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駐華盛頓記者王冰汝前幾天發了個很有意思的視頻。
美國小伙Matt辭去了IT相關的工作,做起了一名全職中醫。
當然了,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三年前的2019年,王冰汝采訪Matt的時候,他已經練習太極拳30年了,并且通過5年的學習,剛剛取得了美國針灸執照。
而在Matt的中醫學校里,他的師傅是一名在中國學習中醫十年并取得遼寧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的美國人Marc,中文名叫做王浩。
在前后間隔三年的兩個采訪中,我們可以一窺美國中醫的面貌。
兩個采訪中王冰汝都以記者的敏感,問王浩與Matt一個同樣的問題,病人是中國人(亞裔)多還是美國人多?
身處馬里蘭州的王浩回答是美國人比較多;Matt的回答類似但更為詳細,大多是不同膚色、種族和信仰的美國人,有黑人、白人、亞裔、西班牙裔、拉丁裔、非洲裔、南美裔、歐洲裔,因為華盛頓特區本身比較多元化,有不同種族的人。
這與許多人的刻板印象——認為中醫主要在唐人街流行,只在華裔至多擴大到亞裔(以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東亞和東南亞為主)中受到歡迎——大為迥異。
那么病人的需求是什么呢?
Matt任職的中醫診所里,他們的病人里有因新.guan而焦慮的患者,很多人是因為背痛、膝蓋疼等各種疼痛病來的,其中一個項目是幫助女性生育,包括助孕等。
王浩的回答則是,很多人發現長期使用藥物公司的制藥,或者身體有疼痛用藥“蓋住”始終不是很好的方法,然后他們就會去尋求一種不吃藥不做手術的方法,于是就找到了針灸。對疼痛,它能很快控制下來,長期吃吃藥的美國人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膽固醇高(言下之意,也有一定效果)。
當然了,在美國,或許是因為游泳運動員和明星的示范效應,針灸、刺血拔罐等外治療法是更要受歡迎的,并且在美國包括華盛頓特區在內的46個州都頒布了關于針灸的立法,要執業必須取得針灸師的執照,目前全美約有四萬余名針灸師。而大多數州大的保險公司對于針灸治療的費用都是可以報的,舉例來說,Matt超過一半接受針灸治療的病人,是可以通過保險報銷針灸治療的費用的。
相比之下,中藥并未通過FDA的認證,而許多病人此前并不像中國人有喝中藥的氛圍,但是,王浩的病人幾乎所有人都用針灸,與此同時,依然有約30%選擇服用中藥。
當然,王浩往往會提前給病人打招呼,中藥沒那么好喝,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讓它變得更好一點,之后病人的反饋往往是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喝。更加重要的是,病人吃了幾天或幾個星期,效果就出來了,他們很愿意吃。
在對待中西醫的態度上,兩位醫生也比較一致。
Matt的許多病人在西醫還未失效的時候就會來找他們,然后他們會將西醫的病癥對應到中醫中,再尋求相應的治法。Matt還提到了一個“很中醫”的說法,針灸就像拐杖,它可以幫助你,但是最終還是要通過飲食管理和鍛煉,幫助你培養出治療康復的能量。
對王浩而言,無論中西醫都是如何更好的幫助病人最快速最完整的好起來,維持最好的健康的狀態,所以兩者之間并沒有那么大的區隔,如果有的并確實開刀效果更好,自然會建議病人優先考慮。
當然了,認可針灸和中藥的美國人依然只占總人群的一小部分,但是相比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將其誤解為“江湖騙術”,可以說一方面通過實打實的療效,另一方面現代科學對中醫如何作用人體并起效果有了愈來愈多的發現,接受中醫的人呈增多的趨勢,針灸及中藥已經成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在西醫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Matt在取得針灸師執照之前,在自己和父母身上練手最多;而王浩的病人是療效說話,通過病人介紹病人,朋友介紹朋友逐漸積累起來的。
這與國內非體制內醫院的中醫簡直是一模一樣。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太極拳。
Matt已經學了超過30年的太極拳,在最近的采訪中,Matt提到打太極是自己的慣例,只有你每天打才會有效果,不能只是每隔一天或者一周,這是讓自己強壯起來以幫助患者,所以每天清晨自己都會練習。
看到這里,筆者真的是非常汗顏,在上大學的時候筆者體育課選修了為期一年的武術班,其中一個學期就是精雕細琢般的學習24式簡化太極拳。筆者的學校,拿到學位證的必要條件之一是24式簡化太極拳在大四上學期通過考試,并且有一年是有早晨上課前強制的太極鍛煉打卡的(每學期完成固定的次數,以學院為單位集體組織),然而無論晨練打卡還是最后的考試,糊弄的同學終究占了大多數。
工作之后,筆者偶爾也打打,然而并沒有真正的堅持下來。
哪怕當時極少數認真學的同學,最終堅持到如今的,更是少之又少。
相比之下,唯有發自心底的熱愛,才讓Matt將晨練太極當做了與吃飯、睡覺、呼吸一樣日行而不覺的事。
相信,也正是這樣的熱愛,讓他放棄了IT的工作,走上了中醫之路。
有了這份熱愛,這條路必然是越走越寬,越走越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