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本文是1998年在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一百周年的時候發表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上的文章,里面回顧了建國后中醫教育的發展過程和周總理在其中做出的努力,讀完確實很感動,正像作者在文中說的,總理對中醫藥教育有著“深情厚意”,我們也確實應該永遠銘記周總理的功績。(編輯/王超)
周恩來總理與中醫藥教育的發展
作者/張殿璞
我國中醫藥教育從50年代初期創建,經過40多年的發展,取得的成績為世人矚目。特別是高等中醫藥教育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為促進中醫藥學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是與周總理長期一貫地支持、指導和親切關懷分不開的。在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一百周年的時候,我們中醫藥教育界更加懷念他對發展中醫藥教育的深情厚意,并永遠銘記周總理的功績。
1.作出建立中醫學院的決定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國務院為改善和加強中醫藥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毛主席也發出許多重要指示,強調學習和研究祖國醫學的重要性。1955年毛主席又指出:“今后醫科大學畢業生要學2年中醫。”50年代,周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在幾次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明確提出,要更好地發揮中醫的力量,團結中西醫,共同發揚祖國醫學,為人民衛生事業服務。
肖龍友、施今墨等北京名醫向全國一屆人大會議提出成立中醫學院的議案,周總理很重視,并親自聽取他們的意見。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醫藥學,培養新一代的中醫,滿足人民醫療保健的需要,周總理決定先在東西南北建立四所中醫學院。1956年1月,衛生部在《一九五六到一九五七年全國衛生工作規劃要點》中提出“從五六年開始,建立四所中醫學院”。1956年3月衛生部與教育部共同制定了四所中醫學院組建方案和教學計劃,有關省市進行籌備工作。5月2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積極培養中醫,壯大衛生工作隊伍》的社論。
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指示下,1956年8月6日,國務院以國二辦周字第(19)號文,批準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成都成立第一批中醫學院。規定中醫學院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學制6年。每所中醫學院為2400人規模,要建立一所600張病床的附屬醫院。國家還給予中醫學院的學生與師范、體育院校一樣的待遇,除助學金外,學生還享受伙食費的補貼,體現了對培養中醫大學生的特殊照顧。中醫學院的成立,開辟了高等中醫藥教育新的發展時期。
2.一定要把北京中醫學院辦好
北京中醫學院(1993年更名北京中醫藥大學)在建設和發展中,一直得到了周總理的關心和支持。開始,北京中醫學院由北京市衛生局籌建,1956年9月初開學時,北京中醫學院先借用北京市中醫進修學校的校舍,只有幾位老師和衛生部派來的一位副院長,由于校舍、教師、教材及教學用房沒有解決好,辦學困難很大,師生很不安。為此,國務院于1956年11月決定北京中醫學院改歸衛生部領導,衛生部經過幾個月努力,仍沒有解決問題,師生意見很大。
1957年2、3月份,學生代表找國務院第二辦公室和衛生部反映情況,要求解決困難,衛生部兩次派人到學院了解問題,聽取學生意見。經衛生部研究后,曾決定北京中醫學院遷往南京,并做了一定安排。北京的幾位知名中醫和學院師生聽到了消息,很快向黨中央和國務院寫信反映,不同意北京中醫學院南遷。
周總理知道后批評說:“首都辦不成一所中醫學院,這不是笑話嗎?”他非常關心學院的問題,親自指示衛生部要負責把北京中醫學院辦好,有什么困難,國務院幫助解決。5月中、下旬的一天,周總理召開了有衛生部、教育部、北京市政府和市委大學部等部門參加的解決北京中醫學院問題的會議,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北京市副市長王昆侖、衛生部副部長徐運北和部長助理郭子化以及學院陳育鳴副院長等參加了會議。王昆侖還在會前向學生了解了情況。
會上,周總理聽了各方面意見后說:“北京中醫學院一定要在北京辦,長江以北沒有一所中醫學院不好,布局也不合理。”他微笑著對大家說:“我是江蘇人,江蘇有什么比北京好的,非要遷到南京去呢?”會議決定:校舍和基建問題由齊燕銘解決,教師和教材等問題由徐運北負責解決。
經過齊燕銘一段時間的工作,將東城區海運倉人民大學的大院給了北京中醫學院。衛生部也很快從南京、沈陽和北京市調進58名中西醫教師,同時學院也抓緊各方面建設和配備干部。到1958年底,教師隊伍擴大到100多人。四所中醫學院協作編寫出適用教材,舉辦多種師資班來培養教師,到1960年,還為全國的中醫學院培訓了一大批師資,制訂了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適應了中醫學院教學工作的需要,為高等中醫藥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對于周總理果斷決策和及時解決問題的偉人風范,我們是永遠難忘的。
3.保護中醫學院不被精簡
60年代初期,正當中醫學院順利向前發展,即將有首屆畢業生時,由于自然災害造成的國家經濟困難,1962年教育系統大精簡,國務院文教辦公室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討論高校精簡問題,提出高等學校要砍掉40%。
衛生部也提出全國23所中醫學院只保留5所老校,中醫司知道后,不同意砍掉這么多,經多次和教育司商量,同意保留12所。但在會議結束前,中醫司聽到消息:會議要結束了,明天周總理要講話,中醫學院只留5所。在緊急時刻,呂炳奎司長立即給周總理寫信,申述保留中醫學院的理由和調整方案,請徐運北副部長親自交給周總理并轉達意見。第二天,徐運北把信交給了周總理,并說:“中醫學院問題,中醫司不同意砍掉這么多。”周總理在講話最后專門說了一句“中醫學院問題再考慮”。
會議最后一天,國務院文辦主任林楓作總結后說:“中醫學院不動。”由于周總理出面講話,全國的中醫學院才保留了下來,并得以發展。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時,中醫學院10年共招收15800多學生,共畢業6千多人,同時還培養了幾千名西醫學習中醫的高級醫生。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成了發展中醫藥學和中西醫結合工作的骨干或學術帶頭人。
4.醫學教育要改革,中醫學院還要辦
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中,周總理始終把人民的醫療健康掛在心頭上,親自抓衛生工作和醫學教育改革。他在數十次接見醫藥衛生界代表的講話中,要求貫徹落實毛主席的“六·二六”指示,還親自組織醫療隊到農村基層和老、少、邊地區為人民防病治病,在實踐中邊醫療邊進行教育改革。
針對林彪、“四人幫”對教育工作的嚴重破壞,他明確表示“學校還要辦”。由于“文革”造成的醫學院校停課,幾年不招生了,醫生短缺怎么辦?如何加快醫藥衛生隊伍的組織、學習、培養問題?周總理提出要加速醫生的培訓,一個是以醫院為主辦學,附設學校,全國幾千個醫院,從工農青年中挑選學生,在醫院里培養提高,兩年就可以,周轉快,醫療與教學相結合;二是教學為主,醫學院也要辦,把理論同實踐結合起來;三是醫院與醫學院結合辦,如北醫附院與醫學院就合在一起,這個形式很好,可以給更多的任務。他還指出為農村培養的醫生要綜合的,要又會中醫又會西醫,既能醫又懂藥。醫生要多面手、符合毛主席的思想。
在1969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期間,周總理在幾次接見衛生部軍管會領導和會議領導小組的講話中,對醫學教育改革作了明確指示,他說:“醫學教育怎么改革,這次會議要議一議。”在8月15日接見講話時又指出“北京的幾個醫學院搞了三年文化大革命,臨床沒學多少。醫學教育要改革,我傾向從醫院走出條路子來,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那時,全國大多數中醫學院被合并或撤掉了,當他聽到北醫和北京中醫學院要不要合并的問題時,他說由兩個學院的師生去討論,提出意見。后來他同意兩個學院不合并的意見,并在一次接見會議代表的講話中說:“中醫學院還要辦,中醫學院同中醫院結合起來辦。”
1969年7月2日,周總理在接見衛生部軍管會負責同志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北醫、中醫學院(北京)的教職員工,要把他們放下去,進行試點,摸索些教改的經驗。”為了落實周總理的指示,北京中醫學院組成7個教改連隊,下到北京郊區、河北和河南省農村,以縣醫院、公社衛生院為基地,一邊巡回醫療,一邊進行教學,還舉辦了多種形式的農村醫生培訓班、提高班,進行教改實驗,總結了有益的經驗。
周總理對中醫用小夾板固定治療骨折很感興趣,體現了辯證法,好處是不絕對固定。局部與整體,內因與外因,病人和醫生的積極性都發揮出來。1974年,周總理知道了福建中醫學院骨傷科名老中醫林如高為羅瑞卿治療骨傷病效果好,他要求福建中醫學院要很好地總結林如高的經驗,培養接班人,繼承他的醫術。衛生部向教育部轉報了學院要求開設骨傷科專業的報告,很快得到批準。這是“文革”后開辦的第一個中醫骨傷專業,也是周總理支持的結果。
5.熱情關心為友好國家培養醫生
1960年,北京中醫學院開始進行培養外國留學生的工作。越南、朝鮮、前蘇聯和老撾等國家的留學生在學院學習中醫。周總理十分關心為友好國家培養醫生的工作,并作為重要的外事工作對待。他在接見外賓時,凡有北京中醫學院留學生參加的,他總抓住機會和留學生交談,了解學習和生活情況。“文化大革命”中各大學停課了,留學生也回國了。但是,他聽到北京中醫學院的越南留學生多達20人,就要求留學生的學習不要停止,教學不能受干擾。還要國務院外辦負責聯系學院。
1971年4月,安排越南代表團來學院考察教學情況,到課堂聽課。1971年10月底,周總理陪同越南政府代表團在廣州參觀,當知道北京中醫學院越南留學生在廣州畢業實習時,他陪同范文同總理到醫院看了留學生外科手術實習,在他接見留學生時,仔細了解了留學生的學習和實習情況,親切地問留學生:你們對北京中醫學院感覺怎么樣?教學有什么問題?你們有什么意見可以向學院提出來。最后他勉勵留學生好好學習,完成學業。
周恩來總理從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20多年里,始終關注著我國醫藥學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他對中醫藥教育的地位和目的,方針和任務以及教育改革等,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論述。他在1969年的一次講話中,語重心長的說:“醫生要最好學、最謙虛、最客觀,才是好醫生。如果醫生不客觀、不冷靜、不刻苦鉆研,就學不到東西,就不能在醫學上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些話既是作一個人民醫生的根本準則,又是我們培養醫學生的質量標準。
由于周總理的關心和及時地指導,才有了中醫藥教育發展的好形勢。現在全國已有30所高等中醫藥院校和民族醫學院校,年招生達到萬人以上,在校生4萬多人,碩士和博士生1700多人,中醫函大、夜大在校生1.7萬多人,在校留學生2450多人。40年共培養本專科畢業生14萬多人,碩士和博士畢業生3600多人,函大、夜大畢業生10萬多人。這些成績正是周總理所寄托的厚望。
今天,我們紀念和緬懷周總理的偉大業績,要牢記他提出的“我國醫學有幾千年的歷史,有豐富的經驗。醫務人員要樹雄心,立壯志,在醫學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教導。展望21世紀,我們高等中醫藥教育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五大精神中,要轉變教育觀念,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加強中醫藥教育內涵建設,加速培養和造就跨世紀的高等中醫藥專門人才和學術帶頭人,為中醫藥的全面振興和走向世界做出新貢獻!
I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8年第21卷。作者/張殿璞,編輯/王超,校對/張鵬、阿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