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要振興,靠的是人才,我們現在到底有多少中醫人才?說出來令人寒心,按照已經去世的國家中醫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賈謙的估計,中醫從業人數有80萬之多,真正能臨床的只有30萬,而臨床水平不錯的恐怕只有3萬不到。要知道,中國剛解放時人口4億,可民間中醫卻有80萬,這些中醫臨床水平都不差,現在人口增加到14億,中醫平均人數降了數十倍。這已經不是振興的問題了,而是要滅亡的節奏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我們拋棄了幾千年來中醫培養傳統——師承或自學,而是學西醫搞大學這種標準化、規模化的教育模式,這導致了中醫嚴重西化。就拿臨床來說吧,過去的中醫師承,三年就可以獨立行醫,現在大學五年,往往連一個簡單的方子都開不出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些中醫學子白白浪費了五年的寶貴時光,卻沒有學到一點有用的東西。即使上了碩士、博士,水平也是一踏糊涂,讓這些中醫代表中醫的形象,中醫能有希望嗎?
讓我們拿過去的幾個中醫大師自己的話來評價中醫的大學教育吧!
國醫大師裘沛然曾公開說過:“國內中醫院校培養不出來合格的中醫,培養出來的簡直就是廢品,連庸醫的水平都達不到;庸醫也懂一些中醫的湯藥方劑的。可現在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中醫的理法方藥根本不懂,這是中醫教育很大的失敗,中醫教育已走入歧途。”
全國著名老中醫李今庸說:“中醫藥學的生命是臨床療效。一些人以犧牲中醫臨床療效為代價,來換取對中醫藥學發展毫無裨益的動物實驗結果,培養的博士生不能用中醫思路看病,因而不愿看病,還名之曰‘研究型人才’。”
廣東省中醫院的一位師承弟子難過地說:“前些日子,別人委托我看了一些博士生答辯的論文,我說不出話來。我只能說這些畢業出來的博士沒有幾個能看病的。這是鐵一樣的現實!中醫的教育是失敗的。”
國醫大師張燦玾教授也曾痛苦地說:“我們這些老中醫私下里在一起聊天時常說:‘我們是一代完人’,也就是說,我們是一代完蛋的人。”
問題到底出在哪呢?答案就在于我們完全忽視了中醫的培養特點,拋棄了傳統的師承和自學。
中醫和西醫不一樣,西醫治病用的外力,講究的是機械的一一對應,而中醫治病用的是整體的力量,根據整體決定局部的系統學規律,只要恢復了整體的管理,局部病變就會在整體力量的控制下改邪歸正,此時百病皆消,而中醫就是一門恢復人體管理的學問。
這個管理的學問其實和管理企業是一模一樣的,中醫是通過恢復整體的管理,使人體不斷順應自然,企業家是通過自身的管理來使企業順應市場。如果我們培養企業家,用專業的管理學校來培養,能夠培養出高水平的企業家嗎?事實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企業家不是來自專業的管理學校,而是來自其它專業,很多學歷極低,比如松下幸之助,李嘉誠都是小學畢業,但管理能力卻超強。而那些專業管理學校畢業的學生其管理水平往往還不如普通的工人,因為他們只會機械地套用那些過去的管理經驗,卻忽視了當下的實際情況與過去不一樣。
中醫也是如此,它往往不是學來的,而是從臨床中成長起來的,缺乏豐富的臨床,一輩子都成長不起來。可我們的中醫藥大學呢?卻本末倒置,把教授中醫理論當成是了培養的主要方向,而忽視了臨床。更奇葩的是,學校把西醫課程當成了更重要的部分,想要用西醫來武裝中醫,這直接導致了中醫的全盤西化。
中醫是建立在關系之上,比如中醫的病因學,整體的自然決定局部的人,由此得出疾病的外因是人與自然的矛盾激化,整體的環境決定局部的細胞,由此得出疾病的內因是不平衡引起的整體管理失控。而西醫是建立在對實體的觀察之上的,它基于觀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承認了這些關系的存在,才造成了中西醫之間的矛盾。因此,中醫可以包容西醫,西醫卻無法包容中醫。如果要改造,也是中醫改造西醫,而不是西醫改造中醫。
西醫是標準化治療,只要死記硬背那些一一對應的知識,再熟練一下操作就合格了。而中醫是個性化治療,學再多的理論知識都沒有太大的價值,最關鍵的就是臨床,從臨床中不斷積累經驗。就象企業家的形成一樣,都是從大量實踐中獲得了管理的經驗,而不問出身,不問年齡,不問職務,只看企業經營的成果,沒有幾個是學管理專業畢業發后成為大企業家的。
中醫也是一樣,大量臨床才是學中醫的不二法門。可我們的中醫藥大學,絕大多數教授都不會臨床治病,讓他們教中醫,只會教出不會看病的啞巴中醫。至于臨床,往往是請專業的臨床老師來教授的,可是,這部分課程極少,而且臨床老師往往奇缺,根本找不到幾個水平高的。這樣的結果就是中醫學了八年,還遠遠不及過去的師承三年。
西醫治療標準規范,而中醫治療則有一個非常寬泛的范圍,只要治療的大方向正確,它都有正向療效。比如寒性體質,一般用熱藥都有正向療效。更重要的是,中醫治療方法豐富多樣,只要能夠起到糾偏的作用,它都是中醫治療方法的一部分,而這些知識不是標準化的教育能夠教授出來的,大量臨床經驗和中醫絕技在民間中醫學派當中,把民間中醫排除在合法的中醫隊伍之外,就等于拋棄了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絕技和臨床經驗,這對中醫的損失極大。
我們可以觀察過去的有創新的大醫,往往都是自學成才的。他們沒有門派之分,理論學的是經典,如《內經》,《傷寒論》,臨床學的是歷史上的名醫醫案,從而可以遍取所長,匯聚一身,從而做出大的創新。可到了現在,受執業醫師法的限制,沒有中醫類學歷就無法考取執業證,沒有通過執業醫師考試就是非法行醫,如果把這些大醫放到現在,就等于把這些大醫埋葬了,中醫的創新何來?
中醫教育中的問題太多了,最典型的就是執業醫師法對中醫的限制,它竟然規定在拿到執業醫師證之前不能臨床,而中醫是從臨床中成長起來的,不讓臨床,中醫怎么可能學好呢?
中醫的本質上是用中藥之偏來平衡身體之偏,當然,這個藥是廣義的,它包括一切糾偏的辦法,比如情志療法,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放血,針灸,磁療,電療,中藥等。在這些方法中,很多方法幾乎沒有副作用,完全可以在拿證之前進行臨床。即使中藥療法,它很大一部分都是藥食同源的東西,即使用錯了,也不會較大的副作用,有糾正的空間。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在嘗試中學習用藥。如果等拿證之后再進行臨床,這不是白白浪費了大把寶貴時光嗎?
現在國家仍然在大建中醫藥大學,絲毫沒有認識到這種教育方法出了嚴重的問題。如果不改,培養出來的仍然都是庸醫,這樣怎么可能振興中醫呢?當務之急,是要承認中醫衰落的事實,并反思中醫衰落的原因,尤其是在教育上,只有先傳承過去的中醫培養方法,然后再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才是真正的中醫成長之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