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張伯禮院士在4月15日已經親赴上海指導新冠肺炎中醫藥救治工作了,這么重要的信息,這么正能量的新聞,卻沒有見到媒體第一時間報道。直到昨天,天津中醫藥大學官網自己報道了這個消息,網友們才確切地了解到,張伯禮院士已經低調入滬指導抗疫。
在孫副幾次強調,上海要實事求是、公開透明地發布疫*情消息后,上海發布的相關數據才有一些改觀,漸漸不再那么讓人一頭霧水。從4月17日開始,上海已經連續5天通報出現死亡病例,截至4月21日,上海此輪疫*情一共通報了3+7+7+8+11=36例死亡病例,給出的死亡直接原因都是由基礎疾病所致。
但我們都明白,基礎疾病一直都在,哪里還會沒有有嚴重基礎疾病的人?但縱觀我國內地其他地方,吉林在本輪疫*情中感染者超7萬,只在最初慌亂的時候出現了2例死亡病例,屬新冠輕癥,直接死亡原因亦是基礎疾病。此前首戰奧密克戎的天津,有張伯禮院士坐鎮,感染者數量控制得很少,還總結出非常寶貴的經驗:重視兩頭,抓一老一小。
“重視兩頭”的兩頭指的是新冠肺炎的預防和康復,“一老一小”指的是老年和兒童兩個群體。看上海的情況,筆者更深刻地理解了“重視兩頭”的重要性。筆者昨天文章便寫到:(上海通報中的新冠死亡病例)既然死亡都是由基礎疾病所致,有嚴重基礎疾病的高齡老人(也有非高齡老人)即便是輕型也可能死亡,直接原因不是新冠而是基礎疾病,那么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應該是:對于有基礎疾病的人來講,防感染是最重要的!
“一老一小”是疫*情中最需要我們保護的群體。筆者印象非常深刻,張伯禮院士在3月初兩會期間就講過天津經驗,在對有基礎疾病又感染了新冠的老年人,他們采用了“先癥而治,截斷病勢”的方法,即不要等病人的癥狀都出齊了,再正確地治,而是在預測到病往哪發展,就提前給他一個用藥,截斷病勢的發展。他們用這個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張伯禮院士列舉了案例,當時有將近十位8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都有基礎病,其中不乏嚴重的基礎病,如心衰、腫瘤患者、糖尿病患者,還有營養不良的、高血壓等,最后都治愈出院了。
我國內地兩年來的抗疫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傲慢的上海卻打破了這種局面。他們在戰術上十分藐視奧密克戎,防疫戰術不適時調整,救治戰術上,廣州深圳天津等都是中醫藥為主治療時,他們是以“三素一肽”為主…
好在國家仍堅持動態清零,對于現在的上海,孫副強調要進一步加強醫療救治工作,加強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護理,千方百計降低病死率。
所以,中醫老將張伯禮院士出征上海了。
全國各地數萬名醫護都去馳援上海了,其中不乏中醫力量,如天津援護中醫醫療隊、湖南援護中醫醫療隊、遼寧援護中醫醫療隊等,都是整建制接管一些方艙醫院。
不過我們也驚訝地發現,滬媒對這一類真正的正能量卻鮮少報道,幾近失聲,為何如此,引人深思。
中醫抗疫名將張忠德、仝小林院士援港抗疫后,香港逐漸開啟全面的中醫藥抗疫,并較快地迎來了轉機,新增確診和新增死亡都顯著減少。德叔在入港時便說過:中醫藥在抗疫上可以發揮很好的作用,中西醫結合在重癥患者救治上療效明顯。仝小林院士在入港時便指出:香港長者的新冠病人較多、病癥較重、死亡率較高,中醫不單會治療新冠病毒,也會就長者過去的基礎性疾病作出調理。
在上海連續數天通報的死亡病例均有基礎疾病所致的當下,十分需要更多強力的中醫藥力量介入重癥患者的救治,中西醫合力,降低病死率。
4月15日張伯禮院士出征上海后,很快便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4月19日,上海市衛健委、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發布了《上海市老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醫藥救治工作專家共識》,要求各醫療機構和方艙醫院參照執行。
在筆者的認知中,這可能是抗疫2年多來,第一次出現的老年新冠患者中醫藥救治專家共識,這一方面表明上海現在老年新冠患者救治的嚴峻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在老年新冠患者的救治上,必須依靠中醫藥,中醫藥必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這份中醫藥專家共識中,非常全面地對老年新冠患者的各種情況做了說明,給出了指導性的救治方案,并特別強調要控制基礎疾病: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在辨證論治時可以先證治療,截斷病勢,維護臟腑基本功能。
這份中醫藥專家共識,執筆是上海曙光醫院張煒主任,顧問和審定是張伯禮院士、劉清泉院長等人,醫療專家組成員包括上海中醫藥大學各大附屬醫院的知名中醫專家,如張煒,吳銀根、石克華、方邦江等。
這份中醫藥專家共識,讓我們看到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新冠患者救治的希望,這種希望,不只是對新冠的救治,更是對基礎疾病的救治。
張伯禮院士曾說,疫*情過后請別遺忘中醫。在抗疫中,中醫藥醫務工作者素來低調,卻從沒輸過一次民族大義。如若遺忘,人民也不會答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