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站在國家整體戰略高度,對構建起我國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作出總體部署,對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發揮中醫藥的優勢和作用作出明確安排,為我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充分體現了對中醫藥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振興發展中醫藥的決心和信心,把我們黨對中醫藥工作重大意義和重要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中醫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的作用給予充分肯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中醫藥系統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力以赴參與疫情防控,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力量。
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使用率達到90%以上。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綜合應用藥物和非藥物療法進行干預,增強人民群眾自身抵抗力。武漢為集中隔離點的疑似病例、發熱病人、密切接觸者廣泛配發中藥湯劑和中成藥,快速打造社區防控的第一道防線,并總結推廣了中醫藥早期參與傳染病防控和臨床救治的“武昌模式”。對輕癥患者,中醫藥早期介入、及早治療,有效阻斷輕癥轉為重癥、危重癥,成效顯著。對重癥患者,堅持中西醫結合、“一人一策”,中西醫聯合巡診和查房,顯著提高了重癥救治效果。對康復患者綜合施治,提升患者整體功能狀態,促進早日康復。堅持以療效為導向,邊救治邊研究,及時總結和優化臨床經驗,形成覆蓋醫學觀察期以及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恢復期全過程的中醫藥治療方案,快速篩選出臨床療效顯著的“三藥三方”,有效發揮中醫藥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優勢,為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醫藥系統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實現了五個“首次”,即首次大范圍有組織實施早期干預,首次全面管理一個醫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區,首次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了以中醫藥為特色、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的系統方案。
中醫藥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筑牢筑實隔離墻,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中醫藥獨具的特色和優勢、防治傳染病的歷史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實踐充分表明,中醫藥在公共衛生應急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在無數次與疫病進行抗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防治疫病的獨特理論和實踐。從《黃帝內經》“五運六氣”的致病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治觀,到《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防治疾病的辨證處方與藥物知識,再到明代著名醫家吳又可總結出的傳染病“戾氣”學說等,中醫藥積累了豐富的疫病防治經驗,是一筆需要深入挖掘的寶貴財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醫藥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截至2019年底,中醫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到65809個,中醫類醫院數5232個,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數62.5萬人,分別占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總數、全國醫院數和全國執業(助理)醫師數的6.53%、15.23%和16.16%。中醫藥已成為應對重大疫情、建設健康中國、維護人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與此同時,中醫藥系統堅持傳承創新,從古典醫籍中汲取精華的同時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SARS、甲型H1N1流感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等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控中積極作為,取得良好防治效果。尤其是在此次疫情病原不明確、沒有疫苗和特殊藥時,中醫藥發揮其注重增強人體自身抵抗力和修復能力,注重維護整體平衡的優勢,通過癥狀收集和臨床分析確定治療方案,迅速用于臨床救治,能夠及時應對;在預防、治療、康復全過程中,中醫藥發揮治療方法靈活多樣的優勢,綜合應用藥物和非藥物療法,能夠提升臨床療效;在應對嚴重復雜病情時,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中西醫結合,能夠充分發揮兩種醫學的疊加優勢。
在新形勢下,中醫藥公共衛生防控能力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中醫藥快速參與國家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的機制亟待健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防控的中醫藥服務體系和科研體系亟待完善,高水平的中醫疫病防治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中醫藥管理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還較薄弱等。
全面提升中醫藥系統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把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問題和目標導向,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落細落實各項政策措施。
加強中醫藥古籍的搶救性、再生性保護和系統規范整理,建設國家中醫藥古籍數字化圖書館等古籍研究支撐平臺,推進《中華醫藏》編纂出版,組織實施中醫藥古籍文獻和特色技術傳承專項。加快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中醫藥防治傳染性疾病臨床研究基地、國家中醫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化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建設。加快構建完善中醫藥理論、人用經驗和臨床試驗相結合的中藥特色審評審批體系,優化來源于古代經典名方的中藥、證候類中藥、院內制劑的審批程序,完善中藥退出機制,深化清肺排毒湯等有效中藥方劑治病機理的分析研究。加強協調,建立完善中藥材種植、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生產、倉儲流通、中醫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規劃建設一批中醫藥特色優勢鮮明、綜合救治和保障能力強的國家中醫應急救援和傳染病防治基地,統籌建設一批中醫傳染病醫療中心。加強中醫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急診科、呼吸科、重癥醫學科等科室建設,優化科室設置和功能布局,強化三級中醫醫院檢測能力。持續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建設。加強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等醫療機構中醫臨床科室建設。
推進中醫藥特色人才建設。改革課程體系,提高中醫學類專業經典課程比重;支持建設一批中醫基礎類、經典類、應急類重點學科;加強師資隊伍和臨床教學基地建設,推動建立早跟師、早臨床學習制度。逐步建立高年資中醫醫師帶徒制度,推動設立師承教育專項,探索設立中醫藥師承教育專項津貼。把傳染病防治特別是院感知識培訓納入中醫藥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下大力氣培養既有扎實中醫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又掌握傳染病防控知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推動中醫藥院校在中醫學、中西醫結合類本科專業課系中增設中醫疫病相關課程。設立中醫疫病防治人才培養專項和中醫藥疫病防治人才庫。
加強組織領導,為維護人民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加強溝通協調,推動健全完善體制機制,促進中醫藥全面參與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推動完善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體制機制。在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修訂《傳染病防治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建立健全中醫藥參與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的制度保障。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從組織管理、專家組成、技術方案等方面有中醫藥相關人員和內容,確保中醫藥第一時間參與進來、發揮作用,實現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推動建立新發突發傳染病和癌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重大疑難疾病防治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將中醫藥納入多學科診療體系,實現“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中西醫協同攻關,形成一批共識度高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充分發揮國務院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統籌協調的作用,推動各地黨委政府切實加強對中醫藥工作的組織領導,推動各地依據《中醫藥法》健全中醫藥管理體系,形成發展中醫藥的合力。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強化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凝聚全行業力量,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務實的作風、更加有力的舉措,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發揮好中醫藥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中的優勢和作用。
(作者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