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國家衛健委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分級診療制度與體系建設以及綜合醫院中西醫協同發展。
新華社微博昨日發布了一條博文,概括了發布會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副司長嚴華國的講話內容,具體如下:
嚴國華表示,下一步將在三級綜合醫院全部設置中醫科室,支持二級綜合醫院設置中醫科室。加強綜合醫院中醫藥人員的配備力度和中藥房設置。在綜合醫院臨床科室強化中西醫協作,讓患者在臨床科室就能接受到中西醫聯合診療服務。對臨床類醫師開展中醫藥專業知識輪訓。聚焦癌癥等重大疑難疾病,力爭在五年內形成100個左右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看到這些措施,筆者心里是十分高興的,如果真的能夠落到實處,那定是人民之福。
這條微博有一千多條評論,其中應該不乏一些在三甲醫院工作的醫生或是曾經在三甲醫院工作過的醫生,也包括體制外的中醫醫生、中醫愛好者,當然也少不了中醫黑。
有一位中醫教授對此發出提問:“很奇怪,哪家三級醫院沒有中醫科呢?”我們見到的很多三級綜合醫院確實都設有中醫科,當然,也有一些網友反映,不少三級醫院里的中醫科其實也很尷尬(屬于醫院里的雞肋科室,比如有的中醫科的醫生可能只會開中成藥和西藥),不過也確實有一些三級綜合醫院還沒有中醫科,如一位佛山的網友說,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三級綜合醫院)是新冠疫*情后才開中醫科,之前一直都沒有中醫科。
有的中醫醫生并不看好這種設置,建議加強專業中醫院建設。
其實如果三級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室的中醫醫生能夠保持健全的中醫思維,能夠堅持中醫實踐,能夠用中醫思維來指導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那么這樣一個中醫醫生群體也將會是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就算是中醫院都存在較為嚴重的“西化”問題(因為中醫藥不掙錢),那么一般的三級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可能境況就更加尷尬了。
當然,綜合醫院里的中醫科做出好成績的也不少,比如上海瑞金醫院里的魏氏傷科(是一個中醫骨傷科,傳承百年不衰,年門診量超7萬人次,詳情閱讀>>);在國家衛健委這次的發布會上,中日友好醫院的宋書記也講到了他們在中醫藥診療方面及中西醫協同方面的探索。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類醫師占比17%,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年診療量占總工作量的三分之一等等。
有一位網友也講述了他在中日友好醫院看胃病的經歷:過年的時候我胃痛,去中日友好醫院找一個教授看病,他給我把脈看舌苔,然后他給胃鏡單子,化血單子,最后給我開的純中藥湯藥,吃了兩個療程胃就好了。這個教授是中西醫都會,他說借助西醫手段能明確病醫,和中醫確診病因互相印證。反正不管中西醫,能治病就好。
其實,筆者認為這位網友的觀點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普通老百姓的觀點:中西醫協同能看好病就最好了。
這位教授的觀點筆者是認同的,而這里面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醫思維指導。中醫的診斷四診八參、六經辨證等是中醫的優勢,要好好掌握不能丟,同時,就像不少中醫大夫說的,現代化驗檢查不是西醫的專利,是時代的紅利,為全體醫生共享,掌握在不同人手里,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有中醫思維的中醫醫生手里,就可以和中醫的四診八參等診斷一起發揮更全面更整體的效用。
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教授就常說,臨床工作時中西醫不要排斥,中醫要學會使用西醫的治療手段、方法及藥物等,前提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
在治療新冠重癥患者時,中西醫協同治療的效果就很好,葉永安教授說“西醫撐得住,中醫救得活”。當然,其實還是有很多普通人可能不清楚在新冠重癥治療中中醫發揮的作用(這和一些輿論宣傳有很大關系,比如電影《中國醫生》抹殺中醫抗疫之功),在新華社這則微博后面就有這樣的爭論,其中一位網友(應該就是個中醫黑)就說:“重癥患者是靠呼吸機和激素藥物治療”,讓人覺得可笑之余也有深深擔憂——因為一些講述抗疫的文藝作品或紀錄片中有偏差地展現出來的就是這樣。
綜合醫院中醫科以及中醫院要真正姓“中”,還可以參考中醫藥醫改三明“處方”。在三明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曾經也面臨困境:許多醫生改行了,有的調走了,因為開中藥沒有經濟效益,更多的人改開西藥不開中藥了。——這不就是大多數中醫院或中醫科面臨的困境嗎?
后來三明市實施了四個舉措,扭轉了過去“以西養中”的尷尬局面。具體舉措如下圖:
這些舉措讓中醫醫療服務臨床價值和技術勞務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留住了鼓勵了培養了中醫藥人才,極大地發揮了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色優勢,也很大程度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實現了多方互利的結果。
除了中醫藥三明“處方”,新華社報道過的柳州市DRG付費改革中的“中醫療效價值付費”也是模范生,尤其是柳州市中醫院,實現了“患者少花錢、醫院增收入、醫保減支出、中醫特色得體現”的多方共贏結果。(詳情參閱:這家中醫院的中醫DRG模式,讓多方受益,值得推廣!)
所以,對國家提出的“三級綜合醫院將全部設置中醫科室”相關醫改內容,筆者認為是“未來可期”的。大力支持推動中醫藥發展,在“以人民健康為中心”這一點上,中醫絕不會辜負社會的期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