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中醫在診病治病,保障人民健康生活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中醫,中華文明就不可能順利傳承。然而,近現代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人們對中醫一度產生了懷疑,質疑否定中醫的呼聲甚囂塵上,中醫地位岌岌可危。
那么,中醫真的如很多人認為的那樣不堪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我們可以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看。
首先,正如開頭是所說,中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中醫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他就或多或少的要受中華傳統文明的影響。這種影響首先是理念的影響。在《尚書.大禹謨》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其中提到“允執厥中”,就是特別強調“執中”,強調行事時要保持中正平和的態度,不偏不倚,不受過度的情感或沖動的影響。我們知道,五經之首當屬周易。周易有《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夏朝。《史記》說“文王拘而演周易”,所以,最晚從周文王周易的六十四卦就已經存在了。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六爻,分別是初九、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這些是陽爻;或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這些是陰爻。陽爻陰爻交錯排列,構成六十四卦。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這叫得正。二、五兩個爻位是中位,叫得中。如果二爻的位置由陰爻占據,五爻的位置由陽爻占據,叫做中正。易經認為,陽爻陰爻各得其位,就是和諧的;反之,如果陰陽失位,即不得正,就會給人帶來災難。如果爻位即得中,又得正,達到中正的境界,就是最和諧的。占卜時如果得到的爻居中得正,那便是吉利的卦,預示著有好的結果。在《書·呂刑》中,也明確提出中正的概念:“明啟刑書,胥占,咸庶中正。”這里的“中正”和上述周易中的“中正”是一個意思,都是得當,不偏不倚的意思。《禮記》中也有“中正”的提法“中正無邪,禮之質也”,這里的中正”強調做人要端方正直,側重于人的品質。四書中的《中庸》又又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句話,提出“中和”的概念,強調中和在天地萬物運行中的作用。同時,《中庸》中還明確提出“中庸”,指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這里的“中庸”指的就是為人處世不偏不倚,無過不及,恰到好處。總之,無論是“執中”,還是“中正”、“中和”、“中庸”都強調為人處世要有一個度,過和不及都不好。這是中醫產生的文化背景,也是中醫產生的哲學基礎。它對中醫最大的影響是影響中醫產生和發展的思維方式。
其次,對中醫影響最大的恐怕還是以《周易》為代表的易學。周易講:“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無極代表著無,代表著零,是宇宙產生前的混沌狀態;太極代表有,代表著一,表示由無到有。太極生兩儀,“兩極”代表陰陽,是事物的一體兩面,預示著凡是事物都是有正反兩面構成的,這蘊含著古人看待事物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兩儀生四象,“四象”分別指少陽、老陽、少陰、老陰,代表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同時又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由于五行相關,樸素的說法是:春天,木星當令,五行屬木,方向東方;夏天,火星當令,五行屬火方向南方;秋天,金星當令,五行屬金方向西方;冬天,水星當令,五行屬水,方向北方。以上是周易認為的自然宇宙產生的過程,也是自然宇宙的構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又有“天人合一”觀念,對中醫也有影響。對“天人合一”解說,各家略有不同。但我認為,我們可以部分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概念:“天”不是指天空,也不是指老天爺,天指的是大自然。一方面,人是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天的一分子;另一方面,構成天的要素,同時也是構成人的要素。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宇宙中,有構成自然的大宇宙,有構成人體的小宇宙。大宇宙分陰陽,小宇宙也有陰氣陽氣;大宇宙有五行,小宇宙也有。水火木金土,在人體中各有所屬:水屬腎經,火屬心經,木屬肝經,金屬肺經,土屬脾經。大宇宙中的五行,并不特指五種事物: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同理,小宇宙中的五行,也并不專指五種臟器: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火有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土有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水有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周易中四象八卦配五行,五行又可以對應人體,為中醫大夫診病治病提供依據,這就是易學對中醫最深遠的影響。
那么,在中醫看來,什么狀態下的人是最健康的呢?從各種中醫典籍以及中醫診病醫病實踐看,我覺得有兩個關鍵詞可以概括。一個是“通”,也就是通暢。古人云“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意思是只要身體各處通暢了,就不會有疼痛;反之,如果身體感覺疼痛了,那一定是人體哪個部位不通暢了,堵塞了。過去人們也經常講,要打通任督二脈。其中任脈是指起于會陰穴,沿著身體正面的正中央上行,到達唇下的承漿穴;督脈則起于會陰穴,沿著脊椎向上,到達頭頂后繼續向前,穿過兩眼之間,最終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任脈主血,督脈主氣,它們是人體經絡的主脈。通常認為,如果任督二脈能夠被打通,那么全身的經脈都會變得通暢,從而能夠改善體質,強筋健骨,促進血液循環。打通任督二脈,就是要使人全身氣血通暢。氣血通暢了,人體就健康了。所以陳浩成在《疾病的天敵》中提出“三通五強”的觀點:“三通”是指血管通、腸道通、經絡通。“五強”是指氣血強、神經強、內臟強、骨骼強、心理強。其中的三通就是要使人做到三個方面通暢,做到三個方面的通暢,就會達到“五強”的效果;達到“五強”的效果,人體就健康了。
人體健康,“通”是前提。如何做到“通”?這里又涉及到人體健康的第二個關鍵詞,那就是“衡”,衡即平衡。前面提到的“執中”、“中正”、“中和”、“中庸”強調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實際上談的就是大宇宙的平衡。如果做到了平衡,那么就會萬物和諧,天下太平,就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由大觀小,人體小宇宙也需要做到平衡,如此,方能氣血通暢,健康長壽。當然,人體小宇宙的平衡另有含義。我們知道,四象配五行,五行配五臟。五行,并不專指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而是事物運行的五種方式;同理,五臟,也并不專指心肝脾肺腎五種臟器。心有溫煦的作用,肝有疏泄的功能,脾有生化的特性,肺有肅降的功用,腎有藏精的效能。五臟之間達到平衡,人的身體才算健康。另外,心肝脾肺腎也有一個相生相克的關系。五臟之間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陽氣可以問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運化水谷之精氣可以益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氣清肅則津氣下行以資腎;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五臟之間的相克:肺(金)的清肅下降,可抑制肝(木)陽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條達,可以疏瀉脾(土)的壅滯,即木克土;脾(土)的運化,可以防止腎(水)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陰的上濟,可以制約心(火)陽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的清肅太過,即火克金。相生意味著相互促進和滋養,而相克則意味著相互制約和限制。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被認為維持著自然界的平衡和諧,以及人體健康的關鍵因素。
其實,中醫除治病外,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養”。養,就是養生,就是強體健身,就是未病先防。中華傳統文化自古就有養生的內容,其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認為,在不同的生理周期,人體的發育成長、生老病死是有規律的: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發去。”
既然人的生老病死是有規律的,那么為什么古人看起來還很長壽呢?《黃帝內經》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上古之人之所以能“度百歲乃去”,是因為他們遵循自然的規律,“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是因為他們“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些就是最樸素的養生之道。老子在《道德經》依據“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的規律,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觀點,這雖然是認識客觀事物要達到的最佳心態,我們也不妨把它看作養生之道。也就是說,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狀態,對人的身體健康是有很大益處的。莊子在《養生主》中,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養生要順應自然,也是未病先養。因為真正做到了順其自然,就可能少得病或不得病。漢末名醫華佗,發明了五禽戲,這是一套模仿五種動物動作的健身操,其中蘊含的強身健體的理念不言而喻。再比如茶,傳說神農嘗百草,發現了茶的妙用,那時茶就具備飲品和中藥的功用。唐代陸羽撰寫《茶經》,從茶本身,到茶水、水源、茶具、煮茶流程都有描述,可見喝茶不僅僅是解渴,也是養生。到了宋代,人們不禁喝茶,還斗茶,茶就包含了富有娛樂功能的養生活動。再到后來,就產生了茶道,茶酒更富有了文化內涵。以上論述充分說明,在中國傳統文化里,養生長壽是占了有很重要位置的。
以上是影響人體健康的幾個因素。人體健康的兩個關鍵點決定著中醫診病方式也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中醫大夫診病,很少提到治病這個詞,說的最多的是吃上幾副中藥調一調。為什么要調?因為既然人的身體出毛病了,不健康了,意味著人體平衡被破壞了。比如,肝出了問題,意味著人體疏泄功能不暢,血瘀氣郁,就會出現心梗腦梗之類的病癥;脾出現了問題,人體生化功能減弱,就容易影響到胰島素的分泌,容易引發糖尿病。五臟各有各的功能,各種功能正常運轉,人體健康;各種功能運轉不暢,各種疾病就會不期而至。五臟相生相克,構成一個平衡,這個平衡一旦被打破,也很容易引起病癥。所以,調理是中醫診病的鮮明特色。調什么?扶正祛邪,調理陰陽,達到陰陽平衡;依據生克,調理五臟,達到五藏平衡;打通經脈,調理氣血,達到氣脈通暢。調理順暢了,人體疾病就治好了。這與西醫存在很大不同:西醫治病,真的講究治。怎么治?發現病灶,吃藥輸液,各項指標正常了,各種癥狀沒有了,就算治好了。但有時候,比如說得了癌癥,找到了病灶,西醫的辦法是動手術,把有病的器官拿去。但把有病的器官拿去之后,病并沒有消失,還得吃藥,有時還的化療。化療的過程中,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其他細胞同樣遭到損害,最終病沒治了,人沒了。所以好多時候,西醫治標,中醫治本。西醫治標,治的是癥;中醫治本,調的是病。治標不治本,病等于沒治好。所以,中醫的優勢還是很大的。
中醫主張治未病,主張未病先防,保證了人們的健康,提升了人們生活的質量;中醫把人體看作是一個系統,重調理,重平衡,使一些疑難雜癥不再成為頑疾,提高了治病的效率。所以,無論從中華文明傳承的角度,還是從中醫自身發展的角度,我們都要傳承中醫,發展中醫,振興中醫。
傳承中醫,也有兩個關鍵詞:中醫、中藥。這里的中醫與前面提到的中醫含義不同,前面的中醫,指的是中國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的中醫治療系統;此處的中醫專指中醫大夫,指的是人。中醫傳承難,難就難在后繼乏人。中醫望聞問切,難的是通過望聞問這些外部信息準確斷明病癥,更難的是切脈不準確,同一病癥,不同中醫大夫會有不同的判斷。而且,即便是斷病準確,不同大夫也會開出不同的藥方來進行調理,相應的,治療效果也會有不同。所以,當個中醫大夫著實不易,當個名中醫更是難上加難,由此帶來的中醫傳承更是困難重重。這是中醫傳承后繼乏人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們應當積極鼓勵優秀人才從事中醫行業,大力培養優秀中醫人員,提高中醫大夫的素質。從中藥角度看,要注重對傳統藥方的發掘工作,要加強對傳統中藥方的整理工作,同時,還要注重對傳統中藥方的創新。從現代中藥學角度看,要加強對重要的濃縮提純工作,提高中藥的運用效率。在這一方面,屠呦呦團隊對青蒿素的提純濃縮,陳浩成生物時代對牛髓粉的提煉都是一個大膽的探索,可以給我們提供借鑒。
中醫,在世界上是作為一個獨特的事物來存在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醫傳承,即傳承中醫,也傳承中華文明,必將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貢獻,我們必須大力為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