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醫進入中國的數千年間,我國廣大農村的醫療事務實際上依靠的是民間醫生,他們是民間自然療法的傳承人,依不同民族或地區各有特色,如苗醫、瑤醫、藏醫和蒙醫等等。
在筆者的見聞中,有些人雖然連民間醫生都算不上,就是村里的老奶奶、老爺爺什么的,但他們傳承了些古人的“技術”對一些疾病有很好的療效。譬如,筆者知道一位奶奶,“會摸肚子”,孩子們肚子出問題了,不管是拉稀便秘還是莫名疼痛,她都能“摸”好。
在貴州省黔西南州義龍新區并嘎村我們也碰到了一位民間苗醫,他家里擺著一些草藥,看上去已經有些陳了,因為找他看病的人很少,這些藥常年用不上。
村里扶貧要搞特色經營,就給他裝修了房子,家門前樹了個“醫坊”的牌子,但仍是門可羅雀。
村干部介紹,不是老大夫醫術不行,而是現在村里的年輕人大部分出去打工了,村里本來人就少,剩下的人又覺得吃藥片、打針、輸液才“好得快”、“科學”,再加上老大夫日漸老邁,在村民看來是自顧不暇了還能看病么?于是,他只能整日倚著門框坐在木椅上打發時光。
我們一時興起,請老大夫診脈,他認真地把脈后給出了一個大家認可的解答。老大夫說,他來日不多,村里卻沒有年青人愿意跟他學醫術,因為吃草藥花不了多少錢,也就掙不了什么錢,年青人不愿意,所以只好認命,讓他的醫術隨他而去了。我們也只能為之哀嘆。
老大夫伸出手準備為同事診脈 2017年8月11日
隨著西醫體系的建立、抗生素等藥品的大規模使用,這些不知名的民間醫生和民間醫技逐漸被排斥和邊緣化了,但同時,原來以西醫為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赤腳醫生”體系也因種種原因消失了,農村在醫療衛生領域嚴重“虧空”,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各種致貧原因中,因病致貧在各地區都排在最前面。
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農村居民很難獲取高質量的衛生保健服務。一是由于醫療點分布稀、遠,農民就醫不易;二是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城市,農民很難在與市民的競爭中獲取這些優質資源;三是農民文化素質低、信息來源狹隘,很難掌握復雜的醫保報銷流程,高昂的醫療費用也妨礙了農民就醫。以上這些因素都阻礙了農民得到合理有效的衛生保健服務。
那么,如果我們能提高農民的自我保健意識,教會他們一些基本的中醫調理辦法,就能在短時間內提高農村群眾衛生保健水平,從而有效地提高農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抱著這樣的想法,中國社會科學院馬研院黔西南國情調研基地于2018年8月中旬在興義市洛萬鄉開展“中醫送健康下鄉”活動,希望通過“家庭中醫普及培訓”培養出一批“家庭中醫外治師”,農村家庭中醫外治法義講活動,將學習門檻低,甚至文盲都可以掌握的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介紹給廣大農村居民。
一、黔西南“中醫送健康下鄉”活動
此次活動屬于公益活動,特邀請知名老中醫、高級保健師聶曉萍大夫親自授課,并利用課余時間在農村進行保健咨詢。來自廣東、重慶、內蒙、浙江、陜西、湖北和貴州等省市的十一位志愿者也自費參加了此次活動。
“中醫送健康下鄉”活動志愿者與村民合影 2018年8月11日
保健咨詢活動開始后,村民們聞訊而來,當天聶老中醫及志愿者團隊就為100多名群眾進行了義務咨詢及調理,更多的村民在第二天涌向洛萬鄉中心小學教學點學習中醫外治法。
在短短三天的時間內,村民們在聶老師團隊手把手的指導下學會了推拿、刮痧、拔罐和艾灸等外治手法,并動手為同學們調理治療,效果喜人。
在成人中醫普及培訓結業后,此次公益活動向全國熱心人募捐到的一萬余元保健物資免費分發給了參加學習的村民們。
活動第五天,開設了面向家有六歲以下小孩的家長的小兒推拿課程。
活動第六天,聶老師及團隊成員前往興義市海拔最高的山村—滄江鄉祭山林村為村民進行了為期兩天的義診。
在此次活動中,我們發現,當地患者的病主要是勞碌病,其癥狀都是“痛”:從頸肩痛、關節痛到腰痛,甚至全身都疼痛。但是城市常見的“三高病”:高血壓、高血脂以及高血糖卻很罕見,此外皮膚病也幾乎沒有。
這表明,疾病的產生與人的勞動方式和當地的氣候水土不無關系。而中醫的長處就是同樣的疾病也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療手段,以達到最好的療效。
此次義講活動在黔西南農村播下了中醫外治法的種子,為解決農村醫療難題提供一個思路,助力農村扶貧攻堅工作。課題組也將在此次活動中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為國家決策提供相關信息。
二、解決因病(殘)致貧、返貧問題的兩點建議
(一)建立簡單高效的農村中醫外治保健體系
一般來說,一個高效完備的西醫體系必須有三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具有豐富經驗的臨床醫生、充足而豐富的藥品和大量檢測、治療設備。
這三個因素決定了優質的西醫資源只能集中在城市,而農村由于地廣人稀,要在鄉村建立與城市同等的醫院是成本極高而效率極低的。
于是,城鄉群眾都擠到城市醫院看病,造成“看病難”問題,而農村居民在城市看病又有吃住行的支出,加劇了“看病貴”的難題。因此,能否將學習門檻低,甚至文盲都可以掌握的中醫外治療法引入農村?
外治法主要包括艾灸、拔罐、刮痧、推拿和針灸等五大類,它簡單實用,能疏通經絡、提高人體免疫力,是養生保健的好辦法,同時,對常見病如感冒、腹泄都有極好療效,對一些急癥也有立竿見影的作用,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法寶。
中醫外治法固然好,但是農民能否學會呢?我們在“中醫外治療法”免費培訓中證明結果是令人欣慰的。
首先,自愿來參加學習的村民坐滿了教室,還有人在窗外旁聽,農民對中醫外治法的接受度非常高;
其次,經過四天的培訓,學員們都比較熟練地掌握了中醫外治的基本技法,知道了發燒、扁桃體炎、中風等急癥的處理辦法,也學會了當地高發的腰酸背疼、關節炎的調理手段。
在調研我們發現,與西醫相比,中醫外治法在農村具有很大優勢:
首先,中醫的最大優勢在于治未病,而治未病并不是通過服藥,是通過經絡氣血的調節,達到祛病健身的目的。
過去中醫強調“一針二灸三湯藥”,意思就是人體有生病的苗頭了,首先就是針灸法,其次是艾灸,最要慎用的是藥物。現在農村很多疾病是由于治療不及時,小病拖成大病,大病變成絕癥的。外治法能在身體亞健康階段和疾病初起階段阻斷疾病的深入,避免形成大病、重病。
其次,外治法不需要巨大資金的投入,相對于西醫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設備、大量經過專業培訓的醫務人員和價格不菲的藥品,中醫的“一根針、一把草”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外治法甚至都不需要中草藥,它利用簡單的雙手、銀針、拔罐和艾條等就能保健和治療。
再次,相比西醫需要多年的學習和實習才能掌握,外治法經過現場教學能夠在短時間內掌握,從操作上來講是一學就會,從理論上來講五行學說與經絡學說不僅老百姓易于理解,在日常保健中也能有效解釋身體出現的各種問題,便于辯證施治。
最后,外治法非常方便,普通疾病不需要到醫院,自己在家就能操作,所用器物很便宜,如刮痧板、艾條和火罐的價格都不過幾元一個;
最后,外治法見效快,無副作用,是極好的應急法,農村缺醫少藥,一旦半夜發病,也很難及時送到最近的醫院,這時外治法就能對非外傷性、非致死性病癥起到急救作用,如十宣穴放血對中風、暈厥有奇效。
綜上,外治法將能有效提高農村居民的自我保健水平,降低疾病發生率,能為解決“因病致貧”難題找到解決辦法。而推廣外治法,并不需要政府的大量資金投入,只需要支持和鼓勵外治法中醫及其指導下的志愿者走入農村推廣外治法,而學會外治法的農民,也能以點帶面帶動更多的人學會運用它,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二)鄉鎮醫療衛生體系的完善應以中醫為主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鄉村醫生應學習中醫藥知識,運用中醫藥技能防治疾病”。
為解決村醫的退休養老等待遇要求,政府決定從提高村醫入職資格入手,逐步淘汰不合格村醫。國家衛計委要求,到2020年,鄉村醫生力爭總體具有執業(助理)醫師資格。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研院黔西南國情調研基地在貴州省興義市納錄村開展生態農業培訓現場 20190808
只有擁有“四證”的醫師才能成為村醫,其中就有中醫(專長)醫師資格。對于許多村醫來說,由于不是科班出身,考取西醫的資格證很困難,但是學習中醫外治法還是很容易的。
我們現在推行中醫外治法能夠在短時間內提高鄉村醫生防病治病的水平和能力,也有利于他們考取中醫(專長)醫師資格,尤其對于那些從事了多年農村醫務工作的老村醫來講,這樣的辦法是可取的。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指出,“鄉村醫生應學習中醫藥知識,運用中醫藥技能防治疾病”。
中醫所謂“醫”,是利用方劑、針灸、靈治等方法,以達保持健康、治療疾病的目的。
除了外治法,在植物資源豐富的農村,建立中草藥藥房是非常方便的,中藥材相比西藥便宜,有些還可以當地種植,提高農民收入。
我們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應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以中醫外治法為主,中草藥為輔。
在現有的鄉鎮衛生體系的基礎上,不需要更多的資金和人員投入,通過視頻網絡教學,中醫志愿者下鄉宣傳等等手段,就能在短時間內建立集保健、預防、診療于一體的低價、高效的農村醫療衛生體系。
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建設美麗鄉村,而美麗鄉村離不開健康的人民,中華民族綿延五千年的文明史離不開中醫的保駕護航,中醫應該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的偉大征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不朽的功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