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張伯禮院士應邀到新華社,做了一個題為《弘揚抗疫精神 堅定文化自信》的專題報告。
在今年的抗疫阻擊戰中,“中國方案”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其中,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成為疫*情防控的一大亮點。張伯禮院士說: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這場硬仗,中醫藥得到了更多的認可,發展的信心更足了。
可以看見的是,國家對中醫藥的發展更加重視了,一些有利于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政策也陸續推行實施,此外國內主流媒體對中醫藥的報道也越來越多了。
11月7日,第四屆世界生命科技大會在濟南開幕,張伯禮院士是參會者。期間,張伯禮院士接受了閃電新聞記者采訪,這段視頻那幾天在網上傳播很廣,喜愛中醫的人應該都感到由衷地高興。
采訪視頻中張伯禮院士表示:中醫藥的推廣和科普要從娃娃抓起,目前很多工作都在進行中。在今年的6月,由兩位國醫大師主編、有超強專家指導委員會陣容(張伯禮院士是其中之一)的《全國中小學中醫藥文化知識讀本》正式發行了。張伯禮院士在采訪中表示,目前中醫藥讀本課程已經進入很多中小學。
此外,在今年9月22日的教文衛體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zuigaolingdaoren在講話中再次提到:要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體系、服務模式、人才培養模式,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
緊接著,又有好消息出現,國務院辦公室在9月23日印發《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就有不少利于中醫藥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
如:《意見》提到——推進醫學教育課堂教學改革,強化對醫學生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傳染病防控知識等教育,組織編寫傳染病學等醫學類精品教材,將中醫藥課程列入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程。
關于這一點,張伯禮院士在采訪中提到了具體的課時量:西醫臨床醫學以后要增加100個學時的中醫學科,從選修課轉為必修課。“作為一個中國的醫生應該懂中醫”。以筆者的認知來看,這確實是一個良性的改變,中西醫結合是存在著壁壘的,這一舉措對打破這種壁壘應該會產生積極的效果。
在11月16日的專題報告上,張伯禮院士還談到了對未來疫*情發展走勢的判斷:我們慎終如始,保持現有警惕性,防控措施堅決落實,檢測能力顯著增強,再加上中西醫結合救治能力不斷提升,即使有多地散發病例,也很快能夠發現并控制住。此外,張伯禮院士對下一步防控工作的建議是:外防輸入,防人也應防物,特別是要對來自國外高風險地區的快遞包裹、信函進行全面消殺。
10月中旬,青島疫*情反彈,我們在世界上首次找到了充分的證據鏈,證明新冠病毒可以由物傳人,新冠病毒在冷凍條件下可長期存活。通過病毒溯源,我們還發現6月份北京新發地疫*情可能源于受污染的進口食品,經冷鏈運輸帶來了從環境到人的傳播。
近期以來,又有多地陸續在進口冷凍食品外包裝上檢測出新冠病毒陽性:11月13日,濟南市疾控中心在蓋世物流園區冷庫貯存的進口冷凍食品及包裝標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11月13日,鄭州市疾控中心在一批產地為阿根廷的冷凍豬肉的外包裝抽檢標本中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11月14日,陜西西安閻良區在對本轄區進口冷凍食品開展常規檢查時,在1份阿根廷進口冷凍豬肉外包裝上檢出陽性;11月14日,山東泗水縣在對進口冷鏈食品檢測中,發現一份進口冷凍水產品外包裝標本檢測陽性;還有山東梁山縣、湖北武漢、福建泉州、甘肅蘭州都出現冷凍貨品外包裝檢測陽性的通告……
所以說,新冠病毒確實“狡猾”,雖然我國基本處于“風平浪靜”之中,但海外疫*情卻持續“波濤洶涌”,對外交流不可能切斷,外防輸入中的“防物”在現階段也更加需要重視了。
除此之外,張伯禮院士還提示,對于公眾來說,秋冬防疫還是要少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還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睡眠、清淡的飲食。中醫藥也將充分發揮“治未病”的優勢,幫助大家守好健康的關口。
感謝張伯禮院士的提醒和呼吁,防控從“我”做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