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兩會中,有不少有關中醫藥傳承發展的提案,其中人大代表張伯禮院士向大會建議——推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提升文化自覺和自信。
如何推動?張伯禮院士建議,將中醫藥文化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組織編寫適合中小學生的中醫藥讀本,以多種形式構建學生能聽懂、有特色、重體驗的中醫藥文化課程體系;成立中醫藥顧問講師團,提供專業支持和技術指導;開展課堂內外中醫藥體驗活動,鼓勵建立中醫藥特色班級、興趣小組及社團,將學生的愛好、特長與中醫藥文化相結合。
無獨有偶,全國人大代表、好醫生藥業集團董事長耿福能也表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化自信和文化的守正創新,應該從娃娃抓起。建議將中醫藥文化系統納入中小學課程。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其成也提交了相關提案——建議中醫經典篇目要走進中小學語文課本,培養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年輕人。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 張其成
中醫傳承從孩子抓起,讓孩子們從小受到中醫的熏陶,為自己的健康,為家人的健康,為民族的健康,為健康中國,做出貢獻。——兩會之前,在抗疫一線奮戰過的仝小林院士也多次在面對媒體采訪時提到過。
中醫藥文化伴隨中華民族數千年,張伯禮院士在5月12日為天津市大中小學師生所講的抗疫思政課上說到:歷史上我們打了500多次抗疫戰爭,這次是最漂亮的一次。
中醫傳承任重道遠,而中醫文化本身來源于生活,其“上醫治未病”“未病先防”的理念以及一些相應的中醫方法技能,普通人也可以學會,但觀念的普及以及讓大眾獲取認同感,則應該從更早的時候抓起。
2017年4月,浙江省發布了全國首套小學中醫藥教材《中醫藥與健康》,并于當年秋季進入全省小學課堂;隨后,北京、河北、內蒙古、甘肅等地也在不斷落實中小學進一步豐富中醫藥文化教育。
但實際調研情況顯示,很多學校仍處于與中醫文化“絕緣”的狀態,仍有很多學生并未接觸到中醫藥文化。這些先行的省份其后續的相關報道也是零零星星的,可見實際的推行情況并不理想,相關的活動開展并沒有延續性,頻次也不高,學生所能獲取的信息以及受到的影響仍然非常有限。
張其成教授團隊還調查了現行的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的所有部編版語文教材必修課共367篇課文,發現唯一一篇與中醫有關的是《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占比0.02%。中醫經典名篇一篇都沒有收錄。
我所在的城市是西北第一重鎮,孩子目前小學三年級。前幾日,在檢查孩子語文作業時意外發現一道填空題:“中醫四診”指(?),當時,還有點驚喜,問孩子這個是課本中出現的嗎?孩子說:是啊,在課后的“日積月累”中。于是,我翻出了孩子這三年的語文課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部編版教材),共六本,仔細翻閱了一遍,但也僅僅找到了四處勉強算是和中醫有關的知識:一年級上的第2課出現的“金木水火土”;二年級上語文園地日積月累中的“數九歌”;二年級下語文園地日積月累中的“二十四節氣歌”;三年級下語文園地日積月累中的“中醫四診:望聞問切”。
此外,從日常碰到流行疾病時期,學校所發的告知書,以及學生生病請假就醫情況來看,很難看到中醫藥文化的影子。比如,去年冬天流感季的時候,孩子班上請假最多時,有一半孩子都請假了,這些生病的孩子幾乎都是去醫院輸液治療,選擇中醫治療的很少。
讓小學生學中醫知識這個提議很早就出現了,2011年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提出,要把中醫藥知識,結合到中小學生課本里去。因為中醫藥不單單是醫學知識,還有背后的文化和哲學,對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義。
中醫藥文化進校園,要真正實施起來,恐怕還是不容易的。但今年抗擊新冠病毒疫_情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總有效率達90%以上。這樣一個背景下,今年兩會上,多位中醫專家藥業代表等重提,其權重和意義較往年應該更大,對接下來的具體實施落實更有推動力。
此外,作為孩子家長,我認為,中醫藥文化傳承從孩子抓起,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推行以及對學校的支持,而且在社會層面上也應加大中醫藥文化的普及宣傳,因為教育這件事,不僅有學校、孩子,還有家長,需要多方配合才能真正地持續并深入下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