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3點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近期新冠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有關情況,也回應了一些大家普遍比較關注的問題。
其一是,會上中疾控免疫規劃首席專家回應了截至12月3日兒童不良反應的總體發生情況:比較平穩,沒有出現異常的情況(詳情可參閱:3-11歲兒童接種后續情況來了;支原體肺炎肆虐專襲學齡兒童)
其二,王華慶還針對部分老年人在接種新冠疫苗后出現偶合反應進行了解釋。
他表示:偶合反應或偶合癥是在不良反應監測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是指接種疫苗時,受種者正好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發病前的狀態,接種疫苗后,這個疾病巧合發生,這種情況叫做偶合反應,或者叫偶合癥。
他還表示:實際上,偶合反應的發生跟接種疫苗沒有關系,也不屬于不良反應的一個范疇。
此外,王華慶還指出,60歲以上的人群,偶合癥發生率會稍微高一些。60歲以上的老人,有一些是處在基礎性疾病的潛伏期,還有一些已經有了基礎性疾病,在這個時候可能會出現發生或復發的情況,這都屬于偶合反應。
看到這里,大家肯定會有疑問,到底怎么判斷是偶合反應呢?畢竟60歲以上的老人,有基礎性疾病的不在少數,而且很多代謝類疾病如超重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癥、血尿酸增高、高血壓等越來越出現年輕化的趨勢了,這樣的情況下會不會給判斷增加難度?
王華慶也說了判斷偶合癥需要幾個過程,首先如果懷疑和疫苗有關系,要進行報告,如果是嚴重的疑似異常反應,就要有專門的專家組做調查,再由專門的調查診斷專家組來進行診斷,再根據疫苗情況、疾病情況、接種情況和目前在不良反應監測到的一些信息分析結果,來做一個綜合分析判斷。
關于國內新冠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包括需要鑒定是不是疫苗不良反應的)的新聞報道很少,目前為止,筆者有印象的就只有1個(參考閱讀:86歲老人被“做工作”打疫苗入院,慢性病患者接種應謹慎!)。
7月18日,界面新聞報道的,2021年7月14日,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一個村里的86歲老人,在被告知未接種疫苗出行將受影響后,去接種了一針疫苗,但回家不久身體便出現不適,隨后入院搶救。
這位老人家患有心臟病、肺氣腫、血小板減少等多種疾病,在接種的一個月前才住過一次院,其家人向村干部表達了不宜接種的態度,但村干部還是幾次做工作。這次便是家里人沒在跟前的情況下,村醫又來勸,老人架不住,便去接種了。
接種完回到家,老人家就出現講話不清楚的癥狀,一開始沒往嚴重了想,老人家睡了一段時間,但睡醒后更嚴重了:嘴巴張開無法合攏,喂飯違法吞咽,隨后出現了暈厥。老人的大兒子趕回來將老人送醫,經搶救才逐漸恢復意識。醫院診斷是出現了房顫。
家屬懷疑老人家這次發病的誘因是接種了新冠疫苗,在老人家出院后,院方將病例送到了當地市衛健委相關機構鑒定。
但鑒定結果如何,并沒有搜索到相關的新聞報道。
但從一些在信息交互平臺反映過類似情況的信息來看,鑒定的結果是“偶合反應”的概率是比較大的。
畢竟仔細對照專家所說的“偶合反應”,是在那個概念之中的。
但就事論事,如果這位老人家當時沒去接種,絕大可能是當天不會犯病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又怎么去理解這個“誘因”呢?
還有網友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他說:"疾病潛伏期"能否被準確診斷?如果能,那為什么不讓醫生給開個“非疾病潛伏期”診斷再去打?這樣,也不用專家再去費勁辛苦地判斷“是否偶合”。如果不能,那打疫苗豈不是冒著“偶合”的風險?如果選擇打疫苗的人事先并不知道這樣的“偶合風險”,施打者也不進行確認,后果誰來承擔?
這段話的邏輯是經得起推敲的。
疾病發作肯定是有原因的,處于“潛伏期”的疾病要發作,是需要“誘因”的,這種“巧合”之中,到底什么是誘因呢?
王華慶也說了,他們一直強調老年人接種時,假如有基礎性疾病,一定要在穩定期來接種,這也是把這種偶合反應風險降到最低的措施。
但是,實際接種過程中,這種“強調”的聲音可能并不強或是老百姓并沒有很重視,而鼓勵接種的聲音才是主流。
筆者認為老年人接種還是需要更加謹慎的,尤其是高齡老人,一定要權衡風險和獲益。
中醫董洪濤老師也發博提醒過:素有心臟病患者當慎重接種疫苗,我們都知道,心腦血管疾病最主要的患者群體也是老年人。
有一些中醫大夫對此是有臨床經驗和研究的。
還是那個觀點,希望在接種疫苗禁忌方面以及在應對疫苗帶來的不良反應方面,再多聽聽中醫的意見,讓中醫介入調理接種疫苗后的不良反應,充分發揮好中醫藥的優勢,中西醫結合保障人民健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