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為隆重表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作出杰出貢獻的功勛模范人物,黨中央決定開展“共和國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評選頒授。
一共4人,其中,中醫界代表張伯禮院士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此外,鐘南山為“共和國勛章”建議人選,張定宇、陳薇為另外2位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
國家榮譽稱號,是國家最高榮譽,授予在經濟、社會、國防、外交、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領域各行業作出重大貢獻、享有崇高聲譽的杰出人士。
國家榮譽稱號一般每5年授予1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逢五、逢十”周年時進行,有需要時可以及時授予。今年是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首次集中評選頒授,在國慶前夕將舉行隆重的頒授儀式。
從武漢一線抗疫走過來的張伯禮院士,默默地貢獻著中醫人的力量,從2020年初到現在,他一路走來,以他的正直、樂觀、甘于奉獻,體現了真正的中醫人特有的優秀品質,走進了千千萬的你我心中。
1月26日,大年初二晚上,正在天津指導抗疫的張伯禮院士接到國家防控指導組電話,臨危受命,當晚奔赴武漢一線。4月16日下午,張伯禮院士返回天津。72歲的張伯禮院士在抗疫一線整整奮戰了82個日夜。
到達武漢的第二天,張伯禮院士就深入到醫院、社區,給病人會診,實地調查疫*情,制定中醫治療方案、研究中藥治療新冠肺炎的處方。
是他提出必須馬上對病患分類分層管理、集中隔離;是他建議征用學校、酒店作為隔離觀察點;是他和仝小林等力排眾議、建議給患者普遍服用中藥,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達到早期干預的目的;是他和劉清泉主動請纓,提出建立中醫方艙醫院,打破西醫壟斷,在方艙醫院休艙之時,創下了患者零回頭、零病亡、零轉重癥、零復陽以及醫護人員零感染的所有方艙最佳成績,而其他方艙重癥轉化率平均在7%左右;也是他一開始就提出中醫采取單獨承包病區的方式救治患者,讓中醫能夠在后來拿確切的療效和數據說話,方便對比——如,同樣是重癥危重癥患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中醫隊的治愈率,是同期同濟、協和的3倍以上。
2月16日,張伯禮院士因勞累過度,導致膽囊炎發作,腹痛難忍。輕傷不下火線的張伯禮院士堅持不肯離開崗位,在中央指導組的強令下才“被迫”接受治療。此時膽囊已經化膿、膽管結石嵌頓壞疽。中醫人并不排斥西醫,他在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手術前他堅持自己簽字,不肯告訴家人病情。
術后第3天,張伯禮院士因為腿部出現血栓,無法下床行走,但他仍未放下抗疫工作,病床便成了他的工作臺。那幾天,正值他的醫療團隊與科技部合作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項目進行到關鍵時期,容不得他喘息片刻。腿病發作的事情早有先兆,但張伯禮并未告訴同事,在后來接受央視采訪時,主持人問為什么?他說怕動揺軍心……
2月24日晚,央視《新聞1+1》欄目,白巖松連線張伯禮院士,在這次采訪中,張伯禮院士講述了他們搶救李文亮醫生同事的事跡:當時有3名李醫生的同事感染新冠后,病情都比較重了,其醫院領導都覺得沒多大希望,只是盡量搶救的情況下,劉清泉教授親自去看診三名患者,和張伯禮院士共同制定了救治中藥方,中藥參與救治后,用藥近十天,其中有兩名已經能完全復原了。這一消息張伯禮院士輕輕道來,卻引起了百千萬的網絡關注——中醫藥救治給疫*情中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希望!
3月3日,人民日報專訪張伯禮院士,在戰疫勝利在望之時,張伯禮院士終于底氣十足卻又殷殷切切地提醒:疫*情過后也別遺忘了中醫藥,還是要繼續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3月19日,張伯禮院士迎來了72歲生日,同一天,武漢新增確診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現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歸零。張伯禮院士說,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5月12日,在為天津市大中小學師生所講的抗疫思政課上,張伯禮院士講抗疫故事,講中醫藥戰疫貢獻,講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戰勝疫*情。張伯禮院士還點名批評了方方日記、方方的朋友梁艷萍等大學教授、恨國女許可馨等人價值觀扭曲,無視醫務工作者、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的努力,盯著武漢在前兩三個星期短暫的混亂問題不放,無限放大,編造了一些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給國外遞子彈(攻擊中國)……
5月底,在兩會期間,張伯禮院士就中醫藥參與抗疫與中醫藥的傳承發展提了不少建議;6月2日,總書記主持學者衛生健康專題座談會,張伯禮院士代表中醫列席,并面對面向總書記做了匯報,談了4點體會:一是中醫藥早介入、早使用,能有效阻斷輕癥轉為重癥,促進病人康復。二是中醫藥救治有陣地,方能顯身手。三是堅持中西醫結合,顯著提高了重癥救治效果。四是堅持臨床科研一體化,堅持以療效為導向,邊救治邊研究,快速篩選出臨床療效顯著的“三藥三方”。
……
張伯禮院士入選國家榮譽稱號建議人選是眾望所歸,人們甚至覺得他應該獲得那更高的榮譽稱號。對于中醫界來說,張伯禮院士能夠入選是對抗疫中中醫藥所做貢獻的最高肯定,是疫*情過后不要再遺忘中醫的又一次承諾,是國家更加重視中醫藥傳承發展的預見,是中醫人再一次的揚眉吐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