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總書記主持學者衛生健康專題座談會,會上,鐘南山、童朝暉、張伯禮等健康領域專家先后發言,就完善我國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體系、提高醫療救治水平、發揮中醫藥作用、強化科技支撐、完善公共衛生法律法規體系等提出意見和建議。
此次座談會上,總書記認真聽取大家發言后,并和大家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交流,最后發表了十分重要的講話。
在這次講話中,總書記首次明確指出: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
無疑,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座談會,是對此次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的一次系統的總結。在這場總結中,中醫界代表張伯禮院士列席,并面對面向總書記做了匯報,談了4點體會。
總書記在交流中指出,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發揮了重要作用,全國人民都看到了。聽到這句話,張伯禮院士十分激動,非常自豪。而坐在電腦前的我們在看到這句話時,也同樣激動地熱淚盈眶。這是國家最高領導人對中醫藥的再一次肯定!
近十年,總書記曾在多個國際國內的場合下,肯定中醫藥的作用,總書記的話,積極地推動了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
……
所以,近些年來,中醫藥發展雖然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困難,但是仍然在慢慢好轉。比如,2017年7月,《國家中醫藥法》頒布,規定:師承于確有專長人員通過考核即可獲得中醫醫師資格,憑《中醫(專長)醫師資格證》即可備案中醫診所或者在醫療機構從業;2017年12月20日,《中醫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注冊管理暫行辦法》正式實施。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放寬了民間中醫行醫的合法之路,對于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也正是這些年來,總書記對中醫藥發展的相對重視,使得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戰*疫中,中醫藥能較早地介入到防控阻擊戰中,大大區別于2003年的非*典戰疫,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尤其是這一次的新冠肺炎是全球大流行的傳染病,中國有中醫藥和現代醫學兩種醫學體系,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這是有別于海外諸國抗疫的最大特點,有對比便更具有說服力了。
此外,在這一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經聽取代表委員建議,有關中醫藥的表述在原有“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之后,加了“加強中西醫結合”,此舉對打造中西醫互相補充協調發展的中國特色衛生健康發展模式無疑意味深長。
早在1953年12月,毛主席就說過:中西醫要團結,互相看不起是不好的,一定要打破宗派主義。
毛主席在50-70年代,做了很多推動中西醫結合的工作。比如,1954年,毛主席發出“西醫學習中醫”的號召并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改進措施:抽調100--200名醫科大學或醫學院的畢業生交給有名的中醫,去學他們的臨床經驗。而學習就應當抱著虛心的態度,西醫學習中醫是光榮的,因為經過學習教育提高,就可以把中西醫界限取消,成為中國真正統一的醫學,以貢獻于世界。
1955年12月,成立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同時,全國第一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研究班開學。據1960年全國西學中經驗交流會時統計的資料,全國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有37個,學員2300余人,在職學習中醫的有36000余人。高中級醫藥院校也大多開設了中醫學課程。
這些舉措,培養了一大批西學中人員,他們中的大多數成為以后中醫或中西醫結合研究的技術骨干和學術帶頭人,為今天中醫藥能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2020年的兩會報告,正式提到了“加強中西醫結合”,正如《人民日報》評論員王淑軍所述,對這一提法的強調,既是對抗疫中國方案重要經驗的正面回應,又有著針對現實中中西醫尚存壁壘的問題導向。
中西醫要團結要結合,最需要改變的是西醫是醫學教育。從歷史淵源來看,現代醫學進入中國后,就多次挑起中醫存廢之爭。而現在中國的醫學教育,中醫院校一般都會開設西醫基本課程且比例不低,而西醫院校的中醫課程幾近于無,中醫對西醫包容度較高,而西醫卻對中醫有很深的隔閡。
醫療的市場化也降低了中醫的話語權,雖然中醫在療效上代表了“簡便效廉”,但也正是這一特點,不符合醫療市場化,使得整個中醫界在普通民眾中的影響都弱了下去。
但,這一次新冠肺炎大考,中西醫再次攜手,團結合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讓中國自上而下看到了“中西醫結合”的優勢所在。雖然要打破中西醫之間的壁壘還困難重重,但總書記已經更加重視起來,改變即將啟動,讓我們期待中醫藥的更光明的傳承和發展,期待未來和諧的中西醫結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