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寧波鄞州中醫院青年中醫趙君,是中國醫藥新聞信息協會中醫藥產業信息分會頒發的“互聯網+中醫醫療領域百強榜”最受關注top100榜上有名的中醫大夫,已連續兩年上榜。
此條微博1800字,包含她對紀錄片《蒼生大醫》的解讀,以及她對目前從事中醫事業的三大類人群分析,敬請各位撥冗閱讀。
作者:寧波鄞州中醫院 趙君
張伯禮院士畢業于天津衛校,被分配到渤海一個小漁村的衛生院工作。有天遇到一個腸梗阻患者,本要送到40里以外的區級醫院手術,豈料老中醫一付“大承氣湯”解決了問題,自此張院士開始對中醫感興趣,廢寢忘食地學習,紀錄片里展示了他七十年代抄寫“湯頭”的筆記。改革開放研究生恢復招生后,他毅然報考了天津中醫學院的研究生,自此正式開啟中西醫結合之路。
2003年非*典,剛開始中醫是“失聲”的,張院士偷偷給病人送中藥吃,發熱控制,肺炎吸收,效果不錯,后來天津衛生局幾經討論,允許中醫全面介入。非*典結束后,張院士不僅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反而敏銳地意識到中醫藥在防治重大疾病中不可替代的價值,著手與團隊一起建立中藥大數據庫。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武漢新冠疫*情,中醫藥團隊用3周時間摸清了疾病演變規律,張院士興奮得一夜未眠,向中央打報告,這個病的規律我們能掌握,能治療,于是有了“三方三藥”。紀錄片披露了“三方”的誕生歷程,大家都知道是以《傷寒雜病論》的經方打底的,其實遠遠不止于此。
張院士團隊在天津中醫藥大學建立了中藥大數據庫,他白天在武漢深入一線,搜集辨證依據,半夜12點給團隊打電話,做相關中藥的組分分析和抗病毒實驗,我們的中藥方既有傳統理論和實踐支撐,又有現代科技大數據證實,雙保險,我們腰桿子能不硬嗎?方藥擬訂,他又親自與中藥企業聯系,告訴他們,這是積德行善的好事,務必保質保量供應!
連軸轉了幾十天,院士膽囊炎發作,他只是感到腹脹,協和醫院外科主任通過腹腔鏡看到,這已不是普通膽囊炎,而是急性化膿性壞疽,一旦膿毒入血,后果不堪設想。張院士居然感覺不到,可見工作投入到何種程度!
2021年初河北邢臺、石家莊疫*情小爆發,張院士說,天津河北唇齒相依,我們義不容辭,再次請纓。他們發現河北疫*情與武漢的證候有差異,瘀熱毒突出,武漢是“寒濕”為主,于是大數據分析,重新篩選有效方藥,一月疫*情撲滅。
紀錄片踏踏實實,不突出個人,50分鐘里張院士的鏡頭也就十幾分鐘,以他為主線,突出時代背景對中醫藥發展的加持,強調團隊協作的力量,基調是中醫藥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這是一部經得起推敲的、可以流傳的佳作。鄭重推薦每一位中醫同道、受惠于中醫的患者、中華文化愛好者、以及所有不腦殘黑中醫的國人認真觀賞!
目前中醫隊伍大概有三類人群:
一類是民間“純中醫”。他們可能是師承,可能是其他專業改行學中醫,他們沒有機遇接觸到現代醫學,這是個人經歷決定的。我非常佩服他們,他們往往對中醫有赤誠之愛,有頑強拼搏之心,有很高的療效,能獨立解決很多西醫搞不定的疑難重癥,他們是傳統中醫最深的“根脈”!
一類是科班出身的“學院派”。我就是其中一員,從學醫之初就接觸西醫,我畢業后還主動考取了西醫院校的研究生,還主動到西醫院工作七年。我們的缺點是中醫思維不夠健全,中醫理論不夠深入,中醫實踐太少,很多人因為經濟誘惑或身邊人的漠視或打壓,缺乏好的成長環境,“西化”了,“掛羊頭、賣狗肉”了,這是目前中醫執業醫師的主體,也是令人心酸的一類群體。但是不要絕望,中醫像一顆種子,像一雙隱形的翅膀,只要我們牢記使命,不斷加強學習,會有一天,我們仍然能成為真正的中醫,而且我們是中醫藥現代化的中堅力量,要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還有一類是某些西醫醫生,因為一些機緣,也在用中藥,他們多分布在西醫院的“中醫組”。中醫基礎理論匱乏,用一個或一些“協定方”給某些特定疾病做“中西醫結合”治療。缺點是無法辨證論治,無法因人制宜;優點是病源多,規模大,可以集中觀察,可以搞課題、發論文。這類人,我以前很看不起,我覺得他們在禍害中醫,恥與他們為伍。現在我也想通了,他們也在探索,也是中醫事業的有生力量,我們要“畫最大同心圓”,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主動幫助,積極為他們提供中醫藥理論支持。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我想干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以前在血透室,看到有些透析病人因低血壓、抽筋,無法透析到4小時;有些病人因頑固性高血壓,心腦血管迅速惡化,生存期縮短;有些病人營養狀況差,無法耐受透析……真是“傷橫夭之莫救”,我那時常想,透析病人需要限制水分攝入,中醫散劑和丸劑能不能發揮些作用?比如現在病房里很多西醫療效不好的請我會診。我想做的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我相信,隨著我的努力和進步,隨著醫院的完善和發展,我能做的更好。
心智成熟,技術提高,身體棒棒,老鐵陪伴,我非常感恩了,謝謝大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