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了醫療費用的問題(人均費用和診療人次雙增長不是好事!)。這是第二篇,談談中醫藥占全國醫療資源的比例問題。全國人都知道中醫好,可也都感嘆好中醫大夫難找。原因在哪里?我根據《公報》數據首先制作了這張表格。
這張表再清楚不過地顯示:中醫藥主要數據,占據全國醫療資源的15%左右。了解這個比例很重要。為什么?這個數字已決定了當你生病想找大夫的時候,絕大部分時間只能找到西醫大夫。
為了歷史的、縱向的比較,我在中國知網的學術期刊上找到了1949年以來中醫占比的數據。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中醫醫院數量雖然幾乎為0 ,但老百姓看病以中醫郎中、小診所為主,所以中醫大夫占全國醫生比例很高。下面的表格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表格來源:學術期刊《亞太傳統醫藥》,2020年03期《新中國成立70年中醫藥醫療政策變遷及對策思考》。
可以看到,1949年54%的衛生技術人員是中醫。由于西醫藥發展速度更快,1978年,中醫藥技術人員占比已降到了14%。《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當前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占全國同類技術人員比例為16.2%。也就是說,從1978年到2019年的41年間,這個數據基本沒有大的變化。
建國以后,在毛澤東主席主導制定的”團結中西醫“的政策下,中醫醫院數量有了很大發展。雖然截至1978年,中醫醫院相比西醫醫院數量比例并不高,但農村赤腳醫生制度十分普及,他們廣泛采用中醫藥治療疾病,而且政策鼓勵有一技之長的各類中醫人員都來治病,并無后來那么多限制。因此,改革開放之前,老百姓看中醫比現在是相對容易的。那時,從國家政策到社會氛圍對中醫藥都是比較友好的。
通過下面的表格,可以了解到1949-2017年間中醫醫院比例的變化。
表格來源:學術期刊《亞太傳統醫藥》,2020年03期《新中國成立70年中醫藥醫療政策變遷及對策思考》。
需要說明的是,根據《2019衛生公報》,2019年我國醫院總數也只有3.4萬個。上表中1978年的醫院總數就有6.4萬個,可能是依據的統計口徑不同所致。
從上表可以看到,中醫醫院數占比,已從2012年的12.5%,上升到2017年的11.9%(2019年進一步上升到15.2%)。
因此,1978年以來,中醫醫院數量一直未超過15%,決定了中醫好大夫“大海撈針”,而赤腳醫生退休、職業醫師法的頒布,以及中醫醫院的西化,使得尋找好的中醫大夫難上加難。
1999年,執業醫師法頒布,鄉間郎中們逐漸被迫退出。那些村村寨寨里、城鄉角落里的民間中醫,曾經憑借某項專長吸引著十里八鄉的人前來診治。現在起,因為沒有合法證件,只能處于半地下的偷偷摸摸狀態。他們不太可能再把自己的技術傳給下一代了。
另一方面,進入新世紀,曾經相當長時間內撐起農村衛生系統大半邊天的赤腳醫生隊伍也老化了,他們逐漸退出了。補充進來的新隊伍,不再是過去中西醫都懂一點的赤腳醫生,而是以科班出生的西醫為主,且主要集中在鄉鎮和鄉鎮以上的醫院中。
以上兩個因素,都進一步減少了人們能找到中醫大夫的機會。當然,更致命的原因,在于中醫醫院、中醫醫生的西化。
中醫的西化90年代以后開始加速。本號多篇文章已從中醫院校、中醫醫院、中醫科研等不同角度分別探討過。簡單說,西醫比中醫更賺錢,中醫院為了創收,只好用西醫看病;中醫院校為了讓畢業生有飯吃,也只好增加西醫課程。中醫科研則完全按西醫的路子來。市場化是中醫西化的根源。
這樣一來,要從本來就只占全國醫生15%左右的中醫大夫中找到會用中醫思維看病的大夫,就難上加難了。中醫專業畢業的學生,到了醫院又無真中醫大夫帶徒,更無臨床機會實操,過上幾年就把原本就薄的底子也給忘光了。
據說,全國60多萬中醫執業醫師,熟練和精通中醫方法看病的中醫大夫只有區區幾萬人!據《2019衛生公報》數據,2019年住院患者2.6億人次。假如住院的病人平均每人每年住院1.5次,那么共有1.7億人住院。讓幾萬真正的中醫大夫對應這1.7億人,能找到中醫好大夫的概率,就和科舉考試中狀元、榜眼和探花差不多了。
記得今年3月份隨手寫過一篇介紹深圳市寶安區純中醫醫院開業一周年的文章,沒想到點擊率非常之高。在有著幾千年中醫歷史的中國,”純中醫醫院“的出現竟然成了人們極其關注的新聞,這本身也說明了真正的中醫是多么的難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