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醫藥積極參與全球抗疫,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成為疫情防控工作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方案(2020—2025年)》,提出構建粵港澳中醫藥共商共建共享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中醫藥高地建設新格局。
2021年,在廣東省中醫藥局指導下,南方日報啟動“岐黃灣區”深調研活動,調研粵港澳三地中醫藥發展狀況,深入梳理灣區發展中醫藥的優勢與問題,并問策中醫藥名家大家,助推大灣區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疫情,讓更多人見識到中醫不是“慢郎中”。
2021年5月下旬,新冠病毒德爾塔變異株“兵臨城下”,廣東在國內最早與之展開正面交鋒。作為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的澳門、國際航空樞紐的香港隨后接連遭受挑戰。在與新冠病毒的正面較量中,中醫藥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在這場與新冠病毒的較量中,粵港澳三地重視“未病先防”,推動中醫藥參與治療,中西醫結合,護衛灣區人民的生命健康。
在隔離病房建起中藥“前置倉”
5月底的廣州,“德爾塔”兵臨城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下稱“市八醫院”)全院上下嚴陣以待。和他們共同作戰的還有來自全省的中醫專家。
“中西醫結合、中醫全程參與救治,對于病毒核酸轉陰或癥狀改善起到較好的作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專家組副組長、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從遼寧返回廣州,入駐市八醫院。同時入駐的還有省中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學科帶頭人、大科主任林琳。張忠德和林琳領銜的中醫專家組判斷,去年武漢疫情中出現的胃腸道癥狀和發燒、咳嗽、氣喘等癥狀,本輪疫情也都有表現,只是偏重不同。因此,治療原則和方法也大致相同,總體仍按照第八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根據“三藥三方”及其它中成藥的使用原則,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來進行治療。
如何做到個性化中醫治療?對無癥狀和輕癥、普通型患者,單純使用中藥治療,在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基礎上化裁。對有重癥或重癥趨向的,證候屬于暑濕、濕溫閉郁者,以麻杏苡甘湯、藿樸夏苓湯、吳又可三消飲為主。若高熱持續不退,增加使用安宮牛黃丸清氣分邪熱,羚羊角粉清透熱邪,早期扭轉截斷,防止逆傳心包或熱入營血。
治療方法明確了,中西醫如何協同?林琳想了不少辦法。中醫專家實施三班制,上午、下午、晚上都查房,確保病人按時、正確服藥。但仍有一些問題讓林琳感到頭疼。不少病人到病房時發高燒、大便不通,中醫藥在退燒、緩解胃腸道癥狀等方面“急病急治”的效果好,但煎藥需要時間。如果4至6小時后,藥才煎好送來,病人的情況可能已經有變化。
為此,專家們在隔離病房里建起一個中藥“前置倉”,提早準備了一批安宮牛黃丸、羚羊角粉等常用必備的急藥,每天還把大柴胡湯、小柴胡湯、三消飲等固定處方提前煎好幾十袋備用。“只要病人的病程適用,這些藥加熱后就可以服用。德爾塔毒株引發的新冠肺炎是急性病,變化很快,我們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了中醫‘慢郎中’的缺陷。”林琳說。后來,這些中西醫結合、中醫全程參與救治的“廣東經驗”,被張忠德帶到了南京、廈門等地。
自5月21日到6月26日,廣州這一輪本地疫情收治患者166人,其中中醫和中西結合治療的患者有156例,占93.4%,其中單純用中藥治療118例,占71.0%。
用中醫藥智慧筑起治未病防線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上醫治未病,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古老智慧。
2021年5月,廣東省中醫藥局組織專家依據中醫養生保健理念,結合廣東時下氣候特點,研究制定《廣東省2021年夏季新冠疫情期間中醫治未病指引》,供全省各地結合實際情況辨證使用。對于有慢性基礎疾病、居家隔離人群及兒童等,也有相應的預防方。
在中醫藥領域有一種傳播甚廣的說法:人體生病就像是房間里有了蟲子,西醫研究的是如何殺蟲,中醫更多則是研究如何把房子打掃干凈,讓蟲子無處可藏。
“打掃房間”可以理解為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在應對德爾塔病毒時,中醫藥發揮了預防作用,穩定人體免疫能力和精神氣,減少感染病毒的風險。
5月22日,在發現本地新冠肺炎病例的次日,廣州立即組織各級中醫醫院為密接者、次密接者煎煮中醫預防湯藥1.5萬份;6月2日向全市各集中隔離點統一配送涼茶“粵抗1號”8.4萬余份,并要求隔離點按照預防藥儲備量與床位比大于2:1預留,確保每名隔離人員都能及時用上預防藥。截至6月19日,廣州密接者服用中醫預防湯藥達1.7萬人次,預防用藥率最高峰值達到96%。
在隔離點之外,由中藥企業代煎的“粵抗1號”也受到廣州市民青睞,兩天內訂單量就超過6000劑。“去年我就喝過,感覺對身體很好。網上下單后有專人送藥上門,也更加方便。”曾身處封控區的廣州市民朱先生說。
中醫藥還充分參與到確診患者的康復中。所有確診患者出院后均要再轉到集中隔離區進行醫學觀察,在此期間,針灸、耳穴、藥膳食湯、八段錦等中醫特色療法派上用場,五行音樂療法、移情易性法等被靈活運用,調暢患者的情志,幫助恢復期患者擺脫因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不良情緒,實現“醫病療心”。
構建中西醫協同疫病防治機制
日前,大灣區內地公立醫療機構招聘港澳中醫師試點工作正式啟動,開展試點的7家中醫醫療機構覆蓋廣州、深圳、珠海3地,首批試點計劃招錄12名香港、澳門注冊中醫師。這是探索組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醫療聯合體、健全中西醫協同疫病防治機制的一次嘗試。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中醫藥特色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強調健全中西醫協同疫病防治機制,中醫藥系統人員應第一時間全面參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
粵港澳大灣區人員往來密切,構建中醫醫療聯合體是灣區健康發展的題中之義。同時,這里也是中醫藥守正創新的重要陣地,中醫藥的群眾基礎較好,藥食同源的中醫藥文化深入人心。
今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出臺,提出發展中醫藥等澳門品牌工業。這也是基于港澳地區使用中醫藥的悠久傳統而提出的發展思路。
自開埠以來,香港已有使用和信賴中藥的傳統;在上世紀40年代,澳門就批準了首位中醫師的注冊,發出了第一張中藥房的牌照。
從某種程度上說,相比內地,港澳地區中醫藥行業的標準化、國際化程度更高。香港于1998年通過實施《中醫藥條例》,為中成藥設立注冊制度,確保在香港銷售的中成藥符合安全性、品質性及成效性的要求。2010年更是成立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下設推動中藥行業檢測和認證服務小組,旨在為中藥建立客觀評價體系。
“中醫藥是香港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香港積極支持中醫藥業界共同抗疫,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有1200多名康復病患參與,診療次數7500多次。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局長羅奕龍則表示,中醫藥全面參與疫情防控救治,內地專家篩選的“三藥三方”已充分證明中醫藥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具有明顯療效,總有效率達到九成以上,體現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重要貢獻。
用中醫藥護佑人民生命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是三地中醫藥人的共同愿景。
香港一名蔡姓中醫師說,以往香港中醫診所多為家族經營,規模較小,但許多診所都已發展出一批忠實擁躉。目前,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籌備興建香港首家中醫醫院,預計可以在2025年分階段投入服務。
羅奕龍透露,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將成立專責服務中醫藥發展的部門,統籌協調中醫藥整體發展。澳門《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注冊法》即將實施,進一步規范中醫生和中藥師的專業資格和執業注冊,提升中成藥的出口競爭力。
廣東中醫藥“融灣”發展風勁帆滿。啟動公立醫療機構招聘港澳中醫師試點、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三大項目即將竣工、廣東省中西醫結合應急救治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三地優勢互補,共同構建中醫藥現代化與國際化的新格局,灣區中醫藥融合發展初現成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