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時是懷著幾絲憤慨的心情的。
11月3日在蘇州舉行了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會上,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院士是第一個做主論壇報告的嘉賓。他的報告主題是《中醫藥抗擊新冠疫*情的優勢和作用——對“十四五”中醫藥發展的思考》,在報告中,黃璐琦院士透露:中醫藥全方位、深度參與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并開展大量臨床試驗,不僅取得積極的療效,還獲得了許多有統計學意義的數據,但是由于國外學術期刊的歧視,相關論文被無理拒絕。
我們知道,黃璐琦院士所帶領的國家中醫醫療隊(中國中醫科學院醫療團隊)在1月25日馳援武漢,接管了武漢金銀潭醫院南一病區;1月29日,給第一批患者服用中藥;2月3日,便有8名新冠患者出院,且其中有6例是重癥患者。要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這一消息所傳遞的信息給了多少人希望和信心!
我們還知道,在抗擊新冠之中,中西醫都在做很多的科研實驗,中醫專家也都在做——中醫是邊臨床救治邊做。
黃璐琦院士說:中醫主要特點是辨證論治,一人一策、一人一方,但面對疫*情,為了能夠得到科學的數據,在2月1日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時,就拿出一個核心的藥方“化濕敗毒方”,在質量穩定可控的情況下進行化濕敗毒顆粒的RCT研究(隨機對照試驗)。
黃璐琦院士透露了多組數據:
在金銀潭醫院,課題組對重型、危重型患者開展臨床試驗,采用的是嚴格篩選、隨機入組方式,兩組各102人。結果顯示,試驗組中位治愈時間與對照組相比顯著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在體溫下降、肌酸激酶同工酶下降等指標上,較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對于住院時間小于14天的患者,試驗組核酸轉陰平均時間較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并且試驗組藥物安全性好。
等等……在臨床救治中并嚴格遵照科研實驗標準得到的這些詳實的數據按理完全可以發表高水平論文了,但是卻未能如愿。
很多人可能都還有印象,當時被鼓吹為“人民的希望”的瑞德西韋,僅僅是因為美國一名患者服用后顯示出可能有效便被大肆報道,但在后來眾多的科研實驗中,瑞德西韋一步步跌下“神壇”。10月16日,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在記者會上表明:世衛組織“團結試驗”初步結果顯示,瑞德西韋和干擾素方案對降低重癥患者死亡率或者減少住院時間基本無效或療效甚微。
盡管瑞德西韋療效有限,但有關瑞德西韋的研究論文卻能屢屢發表在國外著名的學術期刊上。而中醫藥治療新冠有效的論文卻被拒絕,對此,黃璐琦院士坦言被拒之后他很生氣,專門給期刊主編寫了一封信,他說:克力滋臨床試驗只有一例陰性你報道,瑞德西韋當時只有一例陰性你也報道,中醫中藥基于這樣一個有效性,你可以從技術上給我提問題,但是你為什么不發表?
而該主編的回復非常不科學、不理性,他說“我不感興趣”……
看到這,筆者也感到非常憤慨!
有人可能會說,發不發表論文不重要。但是真不重要嗎?醫學研究是醫學的最前沿,代表著醫學的方向,關系著醫院、臨床的治療效果。中醫藥相關的論文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的發表,也意味著中醫藥能否走出去獲得國際認可。
毛主席曾經說過,我們中國如果說有東西貢獻全世界,我看中醫是一項。中醫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精華,是我們的文化自信。然而國際醫學界學術界總有不少人在反中醫,他們害怕什么?
他們不接受“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有效”的相關文章,相反,非常希望接受“中醫治療無效”的文章。
之前另一位參與武漢一線抗疫的中醫教授也透露過類似的信息:廣東中醫團隊也撰寫了一篇論文投到美國一著名學術期刊,論文有事實有數據,有原始資料備查,但是那邊直接說:
任何科研都有傾向性,都是對作者常識或者說是價值觀的闡述。
這位中醫教授直言:凡是做到一定層次的人都明白——
所以,我們也就能判斷,一些高級中醫黑團隊的存在絕不是那么簡單的。
中醫藥要走出去要實現國際化,最重要的應該還是中醫藥標準的“中國化”,這其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眾多中醫人也一直在努力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