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晚上,央視《焦點訪談》欄目聚焦戰“疫”中的中醫藥力量。
在這一次的節目中,除了此前我們已經知道的一些數據,我們又看到了幾組新的(或是此前不那么廣為人知的)中醫藥戰疫的亮眼數據,還是幾組有對照的數據,這些數據非常值得廣為傳播。
1、轉重率為0
節目連線了在香港援助抗疫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疫病防治專家委員會組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仝小林院士介紹了一組數據:“我們做了721例輕型、普通型用中藥干預和不用中藥干預的相比,發現不用中藥干預的那組轉重率是6.5%,用中藥干預的這組轉重率是0,轉重率明顯不同。”
如果有人問什么可以防重癥,或許老百姓首先想到的便是YM,不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可以想到中醫藥,這和宣傳力度肯定有關系,或許和宣傳的話語體系也有關系。
顯然,仝小林院士介紹的這組數據表明,中醫藥可以顯著有效地防重癥!
說到轉重率,就不得不重提2020年初武漢疫*情時由張伯禮院士等坐鎮的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的成績:一共收治564例輕型普通型新冠患者,采用中醫藥救治模式,100%患者服用中藥,實現了零轉重。張伯禮院士將這一經驗分享給其他方艙醫院,其他方艙醫院也開始使用中醫藥后,整個方艙醫院的轉重率下降到2%-5%!
2、降低轉陽率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院長劉震介紹了一組數據:在揚州抗疫期間,一共觀察了5686例的密接人員,經過研究,發現給予中藥干預的密接人員,轉陽率是0.86%,沒有中藥干預的密接人員,轉陽率是1.73%,兩者有顯著差異。
這也就表明,中醫藥在防感染方面有顯著優勢,也就是說,中醫藥有很好的預防作用。不用中藥干預的密接人員轉陽率是用了中藥干預的密接人員轉陽率的2倍。
2021年7月底到8月的揚州疫*情由一位來自南京高風險地區的老太引發,聚集性爆發點是老年人喜歡聚集的棋牌室,這也使得揚州那次疫*情確診病例中老年人占比較高。老年人群體的防治屬于難點,這個數據表明應該第一時間讓中醫藥介入疫*情防治。
說到轉陽率,則不得不提仝小林院士等在武漢疫*情時所采取的社區中藥大鍋湯防疫模式,即“武昌模式”:在武昌區,把中藥湯劑(通用方大鍋藥)送到社區,給發熱患者、疑似患者、密切接觸人群服用,這一舉措,把疑似病例的確診率從1月28日的90%下降到了2月6日的30%,再到后來的3%。
3、核酸轉陰時間縮短
劉震院長還講了一個數據:2020年4月-7月,我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派出了三支中醫醫療隊(援助他國)。患者中核酸轉陰的最短時間是4天,核酸轉陰時間中位數是6天,取得了當地政府和百姓的廣泛認可。
視頻中,關于這三支中醫醫療隊,劉震院長沒有細說。通過時間人物等信息對應,筆者倒是想到,去年5月31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一起開了一個表彰儀式,對赴境外救治感染新冠肺炎中資企業員工的三支中醫抗疫醫療隊進行表彰,這三支中醫醫療隊分別來自中國中科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西苑醫院及望京醫院。這三支中醫醫療隊一共16名隊員,他們出色地完成了援助任務:采用中藥與中醫外治法結合的純中醫藥治療,成功救治了確診患者821人,且實現了零轉重、零病亡、醫務人員零感染!這應該就是劉震院長說的三支援外中醫醫療隊。
此外,在《焦點訪談》這期欄目中,仝小林院士還講了幾版診療方案中中醫藥內容的變化,如在第9版方案中,根據中醫藥應對德爾塔、奧密克戎的經驗增加了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應用,增加了針灸治療內容。
確實,在實戰中,我們見到的針灸治療新冠患者的實例還是不少的,寫進診療方案中則能形成更好的指導。
欄目還連線了在香港援助抗疫的張忠德教授,作為出征支援抗疫已經12次的老將,德叔強調了中醫三因制宜的理念:如,在甘肅燥比較多,在廣州暑熱比較多,在南京、廈門濕比較重,在吉林寒就比較重,這就是中醫的三因制宜調整一下,展現出來的效果就更好,這也是中醫的優勢。
聽到這不得不感慨一下,這兩年來,德叔真是天南海北的抗疫都去過了,德叔的話就是來自一線臨床的總結,非常有說服力。
黃璐琦院士則講述了《世界衛生組織中醫藥救治新冠肺炎專家評估會報告》的相關情況。這個報告意味著兩個認可:一是有效性,中藥有效治療新冠主要體現在降低輕型、普通型轉重,縮短病毒清除時間和住院時間,以及減少一些相關的癥狀;一是安全性,中醫中藥是安全的。這個評估報告明確提出,要鼓勵成員國考慮中國形成并應用的中西醫結合模式,整合醫學模式。
可以說,戰疫中的中醫藥力量是多方位的:預防作用顯著(防感染),所以近來的香港、吉林、上海都在打造中醫藥防疫屏障;顯著降低轉重率(防重癥);有效改善癥狀,縮短轉陰時間住院時間等。兩年多來,病毒再怎么變異,中醫藥始終有效,未來也是如此!
從古至今,中醫藥都是我們的抗疫利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