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是對歷史的盤點。
此次獲得國家榮譽勛章的四人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作為唯一的中醫人入選,這是黨和國家對中醫藥抗疫貢獻的高度肯定。
面對榮譽的張伯禮,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唯代中醫人受譽”。這榮譽背后,是3000多年中醫醫學的積累,是歷史上大大小小500余次抗擊瘟疫的經驗,是700多個中醫藥機構、4900余人的中醫隊伍在武漢一線的奮戰。
回望武漢抗疫的歲月,這位72歲的老將,成為武漢戰場發揮中醫藥優勢、團結中西醫的中醫豐碑,也是與武漢肝膽相照,深受百姓愛戴的人民英雄。
冠魔休猖獗 他指導中醫藥全程介入救治
武漢,已經到了危難時刻,這是人類從未見過的新冠病毒,陰霾籠罩著整個華夏大地。
有著抗擊SARS經驗的張伯禮,臨危受命,聞令而動。1月27日,張伯禮跟隨中央指導組奔赴武漢。飛機上他寫下“曉飛江城疾,疫茫伴心悌”,面對一切茫然與未知,他心里卻有一份底氣,那是對中醫藥的自信。
2003年,張伯禮曾用中醫藥馳騁SARS戰場,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煽吹轿錆h的情景,連這位抗擊SARS的老將都揪起了心。那時的武漢,一道發熱門診將世界分割,對比外面的陰冷、潮濕、冷清,發熱門診人滿為患的場景讓張伯禮意識到,如果不加以控制,感染人數會越來越多。
當晚,張伯禮就第一時間對中央指導組提出,隔離勝防治,他提議將確診、發熱、疑似、留觀四類人群進行分類管理、集中隔離。“嚴格隔離,只是成功了一半。不吃中藥也不行。”張伯禮迅速提出“中藥漫灌”,親自擬定“宣肺敗毒方”,讓四類人都使用中醫藥。
后期數據顯示,2月初到2月中旬,從四類人當中確診新冠患者的比例為80%,吃藥10天左右,2月中旬降到了30%,2月底降到10%以下,張伯禮提出的集中隔離、中藥漫灌法,有效阻止了疫情蔓延,這是張伯禮作為中醫人在武漢打下的第一場硬仗。
但是,這還遠遠不夠。
2月12日,年過七旬的張伯禮遞交一紙請戰書,他要親自掛帥出征,帶領中醫人成建制進駐方艙醫院,使用中醫藥治療輕癥、普通型患者,他勢在必得,不破“樓蘭”終不還。
經中央指導組批準,張伯禮率400余名國家中醫醫療隊隊員,進駐江夏方艙醫院。這是一次史無前例的實踐,中醫人第一次有了自己的陣地,方艙醫院從中藥、針灸到太極拳一條龍服務,第一次實現了中醫中藥灌滿倉。
26天的運營中,江夏方艙醫院共收治新冠肺炎輕癥和普通型患者564人,作為總指揮的張伯禮交出了輕癥病人零轉重、痊愈病人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的“三個零”的亮眼成績單。尤其是“零轉重”的成績,顯示了中醫藥在早期阻斷病情發展的優勢。
張伯禮沒有停歇,他又陸續向中央指導組提出,將重癥患者集中在定點醫院,強調西醫為主、中醫配合、中西醫結合方式;對隔離點的康復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辦法改善患者癥狀。張伯禮指導著中醫藥一步步深度介入新冠肺炎救治,逐漸形成了覆蓋預防、治療和康復全過程中醫診療方案。
“雖然西醫沒有特效藥,但中醫有有效方案”,張伯禮的話,擲地有聲,面對肆虐的疫情,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治療的中醫大軍,正攜手西醫同盟,劍指“新冠”。
抗疫戰猶酣 他讓中西醫大軍和平會師
抗疫戰進入到最激烈,最焦灼的時刻,便是對重癥患者的攻堅。
中醫藥在前期對輕癥、普通型患者的治療中,已經顯示出極強的阻斷能力,防止輕癥轉重癥。但是對于已經掙扎在生死一線的重癥、危重癥患者,張伯禮深深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他要一個不落爭取把他們拉回生的安全線。
他走進了西醫人的主場地,提出中西醫結合救治重癥、危重癥患者,中醫藥也能力挽狂瀾。
輿論沸騰了,中醫藥能治療重癥、危重癥?每每面對這些質疑,他總是沉穩大氣,一邊從容不迫肯定西醫在循環支持、生命支持等方面的優勢,一邊指出中醫“輔助”有時也起關鍵作用。
他親自挺身而出,為飽受多年爭議的中藥注射劑正名,他的一句“對重癥患者善用中藥注射劑可力挽狂瀾”,一句“早用,大膽用”,澄清了外界對中藥注射劑的誤會。
血必凈、參麥/生脈、參附、痰熱清、熱毒寧等中藥注射劑紛紛開始在臨床大顯身手,經西醫專家臨床觀察證實,它們的確在重癥、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中,對改善血氧飽和度、抑制炎癥風暴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
他又提出,加強重癥患者的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和查房,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和西醫藥優勢疊加的作用。在他的號召和身體力行下,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協和醫院逐漸開展重癥病房中西醫聯合查房。后期研究顯示,在一項75例的重癥患者臨床對照試驗中,中西藥并用組和單純西藥組相比,核酸轉陰時間、住院時間平均縮短3天。
作為一名中醫專家,張伯禮在武漢戰場始終強調,中西醫優勢互補,沒有主次之分,兩種醫學發揮作用,是國人之福氣。他時刻團結兩軍,要的是中西醫同仇敵愾,最終會師在勝利的高山之巔。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張伯禮正是團結中西醫的一座橋梁。
花開迎凱旋 他心里始終裝著人民,愛著中醫藥
其實,早在江夏方艙醫院還沒有閉艙時,張伯禮已經在思考出院患者的康復問題,面對部分患者出現的咳嗽、胸悶、復陽等癥狀,年事已高的他依然孜孜不倦向中醫藥尋找答案,在張伯禮看來,冷冰冰的治愈率沒有意義,讓患者重新回歸生活才是他的心愿。
他夜以繼日,聯合武漢一線專家,組織編寫《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西醫結合康復指南(第一版)》,有效指導了恢復期患者的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7月24日,當張伯禮回到他稱為“第二故鄉”的武漢,看到曾經的患者們如今都能正常地生活,他滿意地笑了。
他喜歡春意盎然、百姓無憂的武漢。
曾有很多人問他:“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線來?”
他總是這樣說:“不!如果不嚴重,國家不會點我的名。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必須來,而且還要戰斗好!”
張伯禮說,黨和國家這份信任是無價的,絕對不能推。17年前他在非典一線的承諾仿佛猶在耳畔,“國有危難時,醫生即戰士。寧負自己,不負人民!”17年后,再征沙場,已是歲月染白發的張伯禮,為了人民,為了中醫藥拼盡了全力。
作為中醫藥現代化事業的帶頭人,將畢生精力投入到中醫藥事業傳承創新的張伯禮,這次用科技之光照亮抗疫的戰場。
張伯禮帶著科研團隊,以科技力量為指引,依靠大數據大規模開展中醫證候學研究,快速進行藥物篩選和新藥研發,大大提升了臨床辨證的精準度,為中醫藥臨床辨證治療指明了方向。他們還研制出國際上第一個針對新冠肺炎臨床療效評價的“金指標”,新冠肺炎臨床試驗核心指標集(COS-COVID)。繁重的工作之余,張伯禮向國際各組織機構、國家分享交流中醫藥抗疫經驗,推動了中醫藥方案在國外臨床的使用觀察和療效驗證。
以張伯禮帶頭的中醫人走在了世界抗擊疫情的第一方陣。
但卓越工作成績的背后,是他用寶貴健康做出的交換,張伯禮將“膽”留在了武漢,這樣的犧牲,他無怨無悔。
5月22日,當身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張伯禮走進會場時,在場所有人為這位抗疫英雄鼓掌,他卻說,“人民選我為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恰如這次他獲得人民英雄稱號時的話,“代中醫人受譽”。在時代的潮流中,不論名譽把他推往何處,無論他身居何位,他始終都能記得,他生命的底色,人格的鋪陳,是人民群眾,他代表的永遠是人民,熱愛的永遠是中醫藥事業。
通過新聞,我們總容易看到張伯禮的眼淚,大家會問,曾在武漢沙場鐵骨錚錚老將為何總愛流淚,詩人艾青早有這樣的回答,“為何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張伯禮也是,那是對武漢,對人民,對中醫藥深深的、無法割舍的愛。
張伯禮,中醫豐碑,人民英雄。
短評
抗疫鑄就中醫光榮勛章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回望武漢抗疫戰場的風云突變,以張伯禮帶頭的4900多名中醫人沖鋒在抗疫一線,雖然中醫人的力量只占到抗疫人員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卻濃墨重彩地書寫了中國抗疫的特色篇章。
人民英雄,這至高無上的榮譽,是對張伯禮院士的贊譽,更是對全體中醫人的褒獎。人民英雄來自人民,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獎章一邊連著黨和國家的信賴,一邊連著人民群眾的認可。
武漢疫情防控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古老的中華文明瑰寶,正為護佑百姓健康而散發出新的智慧光彩。
以張伯禮為代表的中醫專家,夜以繼日,探索以中醫藥為特色的中西醫結合救治系統方案。以張伯禮為代表的中醫人,逆行而上,不辱使命,始終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們以銀針草藥,施岐黃之術,傳無疆大愛。這是黨和國家對中醫藥事業的美好希冀,是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滿意評價。
英雄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符號,也是一個國家的精神象征。人民英雄代表著共同的價值認同,也表達著追求卓越的向上力量。武漢抗疫鑄就中醫光榮勛章,以張伯禮為代表的中醫人當更勇往直前,不負國家之托,不負人民之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