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羥氯喹的今生
羥氯喹是一種治療瘧疾、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的藥,由世界十大制藥公司之一的瑞士制藥賽諾菲公司生產,1955年在美國上市,目前已經在70多個國家獲得批準上市。
美媒報道,當地時間5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自稱,為預防感染新冠病毒,他已服用羥氯喹超過一周時間。
看來,特朗普仍然想塑造羥氯喹新冠有效藥物的形象,為此不惜“以身試藥”。這已經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帶貨了,但事實證明,迄今為止,有關新冠的特朗普“直播帶貨”沒有一次不翻車的。
人民日報消息稱:5月20日,世衛組織召開新冠例行發布會,世衛緊急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瑞安表示,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羥氯喹對治療或預防新冠肺炎有效。實際上,恰恰相反,許多機構已就該藥物的潛在副作用發出警告。
盡管如此,為何特朗普還是不遺余力地推薦羥氯喹呢?答案一定不是這款藥物真的有效,而是因為這種藥物關聯著自己的股票和生物制藥的名聲吧。
尤其是對比太平洋西岸那個有14億人口、8萬多新冠患者的國家手里,還掌握著一種獨門絕技和殺手锏——中醫藥,羥氯喹甚至瑞德西韋都差得太遠。
2
羥氯喹的前世
17世紀30年代,西班牙人在秘魯發現金雞納樹皮能治療瘧疾。1820年,法國藥學家分離出金雞納樹皮的主要生物堿——奎寧,但奎寧并不能完全治愈瘧疾,副作用也比較明顯。19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將金雞納樹種子帶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大面積種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軍隊占領了印尼,使世界失去了天然奎寧的供應。
1934年,德國科學家合成了一種新的喹啉類抗瘧藥——氯喹,隨著臨床的廣泛應用,這些藥物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也存在嚴重的毒副作用,并且由于長期大量使用氯喹導致部分瘧原蟲產生了耐藥性,氯喹的抗瘧疾療效也急劇下降。
1944年,科學家在氯喹的基礎上用羥乙基替代乙基,開發了一種新型抗瘧藥——羥氯喹。
較之氯喹,羥氯喹的毒副作用明顯減少,但仍然有明顯的毒副作用:長期使用羥氯喹應注意監測如下不良反應——包括眼毒性、胃腸道反應、皮膚損害(包括色素沉著)、藥物誘發性的肌病、神經系統損害、心肌病、心律失常等。而心臟驟停是致命性不良反應。
抗瘧疾藥物奎寧的“后輩”還有沃爾特瑞德研究所生產美爾奎寧,進入市場后改名甲氟喹。
60年代越南戰爭,當地的瘧疾似乎可以抵抗任何藥物的療效,軍隊大批死亡,越南向毛主席求救,毛主席決定伸出援手,定下了始于1967年的“523項目”。當時的研究人士兵分兩路:一組人在已知的4萬類化學品中篩選;另一組人研究傳統的醫學文獻,派人到農村地區,向當地中醫詢問治療發熱的秘方。
與此同時,數千名陷入越南戰爭的美國士兵也感染了瘧疾,甲氟喹就是那個時候為解決美士兵的瘧疾而研發的新藥。但是奎寧以及它的“后輩”盡管有強大的效果,但也有嚴重的副作用,比如噩夢和妄想。這些副作用太可怕,以致于一些美國士兵寧可感染瘧疾也不服用這種藥物。
3
在中醫藥經驗啟發下研制出的青蒿素
但是,在中華醫藥經驗啟發下研制出來的中國的青蒿素卻打破了奎寧強大副作用的噩夢。
公元前168年的一塊墓碑上提到了一種草藥——青蒿,在后來幾個世紀的古代文獻中都有提到,包括1798年的《季節性發熱之書》。農村的中醫大夫發現了青蒿,也就是西方所謂的黃花蒿,一種葉子細小、開黃花、帶有清香味的蒿尾植物。在50年代,中國部分農村地區飲用青蒿茶來抵抗瘧疾。
東晉中醫名家葛洪(公元284-364年)流傳下來的《肘后方》中提到,浸泡在冷水中的青蒿可以治療發熱。這一信息給了屠呦呦老師很大的啟發,并最終成功地中藥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
起源于“523項目”的青蒿素藥品,治療瘧疾見效快、副作用小,用藥后95%以上的病人都能治愈,并且,青蒿素價格較奎寧低,使用也方便。如今以青蒿素類藥物為主的聯合療法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瘧疾標準療法,中國作為抗瘧藥物青蒿素的發現方及最大生產方,在全球抗擊瘧疾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4
結語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西藥產生(上市為標準)過1萬多種藥品,但90%都在使用中淘汰了。使用能超過100年的西藥,簡直難找,而中醫藥的許多方子,從《黃帝內經》、《傷寒論》到《本草綱目》,一口氣就用了幾千年、幾百年。
《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由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是我國該領域最權威信息。2019年的年度報告已于2020年4月10日發布。2019年的統計顯示:按照來源類別統計,化學藥品占84.9%、中藥占12.7%、生物制品占1.6%,無法分類占0.8%。也就是說,藥物不良反應事件西藥占據絕大多數。
不管是非典還是新冠肺炎大流行的2020年,歐美國家至今沒有尋找到能經得起臨床驗證的有效藥物,而中國中醫卻依靠古老的《傷寒論》等經典,一邊救治患者一邊研發出了有效的“三方三藥”,成功奪取了戰疫的階段性勝利。
特朗普“自欺欺人”般地力捧羥氯喹,收獲的只能是世界人民的嘲笑。而這場隱形的“PK”賽,結果卻是顯而易見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