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2021年12月15日,為期兩天的第七屆中醫科學大會圓滿閉幕?! ?/p>
第一屆中醫科學大會是2014年搞的,此后基本是一年一屆,而上一屆(第六屆)是2019年,去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暫停了。所以,本屆大會的主題當然毫無疑問跟中醫抗疫有關。
中醫抗疫的成就就不必多說了,單說去年5月中旬至今,因為中醫的參與和主導,中國大陸這么多的境外輸入和局部“突防”病例,卻僅僅出現2例死亡,而且都是高齡基礎病病例。
筆者提這個話題倒不是說這樣的大會要開成中醫“表揚與自我表揚”的大會,但這么一場曠日持久、規模浩大的抗疫戰斗,對于中醫來講,無疑是中醫圍繞抗疫來深刻總結經驗和教訓、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良機。
中醫是一門實踐的科學,那么,這樣的大會理應讓更多的參與一線抗疫的中醫好好做做總結交流;西醫可不可以邀請,應不應該邀請?當然可以,也當然應該。但主旨應是圍繞中西醫怎么樣結合,并讓中西醫展開對話、消除社會尤其是消除西醫工作者對中醫的歧視和誤解。
然而,筆者看了這次大會的日程表,卻有一種中醫被“喧賓奪主”的觀感。
在發言名單中,深入參與一線抗疫的中醫名人,筆者僅看到了張伯禮院士,連鄧鐵濤先生的弟子、十次出征馳援疫區的張忠德先生都沒能出現在發言名單中。
開幕致辭的順序以及主旨報告主持人咱就不多說了,鐘南山院士和王辰院士都是搞西醫的?! ?/p>
“中醫藥與感染免疫性疾病”這個主題單元請了五位醫學專家發言,其中四位都是西醫:張文宏的研究方向是感染病與肝病專業,曹彬的研究方向是呼吸與危重癥醫學,楊子峰的研究方向是臨床病毒學,張曉坤的研究方向是生物醫學,從發言主題看,這四位只有一個是與中西醫結合有關;僅有的一位中醫姜泉,主要還是搞中醫風濕病臨床研究的。難以想象,如此安排哪里能夠體現“中醫藥與感染免疫性疾病”這個主題?! ?/p>
再來看“COVID-19基礎研究與臨床試驗”這個主題。發言的六個人有四個與“中醫”專業無關:蔣華良是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化學專業的藥物科學學家,汪道文是武漢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教授,石正麗是武漢病毒所研究員,房靜遠是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留美博士;而黃璐琦院士從職業履歷上講是遠離了中醫臨床的,偏行政,搞的是中藥資源和分子生藥學的研究;徐安龍教授盡管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工作,但他是在美國學的西醫,搞的是分子免疫學研究。
而再看其中幾位的發言主題,筆者就更是氣不打一處來,雙黃連抗病毒不是說沒用,而是去年某些人故意炒作“雙黃連抗病毒”的話題,給那些中醫黑媒體喂料,事實上這根本不是中醫抗疫的思路。
看這幾位的發言都是側重藥理學研究的,去年中醫抗疫實踐總結出的“三藥三方”(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凈注射液),為什么沒有一個人出來在大會上專門做總結?反倒是拿所謂的“雙黃連”大作文章,還裝模做樣地搞起了所謂的雙黃連的“有效性、安全性的隨機、開放、平行對照、多中心臨床試驗”。
其他的主題懶得一一說了,除了“針灸與神經科學”還能看得過去,哪一個不是被“摻沙子”或者“貍貓換太子”?而“中醫藥與代謝性疾病”這個主題的發言專家和內容壓根就跟真正的中醫沒太大關系(現在西醫也很流行“植物提取物”):
實在不是筆者“小心眼”,要刻意排斥西醫,筆者反而是一貫主張中西醫結合的。只是這個大會既然叫做“中醫科學大會”,總不能喧賓奪主,讓中醫當陪襯和學生,聽一幫西醫來普及“西醫科學”吧?那還不如直接叫“中國醫學大會”得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