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8日,甘肅南部舟曲縣突發特大泥石流災害。
因為是突發災情,雖然極力救災,但是仍然傷亡了1700人,在并不大的面積里傷亡這么多人,是很有可能發生疫*情的,因此,在當時,中央幾次要求甘肅省的書記省長將防控疫*情當作一件大事來抓。
時任甘肅省衛生廳廳長劉維忠親臨一線指揮救災。劉維忠廳長從2008年開始在甘肅省推行走中醫藥特色的甘肅醫改之路。在這場泥石流災害中,中醫藥防疫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災后防疫,非常重要。在當時,有很多人提出來要預防性地吃點西藥。但是劉維忠認為一人發兩片西藥誰都不會吃,老百姓會說我沒病吃什么藥。后來,劉廳長就給幾個市州衛生局長打了電話,讓每個市都送2噸大蒜來。
第一次拉來了40.5噸大蒜,老百姓一吃,預防疾病效果非常好。
大蒜是老百姓廚房中最為常見的食材,同時它也是一味藥材,《本草綱目》中稱:“其氣熏烈,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辟邪惡,消痛腫,化癥積肉食,此其功也”
民間也流傳有許多關于大蒜的傳說。古代,華佗見一個人吃不了東西老噎著,他便讓病人榨了二升大蒜汁喝,喝了以后,馬上吐了多條蛔蟲出來,病便好了。還有古埃及人在修金字塔的民工飲食中每天必加大蒜,用于增加力氣,預防疾病。
大蒜還被譽為天然抗生素,在二戰期間,由于藥品缺乏,英國曾用數千噸大蒜治士兵的戰場創傷。
在舟曲泥石流災后,第一次40.5噸大蒜用下去,效果很好。甘肅省長聽很多人反映了大蒜的防病效果,便讓劉廳長再調一些,劉廳長說沒錢了,省長便讓省政府秘書長打電話調集大蒜,第二次調了70噸,吃完后又調了50噸,前后三次一共調了160.5噸大蒜,人均3-4斤,效果非常好,成功預防了疫*情。
在當時,還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當時天氣還比較炎熱,有很多遺體還沒從泥里挖出來便已經開始腐爛。而且在救災初期停水停電,飲用水也成問題,更談不上洗澡。在這樣的情況下,大概從第四天開始,參與救災的很多解放軍戰士和老百姓便出現了“爛襠”“爛皮膚”的現象。
面對這種情況,劉廳長壓力非常大,于是他就給全國的中醫發短信,請教誰有最簡單的方法來治這個皮膚病。后來是甘肅省的一位名老中醫劉東漢先生開了一個簡單方子也最便宜:一個黃柏、一個蒼術,就兩味藥,用大鐵鍋熬上,把藥液抹在皮膚上,再撒上滑石粉。這樣做以后,僅用了4天,這個皮膚病就沒有了。
熬制大鍋藥
這個皮膚病沒有了之后,劉廳長說把這個大鐵鍋撤了,老百姓還不干,因為他們說這個藥治腳氣也挺好的,于是就一直熬了2個月,一鍋也沒有倒掉,每天都有好多人排隊用塑料瓶去裝。
此外,舟曲泥石流發生后的頭幾天,不少失去親人的人們出現了一些抑郁癥的癥狀:悲痛、恐懼、失眠、沒有食欲。劉廳長他們按解放軍301醫院趙霖教授的建議,從慶陽市調去2噸黃花菜,用大鐵鍋煮后讓患者喝,一周之后抑郁癥就得以緩解。
還有一段時間,舟曲群眾腹瀉和感冒的人很多,劉廳長他們又請中醫開了方子,支起了12口大鐵鍋煮藥發給群眾喝,4天之后病就得以控制。
8月29日,在舟曲縣人民醫院門診部門口,衛生部門工作人員主動為群眾介紹和發放中藥湯劑。
當時,舟曲縣縣醫院院長是劉廳長的大學同學,他告訴劉廳長說,這兩個月的中藥大鍋藥讓他們縣醫院都沒有病人了。
在舟曲泥石流災區大量運用中藥預防災后疫*情,集中熬制中藥湯劑并向民眾免費發送,同時加大衛生防疫的宣傳力度,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
據統計,在舟曲泥石流期間,治療抑郁癥、皮膚濕疹、感冒、腹瀉的中藥,每人份平均才花兩毛錢,每人總共的治療費用加起來也不足1元錢。
這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大膽的中醫藥防疫實踐!
這也有力地證明了劉維忠廳長“以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最基礎的問題,用最低的費用維護居民健康,走中醫藥特色的甘肅醫改之路”是正確的,是更符合人民需求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