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醞釀了近3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施行。《中醫藥法》的頒布實施,是中醫藥事業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2017年7月16日晚,央視CCTV-2《對話》欄目播出了“中醫藥法”特別節目——《中醫藥發展的“中國辦法”》,這期節目邀請了中醫藥行業政學商界的不少代表做了一次深度的交流,其中就有原甘肅省衛計委主任劉維忠。
當時,劉維忠代表綜合醫院中醫科提了一個問題:綜合醫院中醫科不賺錢,醫護人員日子很難過,《中醫藥法》出臺以后,這個問題能解決嗎?
在講述的過程中,劉維忠表示:甘肅過去有的綜合醫院,中醫的日子很難過,或多中醫醫生改行當了西醫醫生了。過去中醫科好多醫生都到便民門診去開西藥、開中成藥了,因為中醫科不賺錢,養不住醫生。
宋貴杰老先生是一個正骨專家,70多歲,他跟劉維忠講,他給指劉維忠提個意見,他說你(指劉維忠)這個政策不合理,(他的)小夾板固定手法復位治骨折,大概半個月就恢復了,一個200元錢,他做一周掙的錢,沒有他徒弟做一例手術掙的錢多。
后來劉維忠他們就出臺了個政策,王部長指導出了個政策:中西醫同病同價。比如前臂骨折,小夾板固定,手法復位,雖然成本是200元,但也給3000元錢,做手術也是給3000元。甘肅在當時在縣醫院已經推廣了150個品種(應該指的是中醫藥優勢病種),這樣手術量一下就降下來了。
這里補充介紹一下:劉維忠提到的宋貴杰老先生,1938年生人,甘肅省清水縣人,中醫骨傷科教授,全國中醫骨傷科學會委員、常務委員,甘肅省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等等,是全國500名名老中醫之一,全國中醫藥學術繼承工作指導老師,甘肅省首屆名中醫。
對劉維忠提到的這個問題,當時節目的重要嘉賓王國強(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表示,不光是綜合醫院的中醫科,中醫院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中醫的特色越明顯,他的收入可能就會受影響。原因之一就是中醫的收費標準太低,如北京市扎針灸,扎一次就4元錢,就是勞務價值、療效、收費標準不一致。
但劉維忠他們做得很好,發展中醫藥,鼓勵老百姓看中醫,采用中西醫同病同價等,甘肅平均住院費、門診費那7-8年都是全國最低的。衛生部從2014年開始監測,可以看到甘肅的價格比西藏還低,老百姓總體是受益了。全國人大有一個科教文衛的主任看了甘肅兩個縣醫院,就對甘肅省委書記講,他這次去很感到,他看了兩個縣醫院,中醫發展這么好,解決了兩個醫改難題:一個是中醫便宜,把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解決了;一個是中醫成本低,純利潤高,把醫院收入少的問題解決了,醫生不跑了,這些對醫改都是非常好的。
在這里,劉維忠是一個提問者,同時也是一個用實際行動解決了這個問題的人:發展簡便驗廉的中醫藥,發揮中醫藥在一些病種上的優勢,采用中西醫同病同價的政策,鼓勵老百姓看中醫等等,既讓老百姓切實受益,中醫科中醫院又能保證一定的收入,養得起中醫醫護人員,讓他們能夠安心地精進自己的醫療水平,醫保還能有結余,實現多方共贏的一個局面。(參考閱讀:甘肅曾強推中醫藥,措施個頂個的贊,讓更多人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這是筆者在重新看這段視頻時非常感慨的一個地方。實際上,我們去看中醫院西化的問題時,他同樣也是面臨這個問題:中醫科(院)不掙錢,難養活中醫醫護人員,他們不得不轉向西化,越是這樣,這里的中醫醫生對中醫藥可能越發沒有信心,同樣老百姓也很困擾,困擾去哪里找好中醫。
在這個方面,劉維忠他們是先行者,找到了解決的好辦法。
去年4月新華社報道過柳州市在實施DRG付費改革(醫保支付方式——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過程中,積極試點“中醫療效價值付費”的情況。“中醫按療效價值付費”,即對使用中醫診斷、特色技術和中醫優勢病種,以治療結果作為評價標準,突出診療價值。
具體的實現過程,實際上就是“中西醫同病同價”的體現。(參考閱讀:
報道中舉了一個病例:75歲的陳阿姨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橈骨遠端骨折,她最先就醫的醫院給她拍片后醫生覺得骨折挺嚴重,加上陳阿姨年紀大了所以不敢收治。她后來去了柳州市中醫院就醫,中醫院的楊醫生通過中醫手法復位,不開刀、不上鋼板,治好了陳阿姨的橈骨遠端骨折。一個星期,陳阿姨的手就可以抓東西了,住院12天即出院了。
從治療效果上來講:恢復比較快,同時中醫復位手法治療讓陳阿姨避免了兩次住院開刀上鋼板取鋼板的疼痛。
從醫療費用上來講:如果這個病用西醫手術治療,需要3萬,中醫手法復位方式治療,花費僅5000元左右。陳阿姨有職工醫保,自付15%,即個人僅需支付750元左右,比西醫手術節約3000多元(3萬*15%-750)。同時,醫保基金節省了數千元,柳州市中醫醫院也獲得了1萬多元的醫保基金結余獎勵。
柳州市試點“中醫療效價值付費”的成績很出色,實現了“患者少花錢、醫院增收入、醫保減支出、中醫特色得體現”的多方共贏結果。
這個方法,值得更多地方學習實踐推廣。大力發展中醫藥,是解決醫改難題的一個重要方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