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蚯蚓,首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在文件的“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條文中有這么一句話,“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
另外,2022年12月30日最新修訂通過的《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十四條是這么寫的:
“禁止使用毒藥、爆炸物、電擊或者電子誘捕裝置以及獵套、獵夾、捕鳥網、地槍、排銃等工具進行獵捕,禁止使用夜間照明行獵、殲滅性圍獵、搗毀巢穴、火攻、煙熏、網捕等方法進行獵捕,但因物種保護、科學研究確需網捕、電子誘捕以及植保作業等除外。”
重視的背后,某種程度也表明了此前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到了一個不得不正視,不得不解決的地步。
去年6月9日央視財經發了篇微博,主題是“蚯蚓干價格暴漲”、“蚯蚓遭滅絕式捕殺”。
這是一種新的“捕捉”方式。即用直流電機對土壤施電壓,由于電流刺激蚯蚓皮膚,依靠皮膚進行交換氧氣的蚯蚓由于呼吸不暢被迫爬到地面,這時電蚯蚓的人就開始撿拾、裝袋了。
與傳統的灌水、挖土、用發酵飼料誘捕等“捕捉”方式相比,這種兩根電極一插、打開開關之后就隨手撿拾的方式簡直是簡單快捷、干凈利落,對局部地區可以達到近乎“清零”的效果,所以堪稱“滅絕式捕殺”。
問題嚴重到什么程度呢?僅20201年某電商平臺上幾個商家的銷售數據就表明,售出的電蚯蚓機總數就超過了10萬臺。
蚯蚓,對土壤生態系統實在是太重要了。
它是土壤生態系統的重要參與者,有著土壤里的耕耘者、生態系統工程師、清潔者、松土機等美稱。簡單說,作為分解者、轉化者的蚯蚓,吞食土壤中的有機碎屑產生的糞便能給植物和微生物提供養分,蚯蚓在土壤中的運動能改善其透氣性和透水性,這又有助于微生物和植物的生存。
肥沃的土壤里一般都存在著相當數量的蚯蚓。因此,人們通常也把蚯蚓的數量當做土壤生態與活力的重要指標。
而蚯蚓被大肆捕殺的地方,土壤的板結化程度會顯著加重加劇;這就使得農戶不得不施用更多的化肥,化肥的過度施用,又進一步加劇了土壤的板結化;同時失去了蚯蚓,土壤中有機質的轉化也會大大降低,土壤活力愈發的低下。
這是一個近乎無解的死循環。
這種絕戶式的捕殺,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嚴重后果,值得關注,更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對其進行禁止。
然而,去年央視財經那條新聞中第一句話開宗明義,“蚯蚓干,又叫地龍干,是一種中藥藥材”,通讀全文給人的感覺,這些年是因為中藥市場的需求增大,才導致蚯蚓被濫捕濫殺的。
受其誤導,有網友就發出如下感慨:
類似的話語,再涉及到相關話題的時候,總是一再出現。比如,新京報昨天的文章《一只小小的蚯蚓為何如此重要?》中有這么一段話:
同樣,電捕蚯蚓之所以盛行,是因為有巨大的需求市場。具體而言,就是蚯蚓作為中藥原料“地龍”的市場需求。只要這個市場還在,即便沒有電捕蚯蚓,也可能冒出其他“蚯蚓殺器”。
這話說得真TM好!
其潛臺詞,要么中醫和蚯蚓只能留下一個,要么中醫自行將“地龍”從藥材中剔除,否則以后還會有更高科技的裝備來對蚯蚓進行滅絕式捕殺。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至少,相關的文章并沒給出令人信服的數據。
如果要對這一結論做出明確的肯定或否定,可作為指標性的亳州、安國等中藥材市場,這些年來的蚯蚓干需求到底漲沒漲 ,如果漲了,漲幅如何?再有,有沒有什么新的中成藥大幅生產并且明顯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全國作為藥材的蚯蚓究竟有多少,有沒有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數據?其中又有多少是用作了中藥?
如果沒有明確的信息,就給出肯定的結論,那未免過于草率了。
奇怪的是,在這些媒體關于蚯蚓、中藥、藥材的相關文章中,幾乎都見不到數據。是懶?還是正好方便扣帽子?
更何況央視財經文中所謂的“蚯蚓因其體內含地龍素、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等,可作為珍貴藥物治療多種疾病”,壓根就不是中醫的思路。
這倒像是賣保健品的思路。
無論是央視財經那一篇報道,還是東方今報去年6月2日的報道《野生蚯蚓遭“絕戶式”獵捕》提到過的用途有傳統中藥、藥廠制藥、天然餌料、兩爬動物飼料。
此外,養殖業會把蚯蚓作為雞鴨魚飼料,有機農業會在土壤中放養活蚯蚓、用蚯蚓糞施肥、有的甚至還用蚯蚓攪碎再加工后的液體有機肥。但這些因為需求量巨大,幾乎用的都是人工養殖的蚯蚓。
至少從兩篇報道看,藥廠制藥、天然餌料(隨著短視頻的興起,這幾年釣魚業爆火)、兩爬動物飼料是有明顯增長的,反倒傳統中藥沒有明確提到過。
而新京報那篇報道壓根沒涉及哪怕相對模糊的數據,反正全甩鍋給中醫中藥就對了。
其實,蚯蚓很早就被用作中藥了,最早的記載大概是唐代藺道人撰寫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但是,它一直不是中藥中的主流藥材,使用蚯蚓的方劑也少之又少,用到蚯蚓的偏方驗方也少有人用。所以,它的需求長期都是相對穩定的。
具體到藥典,1957年規定只有鉅蚓科參環毛蚓或縞蚯蚓的干燥體才能被當做地龍入藥,它們因為產于兩廣和海南而被稱為廣地龍,其余都算是土地龍;1995年,參環毛蚓依然被認定為唯一的廣地龍,另外威廉腔蚓、通俗腔蚓、櫛盲遠盲蚓因在江浙滬一代被使用而被稱為“滬地龍”。
意即,藥典中認可的地龍就4個品種,并且有著相對清晰的地域限制。而現實中,則是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見蚯蚓就捕,要知道,我國的蚯蚓有三百余種。這都能怪到中醫頭上?
要中醫中藥真有這么大的能量,為什么規模性養殖的蚯蚓不用像其它人工種養的藥材一樣主要作為中藥,卻主要用到水產養殖、垂釣圈、雞鴨鵝養殖呢?
另外我們可以看一下藥廠制藥。
藥廠制藥大體有兩類,一類是生產復方地龍膠囊之類的膠囊,可以算歸到傳統中醫藥中;另外就是利用其蛋白質、維生素、氨基酸、地龍素等的造法了——這就跟中醫一點兒關系都沒有了。
就中醫而言,認為蚯蚓/地龍有清熱利尿、通經活絡、清肺平喘、平肝息風等功效,但總歸而言,并不屬于中醫里頭需要大量運用的藥材。
有人在批評“滅絕式”捕殺蚯蚓這種亂象的時候,也承認雖然蚯蚓入藥在我國由來已久,但其實每年需求量極其有限且穩定。
而某種藥材使用量的突然增加,要么類似三七、石斛那樣,冠以對某些疾病有特效的名義,在資本炒作之下,形成趨之若鶩的景象;要么類似治感冒之類常用的主要中藥材,因為2020年之后對新.guan有明顯療效,需求量暴漲,之后供不應求,在中藥材中率先漲價。
如果沒有這兩種現象,憑什么說蚯蚓遭到“滅絕式”捕殺且市場供不應求、價格暴漲都是中醫導致的?
這種歸因,其好笑程度,就跟將蚯蚓干價格暴漲歸因給電影《流浪地球》系列一樣好笑。
2019年春節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1》意外爆紅,一路殺出重圍,一度位居中國影史票房榜第二(目前排第五),其中就有地下城的居民吃蚯蚓干的鏡頭,而《流浪地球2》恰好去年官宣,這個春節檔上映,還在熱映的它已然進入了中國電影票房榜前十,且帶動銷售了1.2億左右的周邊產品。
我們是不是由此可以說,《流浪地球》系列的爆火帶來蚯蚓干需求大漲,導致蚯蚓價格上漲,且遭到滅絕式捕殺?或者說是,“流浪地球”計劃已經悄悄啟動,相關人士已經開始提前存儲蚯蚓作為將來地下城的食品儲備了?
真的可以這么理解嗎?
這難道不荒唐嗎?
反正中醫伴隨中華民族而生,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融到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所以這“鍋”一甩一個準。
那還不得可勁地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