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人民日報》2022年2月11日19版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以“三方三藥”為代表的中醫藥曾發揮重要作用。如今,昔日的“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已經被批準為新的“三藥”(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上市,成為防治新冠疫情的“利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建設一批科研支撐平臺,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發和產業發展。”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浩如煙海的中醫古籍中,經典名方數不勝數,是一個有待挖掘的巨大寶庫。例如,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均來源于古代經典名方。其中,宣肺敗毒顆粒是由張伯禮等專家根據多個古代經典名方加減化裁而來,包括麻杏石甘湯、麻杏薏甘湯、葶藶大棗瀉肺湯、葦莖湯等,分別源自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可見,中醫藥不僅是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更是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
所謂古代經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的古代中醫典籍所記載的方劑。近年來,我國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積極鼓勵開發經典名方。2017年7月1日實施的《中醫藥法》規定:“生產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來源于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復方制劑,在申請藥品批準文號時,可以僅提供非臨床安全性研究資料。”2019年10月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加快構建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注冊審評證據體系,優化基于古代經典名方、名老中醫方、醫療機構制劑等具有人用經驗的中藥新藥審評技術要求,加快中藥新藥審批。”201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布的《古代經典名方目錄(第一批)》中,囊括了從103種醫籍記載的10萬余首方劑中遴選出的100首古代經典名方。202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國家藥監局發布了《古代經典名方關鍵信息考證原則》,苓桂術甘湯等7首方劑關鍵信息研究形成專家共識,為經典名方中藥新藥注冊審批奠定基礎。
中醫藥植根于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其獨特理論和確切療效已被大量臨床實踐證實。經典名方是歷代名醫的臨床經驗總結,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公認的。我國經典名方的開發明顯滯后,其主要原因是,經典名方歷史久遠,藥材基原、產地變遷、炮制工藝、劑量換算等關鍵信息模糊。按照一般新藥的注冊審批程序,從“方”到“藥”需要經過漫長的臨床試驗過程,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回報低,影響了企業的積極性,致使大量經典名方躺在古籍里“沉睡”。
將古代經典名方發揚光大,是新時期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突破口。離開古代醫學經典,中醫藥傳承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然而,要想讓更多的“好方”變成“好藥”,關鍵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尊重中醫藥發展規律。開發古代經典名方,既要尊古,又要崇今;既要確保臨床療效,又要適應時代要求。希望更多沉睡的經典名方被喚醒,老樹發新芽,為護佑人類健康貢獻更大力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