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節目,請來了“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院士以及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他們一起對中醫藥在抗疫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和經驗進行了解讀總結。
這是《這就是中國》第99期節目,主持人在開場的時候說到,兩年多的時間,我們的節目通過很多的角度,帶大家去深度地認識我們的國家,也認識這個世界,今天,我們的節目將開啟一個新的角度,在我們的節目里從來沒有討論過,這就是我們的中醫藥。
這一期節目值得認真去看看,兩位老師的演講都很好,最后還有一個提問環節,也很值得學習。筆者今天要寫的便是其中一個提問。
這是第二個提問,一位男生問到:
我想請教一個問題,日韓受中醫文化影響很大,他們也有自己的漢方藥,但在這次疫*情當中,他們卻沒有藥可用,請問怎樣看待這種去醫存藥的現象?
日本去醫存藥這個問題,在去年5月份的時候,筆者也寫過一次。當時瑞德西韋的神話還沒有完全破滅,雖然其在中國舞臺已經謝幕,但卻仍在國際舞臺上起起伏伏,讓人嘆為觀止。
2020年5月7日,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厚勞省當天正式批準將瑞德西韋作為新冠肺炎的治療藥物。據日媒此前報道,美國制藥公司吉利德科學2020年5月4日向厚勞省申請批準瑞德西韋在日本的使用,厚勞省對此采用了“特例批準”制度。瑞德西韋是日本國內首款新冠治療藥物,將優先用于重癥患者。
那個時候的我們便已經有這個疑問了:當時,中醫藥在應對新冠肺炎的戰疫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并被國際社會所認可,而日本及韓國圈占了全球中藥市場八九成,且日本的漢方藥也聞名全球,為什么在日本,卻沒有出現漢方藥抗擊新冠肺炎的有效經驗呢?
原因無二,日本雖然引進了中醫藥,卻在最后選擇了“廢醫驗藥”的方案——即:醫療思想放棄不要,只吸收中藥治病成果,在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中藥方基礎上做文章,只保留了漢方藥,而廢除了漢方醫。
“廢醫驗藥”的思想,切割了中醫藥的完整體系,所以現在,日本醫療市場幾乎成了“制藥商”的天下,但卻失了中醫的核心和靈魂——辨證論治。
所以,盡管他們有那么多的漢方藥,卻沒有會辯證論治的漢方醫(中醫),他們的醫療體系中,沒有建立起完整的中醫藥體系,只有藥沒有醫,藥便只是藥,不能變成能治新冠的藥。也就是說,對中醫“廢醫存藥”的日本,空學了中醫藥的殼,卻失了中醫藥的魂。(參考閱讀:寄希望于瑞德西韋的日本,空學了中醫藥的殼,卻失了中醫藥的魂)
張伯禮院士對這位同學的回答是這樣的:
這個問題非常的深刻,這次疫*情日本就是無藥可用。日本找我要藥,我已經答應他了,把我的藥給他。但是日本的厚生省管這個的,他說這個藥在中國是合法的,但在日本不合法,得走一個申報程序,大概得用一年到兩年的時間,來不及了。日本也有漢方藥,它為什么拿不出來呢?
日本的漢方藥基本是學習的中國的藥,但是理解比較死板,他說我們查了查中藥張仲景的方子100多種,沒有一個治新冠肺炎的。所以就來找我們。實際我們新冠肺炎也是從古代中醫方子變化來的,因為中醫辨證論治,我們是理、法、方、藥一致。
中醫既有理,也有法,也有方,也有藥,所以我們說醫和藥不可分,一定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來用藥,這就是我們如魚得水的原因,日本廢醫存藥的弊端就見到了。我們認為中醫藥一直是強調醫藥不分家,對于中醫藥來說要全面地繼承和發揚,包括中醫的理論,也包括我們的方劑和藥物。
張伯禮院士還舉了澳大利亞的例子,澳大利亞也有人找張伯禮院士要方子,但是中醫看病講究辨證論治,講因事因地制宜,那么就需要那邊提供幾個信息:當地的氣溫情況、濕度情況、患者的舌像照等。當那邊把這些信息給過來后,張伯禮院士給他們開了方子:天澳1號、天澳2號,現在也在用。
中醫藥強調醫藥不分家,這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冠這場全球大考上,日韓雖然受中醫藥文化影響很大,卻仍然無藥可用,這便是“廢醫存藥”的弊端,這樣典型的反面教材,也給我們國家那些對中醫藥有著“廢醫存藥”思想的人敲響了一個大大的警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