之一斑,尋覓出個中某些玄機。
領袖不過是階級的旗幟和刀子 ——耀邦追懷熱感言 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吹起反斯大林的號角,掀起一波世界性的共運逆流。其后一波三折,到戈爾巴喬夫再啟禍端掀起新一波反斯狂濤,終于把蘇共和蘇聯送進了墳墓。隨著斯大林的倒下,列寧和馬克思,連同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全都“跌得粉碎”。 賴毛澤東明察秋毫高瞻遠矚,中國黨砥柱中流力挽狂瀾,在國際共運大論戰
5、大眾的心理都處于極端的投機狀態,不斷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兩次危機前的產業神話和收入分配出現的巨大差距,往往導致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社會心理狀態出現變異。改變其社會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眾都開始追求一夜暴富,人們寧愿相信各種投機奇跡,人類本性中的貪婪和健忘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沒有多少人可以經受泡沫產業的誘惑……正如加爾布雷思所描述
1927年4月9日,上海市總工會委員長、工人糾察隊總指揮汪壽華收到杜月笙派人送來的一份請貼,邀請汪壽華4月11日到杜公館赴宴,有要事相商。汪壽華因為與青洪幫常打交道,認為“他們還講義氣”,就決定前去赴約。4月11日晚上8時許,汪壽華來到杜公館后,一陣不祥的預感忽然涌上心頭,杜月笙并沒有出現。周圍逼近的打手,目露殺氣。汪壽華暗叫不妙,轉身想走,已然來不及了。幾個打手一擁
【中國道路】 今天人們在批評“強政府”時可曾想過,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降,中華民族在那風雨如磐的漫漫長夜中,最期待的就是有一個能夠外御列強、內抑豪強的“強政府”?一個能夠有效治理國家、維護社會公平的“強政府”? 中國道路的成功,在于有一個代表人民的、有強大治理能力的國家,從而能夠為市場經濟和社會自治奠定公平正義的前提。如何使
本刊評論員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在全社會引起了熱烈反響,也引發各方的不同解讀。《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確理解和貫徹各領域的改革任務,首先要準確理解改革的總目標。 建設完備成熟的中國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是重大的歷史
長江日報記者:楊于澤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經斷言:中國的城市化和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將成為影響人們21世紀生活的兩件大事。 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的城鎮化目標。 城鎮化,在中國持續“發熱”,也成為資本市場炒作的一個題材。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