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包含著我國5千多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實踐經驗,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相應地,如何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更好發揮中醫藥價值和優勢,讓更多的大眾享受中醫藥健康福祉,堅定文化自信,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存在的問題
1. 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與構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難以匹配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而每一個人和全體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是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前提和最高目標。特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表明,人類生命和健康安全對世界形成的挑戰更具有根本性和長期性。因此中國只有為世界提供更多的中醫藥健康產品和健康服務,形成“中國品牌”,才能承擔構建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責任。
(1)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對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質量是企業的內功,而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讓高品質產品優勝于市場的重要外部保障。產品質量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根本,企業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持續不斷地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服務。而且,公平競爭對市場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調動經營者的積極性,使他們不斷完善管理,向市場提供質優價廉的新產品。使各個競爭者在同一市場條件下共同接受價值規律和優勝劣汰的作用與評判,并各自獨立承擔競爭的結果。消費者既是企業產品質量最苛刻的約束者,也是企業產品質量最熱情的擁戴者。只有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信賴,才是企業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動力。
(2)國人海外購藥呈現連續增長趨勢。
近年來,隨著亞健康人群的迅猛增長,國人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隨著民眾出境旅游、互聯網的發展以及居民收入的提高,人們購買海外藥品已蔚然成風,購藥規模和種類與日俱增,既包括一些用于疑難病的如抗癌藥,也包括感冒藥、止咳藥等基本用藥。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海淘用戶規模超1.5億人,2020年達到2.32億人。在此背景下,我國海外代購市場交易規模不斷增長。數據顯示,到2018年我國海外代購市場規模達到了2601億元。在海外所購商品中,除奢侈品和基本生活品外,以藥品和化妝品為大宗。
日本小林制藥公司2016年曾經發布消息稱,其公司多款藥品被中國游客掃購一空,該公司全年銷售額同比增長 5倍。日本其他制藥企業的“漢方制劑”也因中國游客掃購而利潤大漲。日本電視臺調查顯示,2015 年春節 10 天之中,45萬中國游客的60億元人民幣消費總量中,醫藥品消費規模排名第一,交易數量達到 3892 件。從感冒藥到眼藥水,海外藥品的性價比和品牌形象一直讓國人青睞。
海外購藥的弊端:(1)直接反映了我國醫藥市場優質產品供應無法滿足消費者需求和期許的問題。(2)極其不利于我國醫藥進口規模的擴大。(3)海外購藥安全風險較多: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不僅危害健康且追責無門;可能會涉及藥品違法等。
(3)大眾日常所需的中成藥產品難以滿足。
據《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88.5%,其中心腦血管、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比例為80.7%。其中,癌癥是慢性病中最受關注的,每10分鐘就有55人死于癌癥,全球約有50%的胃癌、肝癌和食道癌病例來自中國,因此對于慢性病的防治面臨巨大挑戰,而中醫中藥常常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治療效果。
隨著回歸自然、綠色消費浪潮的興起,人們追求健康的觀念不斷進步,更加注重預防保健的作用,目前市場上對中藥產品尤其是高效低毒的日常健康產品的需求與日俱增,亟需大力推動中藥產品的市場供應徹底解決。
2.國內的中醫藥開發政策亟需促進和助力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舉2個例子說明:一位老中醫,在國內開不了藥店,更開不起醫院;他是老師,沒有辦法考執業醫師,沒有處方權。開醫院則必須有100平方米的地方,配上檢驗員、藥師,以及5名以上的醫生。63歲那年,他遠赴重洋,直接去美國開了中醫診所。湖南中醫學院一位副教授陳勇,將自己在美國的考察,寫成了《美國市場中草藥的熱銷,對我國的中草藥研究的反思與建議》一文,他在文中談道:“1994年美國已經通過一條法規,中草藥這樣的補充品,不經FDA批準,就可以直接進入美國市場,在有機食品專賣店銷售。”這些的確值得我們深刻反思。
3.中藥國際化形勢不容樂觀。
中藥本是我國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我國中藥產業本應該在國際市場上處于領先地位。然而,隨著世界醫藥經濟的全球化,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與國外跨國醫藥集團相比,我國中藥企業在資本、產品方面都不盡如人意。據統計,我國中藥的國際市場占有率還很低,出口額只占國際天然藥物貿易額的7%左右,中成藥的形勢更加嚴峻。而從中國大批量進口粗加工中藥原料的日本、韓國、美國等地的企業卻壟斷了國際中藥市場90%的份額。美國FDA是代表當今國際藥品注冊要求最為嚴格的機構, 然而到目前為止我國中成藥仍然沒有一例在美國注冊上市成功,這種情況與我國傳統中醫藥大國地位極不相稱。
二、建議和對策
1.建立一個真正公平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破除那些阻礙市場發展的制度障礙和行政措施。
對于市場監管部門而言,需正確處理好市場與政府的關系,通過市場競爭淘汰那些劣質商品。對中藥新產品開發監管,建議采取“寬進嚴出”的開放政策,條例應突出服務理念,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對于相關企業,可以降低準入門檻,但必須從嚴實施事中、事后監督和監管(比如隱患排查、信息報告、監督檢查、風險分級管理、抽查檢測、質量規范、信用管理、應急管理、信息公開等措施),既提高了監管效能,也可確保產品安全。而企業為了生產發展,必然會自覺地投入研發資金和技術,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提升產品競爭力。
目前的中藥發展現狀難以適應大眾的需求和信賴,嚴重制約著中醫藥影響力的提升。現行的中醫藥管理制度基本上是參照西藥的管理模式,難以體現中醫藥獨有的特點,同時還在一定程度上對中醫藥的優勢發揮起到了阻礙作用。例如,我國現有保健食品的功效僅包括24個類別,這樣在設計研發階段留給企業的空間非常有限,其他功效則難以涉及。一個批號的審批時間一般需3年左右,一百萬人民幣,對企業也是不小的負擔。雖然2015年后逐步出臺了一些備案相關法規,但也僅限于維生素和營養元素,范圍過窄。所以國內保健品整體法規環境,難以滿足市場的產品需求,這也是為什么保健品在跨境電商一直很火的重要因素,因為國外的很多種類國內沒有。再看中藥新藥的注冊審批,一般也需要8~10年,投資幾千萬,無論是時間周期還是投資成本,都是一般的企業難以承受的,這些極大的阻礙了傳統中醫藥產業的創新意識和快速發展。事實上,日本的漢方藥是我國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目前共有294個處方被日本普遍使用,基本上是《傷寒雜病論》里的原方,其之所以迅猛發展并占據較大的國際影響力,這與其政府產品開發政策和法規的有力支持密不可分。
2.建議積極支持和鼓勵中小企業對傳統中藥新產品開發的開放性政策。
為促進中醫藥相關產業的發展,徹底解決大眾“用藥難”的問題,政府需重點支持民營企業進行中藥新藥開發,一方面,積極鼓勵企業對傳統中藥經典名方的開發。雖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不了經典名方100個,但這遠遠不夠。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復方制劑,已經過廣泛應用、療效確切、具有明顯特色與優勢,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了實踐和證實,因此,應大力簡化其注冊審批的資料要求,只需重點審核其制劑的工藝和穩定性研究,而對安全性和臨床試驗應該予以減免。另一方面,鼓勵企業利用新的方法以及技術對市場銷售量較大的優秀中成藥品種進行二次開發, 提升其科技含量, 擴大其市場規模, 進一步提升影響力。通過良性競爭使市場上涌現更多高效的中藥優質產品,解決大眾需求。中藥應該屬于全人類,造福全人類,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健康保障刻不容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