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6月26日),又有一則關于海外新冠患者后遺癥的報道上了熱搜,引起了人們的大量關注。
這則消息來自中新社·華輿訊,來自Hasselt大學、CIRO知識中心、Maastricht大學和荷蘭肺病基金會(the Dutch Lung Fund)的調查顯示,大部分從未入院接受治療的新冠肺炎輕癥患者在數月后仍存在健康問題。
接受調查的有來自比利時和荷蘭的大概1800多名新冠患者,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存在的癥狀有:疲勞、呼吸困難、胸悶、頭疼和肌肉酸痛。受訪者中,十個人里就有七個人仍然難以行走。
這個調查結果非常驚人,確實容易讓人滿懷擔憂,特別是,接受調查的人只是輕癥,從沒嚴重到住院的地步。
不過,這也同樣引發我們的思考,中國不僅較快地打贏了新冠肺炎的阻擊戰,而且,鮮少見到報道后遺癥。但至今為止,海外不止一次報道過新冠患者的后遺癥了。
在每次報道出的海外后遺癥的消息后面,都有很有網友留言,有人覺得是我們國家的患者也有后遺癥,但是沒有專門報道;也有的網友提到2003年的非*典后遺癥;還有人提到因為中國有中醫藥介入治療以及后期的康復,所以本次新冠的后遺癥比較少。
我也有充足的證據相信:我國的新冠患者因為有中醫藥的大范圍介入治療以及后期的康復治療,后遺癥確實不多!這就是我國和海外國家有關后遺癥報道差異的根本原因。
本號一直在關注中醫藥參與救治新冠患者的相關信息,本次新冠肺炎阻擊戰,中醫藥介入的深度和廣度都大大高于2003年的非*典,所取得的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在6月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介紹了:中醫藥早期介入、全程參與、分類救治,中醫藥積極參與輕癥、重癥、和危重癥患者治療,以及提高醫學觀察發熱病人和密切接觸者免疫力,出院患者康復方案。中國堅持“老藥新用”基本思路,積極篩選有效治療藥物,總結出“三藥三方”。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也早在2月23日便印發了新冠肺炎恢復期中醫康復指導建議,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助力恢復期康復。2月24日,武漢市中醫醫院漢陽院區便開設了新冠肺炎康復門診,通過中醫藥湯劑、針灸、艾灸等中醫適宜技術,膳食指導,鍛煉等方式,為862名患者提供康復治療。
接下來,3月5日,湖北省中醫院又率先在全省成立了新冠肺炎多學科模式(MDT)康復門診,隨后,又成立了新冠肺炎康復綜合病區。再往后,黃石、孝感、鄂州、黃岡等市中醫院都成立了新冠肺炎康復門診,采用多學科診療模式,發揮中醫藥診療和干預特色,均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他外省如湖南、廣東等省各級中醫院都開設了新冠患者中醫康復門診,在幫助出院患者全面康復、重拾對生活的樂觀積極的信心方面,中醫藥又發揮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湖北省中醫院設立了全國首家新冠肺炎康復門診
相比海外新冠患者的后遺癥報道,在此,我摘取一則武漢晚報報道的武漢一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康復的故事來做個對比。
60歲的王雙寧在2016年加入了漢口江灘冬泳隊,是長江救援隊的一員,他橫渡過長江很多次,和同班一起救過不少溺水的人。1月26日,他出現低燒癥狀,一開始只是每天去醫院打抗病毒的吊針,到2月8日收治入院,已是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瘦了30斤。收治入院后,他覺得自己有救了,積極配合治療,到3月19日出院,又經過了康復驛站治療和居家隔離,在4月20日王雙寧拿到了“綠碼”。5月1日,王雙寧等7名康復者病愈后首次相約下水,游了20分鐘。再往后,只要天氣好,他們便會相約游長江。5月19日,他們再次相約橫渡長江,這一次,60歲的新冠康復后的王雙寧刷新了自己之前的個人最好成績!
△王雙寧新冠康復后橫渡長江
6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網《海客健康》主題沙龍第二期中,北京市中醫院院長劉清泉教授從中醫的角度對新冠患者后期的狀態進行了描述并給出了相應的建議:一種是患者肺受到了損傷,導致肺功能不足,表現為稍一活動,就會“氣喘吁吁”,這類患者需要健脾益氣,中藥里面的西洋參、山藥、大棗等都具有這方面的功效;第二種是心理焦慮,這屬于肝脾不調,可以考慮用加味逍遙丸來調理;還有一些重癥患者出現了肺的間質纖維化,這種需要找中醫大夫對癥開方治療。
△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
劉清泉教授還總結道:新冠肺炎的后遺癥并不是特別多,也沒我們想象的那么可怕。但是一定要加強免疫功能的調整,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張伯禮院士也肯定地說過,中醫在免疫調節這一塊有獨特的學術優勢。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這是中醫“治未病”的智慧思想,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這一次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中醫的這種優勢,體現得淋漓盡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