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黃璐琦院士也去上海了。
4月15日,抗疫中醫老將,“人民英雄”張伯禮院士赴上海指導中醫藥抗疫,這么重要的正能量的消息,差不多一個星期左右才見報道。
黃璐琦院士也去了上海,也是近幾天才見報道。
4月25日,張伯禮院士、黃璐琦院士在上海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講了不少重要信息。
1、中西醫看到的“無癥狀感染者”是有差異的。
“對于無癥狀感染者,西醫認為無癥狀,中醫認為有證候。”這是張伯禮院士說的。
發布于2021年5月14日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對無癥狀感染者的定義是:新冠病毒病原學檢測呈陽性,無相關臨床表現,如發熱、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且CT影像學無新冠肺炎影像學特征者。
上海這輪疫*情中,自行對“無癥狀感染者”做了變化,一些明明有發熱、干咳、咽痛等可臨床識別的癥狀,但只要CT無新冠肺炎影像的,便被劃到“無癥狀感染者”中去了。
不過張伯禮院士說的“無癥狀感染者,中醫認為有證候”,更多的指的是國家標準定義的“無癥狀感染者”。這些無癥狀感染者中,有一部分可能會有倦怠無力、舌苔膩、脘腹脹滿等中醫證候表現。對這部分無癥狀感染者,應使用中醫藥干預,可有效地防止病情進展、加快核酸檢測結果轉陰等。
在中醫眼中,無癥狀感染者也是有“征兆”的,中醫講的“上醫治未病”、“未病先防”便是這個道理。這是非常先進的思想智慧。
2、集中隔離點中藥服用率越高,核酸陽性率越低
黃璐琦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講了一組非常重要的數據。
近日,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抽樣調查了上海市傳播率相近的5個區內10家中醫醫聯體管理的集中隔離點情況,結果顯示:在整個10家隔離點累計收治新冠密接患者5982名,其中6家隔離點中藥服用率是80%以上,核酸陽性率為18.57%;4家隔離點中藥服用率不超過50%,核酸陽性率為26.82%。
這組數據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且充分體現,前期上海市中藥防疫代茶飲進行預防干預是有明顯保護效用的。
上海市在4月初時明確提出要打造中醫藥防疫屏障,這組數據表明,認真執行操作到位的情況下,中醫藥防感染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而隔離點或方艙中藥服用率差異比較大,區別或許在于是否有中醫醫療團隊整建制接管吧。
比如前些時日,一位住進方艙的醫生(微博紅V博主)便在“吐槽”方艙的中醫藥治療,發博動員病友勿遵醫囑服中藥。
在這樣的方艙或隔離點,沒有中醫醫護指導(建立信心),再來點類似這位醫生的“專業”的質疑(破壞)的干擾聲音,中醫藥服用率不高也是可以預見的。
但就算有這些聲音,也不能掩蓋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我們還可以回顧一組數據。
4月11日晚,央視《焦點訪談》欄目聚焦戰疫中的中醫藥力量,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院長劉震介紹了一組數據:在揚州抗疫期間,一共觀察了5686例的密接人員,經過研究,發現給予中藥干預的密接人員,轉陽率是0.86%,沒有中藥干預的密接人員,轉陽率是1.73%,兩者有顯著差異。
3、大量中醫醫療隊援護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部署下,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協調下,來自20個省份的中醫醫療機構共派出了9285人,其中有4支醫療隊是整建制接管方艙醫院。
2020年初援鄂抗疫時,派出的中醫醫務工作者是4900多人。
雖然看似這次援護的中醫藥醫務工作者人數接近翻倍了,但相比于超53萬的感染者,還是不足的,那么多方艙和隔離點,中醫醫療隊能整建制接管的只是一小部分。發展中醫藥力量,壯大中醫藥人才隊伍還是很重要的。
4、治療老年感染者首要原則是“新老疾病兼顧”
上海新冠住院病例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三成,大部分老年人患有基礎疾病。上海通報的285例死亡病例中,除了1例心源性猝死,其余都是“死亡直接原因為基礎疾病”。
張伯禮院士表示:治療老年感染者的首要原則是“新老疾病兼顧”,他認為單純治療新冠并不困難,但夾雜著不穩定的基礎疾病,治療起來比較棘手。因此,在治療新冠肺炎的同時,應更重視基礎疾病治療。
這一點,在首戰奧密克戎的“天津經驗”中張伯禮院士等已總結并分享了。仝小林院士援港時也明確表示過。
這是這些抗疫中醫名將們的共識。
在社會逐漸老齡化,在基礎疾病逐漸年輕化的現在,經過抗疫,同樣應該更加重視中醫藥在基礎疾病預防治療方面的作用。
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抗疫中的獨特優勢,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