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國醫師節熱鬧了一場,白衣執甲抗擊新冠,戰疫場上的白衣戰士們不負醫者救死扶傷的使命,表現出了大醫精誠的品質,給世人展示出了一種平凡而偉大的精神形象。
在8月19日央視新聞《相對論》醫師節特輯欄目中,中國醫學科學院附院校長張抒揚提到,武漢戰疫期間,人們更加敬畏生命,也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形成了很好的社會生態。今年報考醫學專業的人數大大增加,如,報清華醫學院、協和醫學院的人比去年增加了近30%,尤其是臨床醫學。
如果要區分中醫西醫,那么臨床醫學就是西醫臨床學。另外還有一門學科叫中西醫臨床醫學,是最早的中西醫結合,即在學習過程中采用中西醫兩套技能培訓,本質上講還是中醫學。
那么,經歷新冠疫*情,中醫人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國家在對中醫藥的宣傳上也加大了力度,各地也有一些利好政策頒布,在這樣的背景下,不知道中醫藥大學的報考人數是不是也大大增加了呢?
筆者沒有查到實際的數據,不過總的來說,中醫學歷來是大眾眼中的偏冷門專業,再加上這么多年來“從中醫院校畢業不好就業”的這么一種觀點,就算在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下,有所回暖,大體也不會像西醫的臨床醫學那樣“火”。
不過筆者也查閱了不少資料,看到了更多有關中醫院校教育方面的信息。
不管是廣義的(廣義的中醫學專業包括所有中醫類專業,比如針灸推拿學、中醫骨傷學、中醫兒科學等)還是狹義的中醫學專業,都會被安排學習7:3或6:4的中、西醫學。
是的,你沒有看錯,相比較西醫學專業只需學一門“中醫學概論”來說,中醫學專業的學生要花將近一半時間學習西醫各門課程。
醫生的成長過程極其漫長,以中醫學五年制本科為例,順利畢業后,還要考“醫師資格證”,再進行3年“規培”,通過考試取得規培證,才能在醫院行醫。規培之后,按照要求還有2年左右的“專培”,通過專培訓練與考試,才能正式開啟職稱晉升之路。
再者,網絡越發發達的今天,存在著數量極為龐大的中醫黑噴子,還有少數理性的中醫反對者。年輕的中醫學子們也有不少耐不住這種“攻擊”,進而產生對中醫學的懷疑,自己都不信了,能真正學到多少呢?如今在這樣一條路上求索的中醫學子,畢業出來后,有不少人不會看病,在社會上難以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其實在就業方面,或許也不是真的就那么難,因為像基層醫院、鄉鎮醫院、經濟相對不發達地區的醫院很好進。這些醫院未必就不是好去處,真心熱愛醫學的人,在基層應該反倒有更多的鍛煉機會。
不管怎么樣,那些醫術精湛的醫生,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都有一顆熱愛醫學刻苦鉆研的心,學醫的初衷是治病救人,而不是直接就奔著以后這個職業好就業去的。但凡抱有這個初心,并能耐住誘惑一直堅持下去的,應該大多都成為了好醫生。
中醫就更是這樣了,在中醫院校教育西化、中醫院西化的大背景下,能夠報考中醫藥大學,立志學習中醫的年輕學子們,需要人們更加善意的對待和鼓勵。
在知乎上,對待諸如此類的提問:“2020年高考中醫學怎么樣?”,底下的回復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勸說“不要報考中醫”的。就算是一些中醫藥大學的在讀學生,給的答案最好的也是先告訴困難很大,如果面對這些困難仍然堅持,那么歡迎來學習中醫。
有位北中醫的學生回復即是如此,他說中醫是一門傳承前年的中華文化瑰寶,誠然有許多值得商榷或已然過時的觀點,但正是需要年輕血液進入中醫藥領域,才能真正做到去腐生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醫藥更好地存活。
不管中醫黑噴子如何掩飾和否認,近些年國家對中醫藥的扶持是有目共睹的,如今選擇中醫的確不失為一種與時代接軌的良機。
年輕的中醫學子們,加油!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