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北京大學專題會議上,與會專家圍繞“如何實現真正意義的中西醫并重”這一話題暢談體會——
中西醫并重是我國衛生工作長期堅持的方針,也是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的顯著特征和優勢。
在日前召開的中醫影響世界論壇北京大學專題會議上,與會專家圍繞“如何實現真正意義的中西醫并重”這一話題各抒己見,亮出精彩觀點。
守正:重塑中醫藥文化自信
近代以來,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中醫藥曾屢遭質疑。在與會專家們看來,實現中西醫并重,不僅需要解決實踐層面問題,更需要解決認識層面問題,尤其要重塑中醫藥文化自信。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認為,中醫藥學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屬性,蘊含著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中醫藥學之所以成為目前保存最完整、影響力最大的傳統醫學體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得到了很好延續。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西醫并重,必須進一步把握傳統文化精髓,深入解讀傳統文化里“醫”的內涵,使其回歸本意。
中醫學與現代醫學都是人類在生活實踐和與疾病斗爭過程中產生的醫學科學,都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安龍看來,在如何認識生命與疾病這一問題上,中醫有成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能因其與現代醫學認知不同而否定自身。實現中西醫并重,中醫人必須堅定自信,不能妄自菲薄。
“科學精神并非西方人獨有,更不是傳統文化的對立面。諸子百家中,墨子就是具備科學精神的代表人物。中國人應當樹立科學自信。”徐安龍說。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原社長袁鐘也持有同樣觀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非實驗。通過長時間大面積實踐獲得的高概率現象也是科學的一種,中醫藥學符合這一要求。中醫是科學的,我們對此要有充分認識。”袁鐘說。
創新:互參互信共攀醫學高峰
“和而不同,相向而行。”在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主任醫師麻柔看來,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式有著本質不同,但目的都是服務人類健康。中西醫結合不是用西醫的醫理解釋中醫,用西醫的框架和標準來束縛中醫。中醫、西醫目前都在攀登醫學高峰,一個在南坡爬,一個在北坡爬,都在各自路上不停地努力。
談到理想中的醫學模式,麻柔認為要總結、創造出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的,以一系列科學技術為支撐的醫學模式,才能真正滿足人民健康需求。
國醫大師柴嵩巖結合臨床實踐體會,提出中西醫要做到互參互信,實現有機結合。
“中醫必須要以中醫學為基礎,遵循中醫學學術原則,參考學習現代醫學關于病理、病機的研究成果和治療方法,借助現代檢查設備等,從而擴展臨床視野,服務臨床需求。”柴嵩巖說。
“中醫西醫不能互相代替,但可以優勢互補。”人民日報社教科文部原主任李新彥說,中醫西醫應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學互鑒,從而為大眾提供更高水平、更全面的醫療服務。
“從存量上看,以前對中醫藥的‘重’還是不夠的。所以要聚焦問題產生的原因,狠抓增量改進。”中國社會科學院中醫藥國情調研組組長陳其廣引入經濟學概念,分析中西醫并重的現狀和未來。他表示,實現中西醫并重,要將中醫和西醫放在平等地位,做到“平級管理、平行運作、平等待遇”。要以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為遵循,進一步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機制。
出海:以中醫抗疫實踐影響世界
中國的抗疫實踐,讓中醫藥站在世界舞臺的聚光燈下。
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伯禮院士介紹了新冠肺炎的臨床表現和相關研究,總結了中醫藥抗擊疫情的經驗和貢獻。
面對當前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現狀,張伯禮表示,在全球抗疫中,中醫藥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和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多次舉辦國際抗疫專家大講堂、中醫藥抗疫專家經驗全球直播等學術活動,向世界分享中醫藥抗疫經驗;中國中醫專家參與援助意大利、菲律賓、老撾等國家的疫情防控工作;還有一批中醫藥專家借助互聯網平臺開展遠程問診,幫助海外患者。
在今年6月舉辦的2021金磚國家傳統醫藥研討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專家組副組長張忠德以《傳統醫藥在抗疫中的作用》為題,向參會各國代表介紹了中醫藥在救治德爾塔(Delta)變異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工作中發揮的作用。
“沒有在實戰中的出色表現,中醫藥很難影響世界,中醫藥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個契機。”徐安龍認為,讓世界看見中醫藥療效的同時,也要讓世界“讀懂”中醫藥為什么起效。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的同時,還要闡釋陰陽學說等中醫學術思想內涵,讓世界理解并認可中醫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