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心臟支架從均價1.3萬元降至700元左右”的話題一直處于熱議中。通過國家組織集中帶量采購,冠脈支架價格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
從1.3萬元到700元,有人稱這是降到了“白菜價”,從這個稱號我們倒是也能體會到另一種意思——心臟支架手術也如“白菜”一樣常見和量大了?!
心臟支架又被稱作冠脈支架,用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手術耗材。《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19》顯示,目前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達3.3億;從2009年到2019年,中國冠心病(PCI)手術量從23萬例發展到超過100萬例,年增長速度10%-20%。
這個數字不可謂不龐大!而且還在以10%-20%的年增長速度增長!
在這個檔口,國家集中帶量采購將臨床用量大價格高的心臟支架砍到“白菜價”,確實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一項重要舉措。
不過筆者今天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一個疑惑:為什么中國冠心病(PCI)手術量會快速增長?
曾經看到過一個觀點:在現代醫學體制下,每個人都可能“被手術”。這個話聽起來似乎有點恐怖,但它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從自身以及周邊親朋好友或是網絡信息中所感受到的也是如此,很多問題似乎都可以通過手術來解決(當然通常不一定是一勞永逸地解決)。
手術的進步主要體現在:外科微創化、內科外科化。比如心胸外科的手術變遷,以前胸外科手術是需要大開胸的,現在這種大開胸的手術越來越少,像肺癌食道縱膈腫瘤這些都開始用上腔鏡了。
還有介入手術的完善和普及,以前大部分以前大部分心臟手術都需要開胸,現在已經有非常多的手術可以通過介入手術來完成。甚至,現在已經可以完成孕婦子宮內胎兒的先心病的介入治療。
因此不可否認的是,這些進步的的確確體現了醫學的進步,但是這越發增長的各種手術量背后也存在著“被手術”的醫療貪腐黑洞。而且,手術也是有風險的,就拿心臟支架手術來說,放支架是一種救急手段,它的作用是讓隨時都會心梗死亡的患者解除這種危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它并不能把冠心病、心肌梗死治好,只能讓患者暫時脫離死亡的嚴重威脅,但是引起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真正原因并沒有減少。放了支架后,還要長期吃抗凝藥來“養活”支架,但是這些抗凝藥的副作用又比較大……
前面說到,心臟支架手術應該是救急手段,患者冠狀動脈堵塞一般已經大于90%,在達到這個程度之前,應該可以通過別的方法來解決,盡量減少“被手術”。
舉個例子。北京有一位司局級領導干部,名叫司明茂,患有心臟病,曾經在十年當中住過8次醫院,做了3次冠狀動脈擴張手術,花了50多萬都沒治好,最后醫生還動員他要做心臟搭橋手術。但那時他的身體情況已經承受不了大手術了。再后來“312經絡鍛煉法”發明者祝總驤教授讓他參加312經絡鍛煉,因為據研究,312經絡鍛煉法可以改善心臟功能和冠狀動脈側支循環,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司明茂參加了312學習,練習一個月后,奇跡發生了——走路不喘了,可以每天騎車30分鐘到公園鍛煉了,往后一直堅持練,十年間再沒住院一次。
也就是說,如果能把這些中醫治療方法用在醫院臨床第一線,一定可以減少一些非必要的手術。
最有代表性的還有骨傷科的對比:同樣一個骨傷科病癥,西醫手術幾千上萬元,效果還不一定理想,而中醫的小夾板和藥物可能才幾百元。比如西醫遇到髖關節脫位的患者通常采用切開復位的方法,或全麻后在手術臺上進行牽拉復位,但治療效果不一定理想。而厲害的中醫正骨醫師卻可以通過手法成功復位髖關節脫位,免除手術痛苦。
只是可惜的是,簡便驗廉的中醫正骨,在如今醫療產業化的背景下,沒有什么利潤可言,愿意沉下心來從事傳統中醫療法的醫生便變少了。曾經中醫骨傷科遍地開花,如今還能傳承下來經久不衰的也沒剩多少了。
對于醫療高值耗材的國家集采很好,但背后反映的手術用量需求也讓人有點細思極恐,減少非必要的“被手術”也很重要。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還需要中醫藥的廣泛而深度的參與。就像曾經的甘肅,探索出了一條財政負擔得起、群眾承受得了、社會滿意度較高的中醫深度參與醫改之路,非常值得學習!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