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關注本號的朋友留言:看到一則有關“中成藥遭醫院大規模停用”的消息,表達出深深的擔憂之情。
消息來源于“健識局”,某家醫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發布了一則決議:將所有中藥注射劑從常備目錄中剔除,中成藥只保留30個品種,還要求降價20%。輔助用藥目錄藥品也只保留了5個并要求降價20%。其余全部剔除常備目錄。
整篇文章中還透露了近些年來,其他一些全國知名三甲醫院,也是在全國門診量靠前的醫院都曾發文拒絕中藥、中藥注射劑、輔助用藥進院。比如位于長沙的湘雅二院、位于成都的華西醫院。
另據行業媒體消息,南京某三甲醫院也在其新藥登記須知中明確列出:輔助性、營養性等高價藥品、中藥注射劑等列入“南京市醫療機構重點監管清單”的品種將不予新藥登記。這其中,包括醒腦靜注射液、參麥注射液。
筆者不太清楚有關南京某三甲醫院的這則消息是什么時候的,但是這其中涉及到的參麥注射液卻是參與了今年新冠阻擊戰中的重癥患者搶救的,對穩定病人的血氧飽和度、提高氧和水平具有積極作用。
我們都知道,在新冠救治中,中西醫結合是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大特點。張伯禮院士在早期總結救治經驗時就說過,在重癥治療中推薦中西醫結合。他說:中醫配合有時“四兩撥千斤”,“我們的經驗是中藥注射劑要大膽使用、早點使用。像生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對穩定病人的血氧飽和度、提高氧合水平具有作用。像痰熱清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和抗生素具有協同作用,血必凈對抑制炎癥風暴控制病情進展有一定的效果,重癥救治、中西結合、降低病死率是我們取勝的核心。”
今年的3月10日,在包括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在內的16所方艙全部關閉之際,《經濟參考報》對張伯禮院士做了一期重要專訪,這其中記者提到“說起中藥注射劑,前些年對它的質疑反對聲音不小”,對此,張伯禮院士指出:對于臨床多年實踐有效且經過安全評價的中藥注射劑,應該予以推廣使用,它們關鍵時刻是能救命的,不應一概而論。目前市場上有三分之一的中藥注射劑應該果斷淘汰,這些年對中藥注射劑的質疑也主要源于它們。這個事情已經拖了十幾年了,真是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詳情可點擊閱讀:對張伯禮的這篇專訪,戳到了中醫人的6個痛點)
可以說,對中藥注射劑,人們產生了很大的誤解。
2019年7月,衛健委下發《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明確要求西醫必須“經過不少于1年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并考核合格后”,才能開出中藥。這一政策的實施,應該是中成藥等被大批醫院踢出的重要原因。
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19年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中顯示,2019年,全國醫療機構總數已經超過100萬家,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87億人次。這其中,全國現有中醫機構6.5萬多個,年診療量約11.6億人次。從數據上來看,全國中醫機構數雖僅占總醫療機構數的6.5%,但診療量卻占13.3%。
有網友評論說:西醫開中藥(應該主要是中成藥、中藥注射劑),錯用濫用現象嚴重。對于大批醫院將中成藥、中藥注射劑踢出常備藥目錄現象,也反映出這些醫院其實在中醫藥的應用方面本身就是很欠缺的,在這里中醫藥本身就處于絕對的配角地位,不能發揮出真正的效用來。
從醫療資源占比來看,要達到中西并重似乎還差得遠。但在今年10月28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在“十四五”規劃中,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都是規劃的重要部分和內容。最近,國家衛健委規劃司按照委領導指示和國家中醫藥局緊密溝通,下一步,也把中醫藥納入在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規劃建設中,所以“十四五”期間將是我國中醫藥事業進入快速發展、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中成藥、中藥注射劑要發揮出真正的效用,需要“適得其所”,需要會用且擅用的中醫人,需要能承載其應用的中醫機構。雖然說那些西醫占絕對權重的大批醫院將中成藥、中藥注射劑踢出常備藥目錄,這種現象在一定時期內會使中成藥市場面臨危局,但目前國家更加重視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重視中西并重的大形勢下,中醫機構以及中醫機構年診療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應也能緩解這種危局。
其實筆者疑慮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這些醫院踢出中成藥、中藥注射劑,是不是也有悖于現在積極提倡的中西醫結合?
說來說去,限于認識,筆者到最后還有一個很深的感受就是:醫療市場化對中醫真的太不利了,中西并重談何容易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