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虎是陜西省名中醫,第四軍醫大學教授、西安中醫院國醫館主任醫師,擅長腫瘤治療,著有《我的經方我的夢》、《中醫抗癌臨證新識》等著作。兩個多月前,他的《突出四大經典的中醫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文章,從一位資深中醫專家的角度,指出了高校中醫教育弊病和根源,提出中醫院要姓中,學院派中醫不要看不起民間中醫等重大問題,是一篇了解中醫教育現狀的好文章。他的文章必能解答大家的疑惑:為什么現在那么多中醫博士看不了?。?/strong>
1
原來,中醫專業一半時間在學西醫
王三虎教授說:“30年前,中醫院校中西醫課程學時之比為7:3,還算比較合理,后來悄悄變成了5:5,甚至倒過來,變成了3:7。實際教學過程中,師生大多都自覺不自覺地加重了西醫內容的教學比重。”
學校為何這樣?王三虎教授說:“意識里認為西醫科學,中醫玄學,認為不學西醫一團漆黑,學了中醫似是而非”。這樣培養的結果,一個本科畢業證,簡直等于兩個中專生水平,西醫不通,中醫不精。
與此相反,西醫學生的中醫課程連5%都不到,這對中醫院校的學生是多么的不公平!
2
原來,中醫專業不學經典
王三虎教授說,中醫教材應該少而精,但現在是多而雜,光是《中醫學基礎》就占了太多課時,真正需要花精力去學習的中醫經典名著,反而不被重視。
他認為,《湯頭歌訣四百首》、《藥性賦》,這是必須背下來的;重要的還是要背《傷寒論》《金匱要略》、《醫宗金鑒》?!秱姆ㄒE》、《醫古文》、《黃帝內經》等也是都應該是必修課,《神農本草經》應該成為中醫的基本教材。這些課程在中醫院校教育中都被嚴重弱化了。
大學里除了專業課,還有思修、馬列、英語等各種公共課,都要占用學時。本來中醫專業至少40%的課程都已被西醫課程占據了,那里來時間去專研中醫經典?沒有對中醫經典的專研、熟悉,中醫學習就簡直沒入門,就是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
3
原來,中醫院姓西不姓中
現在的中醫院,規模大、科室全,就是沒有中醫特色。中醫院的中藥使用率要達到30%都不到。本號的文章做過介紹,吉林省38家縣級中醫院,給住院病人的的藥70%以上是西藥。
為何這樣?王三虎教授說,這是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許多中醫院,高級中醫師的很大一部分人心目中西醫更實在、更高明。我們一流的專家,往往以能和一流西醫專家對話為榮。至于中醫,自己究竟深入到什么程度,有什么創見則語焉不詳,或王顧左右而言他。這種挾洋自重的情況實際上從中醫的教學、科研、臨床等方面都能看到。包括中青年中醫,也有許多一說西醫滔滔不絕,一說中醫一語帶過,好像中醫嘛,就是那樣,誰不會呀。”
作為資深中醫專家,王三虎教授一定是非常熟悉中醫院醫師、大夫們的想法。他的這段話非常經典,現在的中醫院不就是這樣的嗎?
4
原來,教中醫的老師看不了病
王三虎教授說到一個現象:為什么中民間醫生往往看不起中醫專家?因為從中醫藥本身的療效看,所謂專家經??床涣瞬?。許多三甲中醫院的主任到了民間的國醫館,但找他們看病的人反而不多,就是這個原因。
教中醫的看不了病,問題出在哪兒?王三虎教授說出在體制內的自我循環,自我陶醉,自我封閉,以為能講課就達到目的。醫教育家少了,主要是能看病能教學影響一方的名醫少了。
他建議:應該盡可能逐步取消專職基礎課教師,避免沒有臨床經驗的基礎課教師照本宣科,而是改由臨床醫師輪流教學。民間有高手,要善于發現和引進,不要關起門來孤芳自賞。
5
中醫教育的確問題嚴重,但還有更嚴重的問題
以上就是王三虎教授那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我認為每一點都是振聾發聵的。
有句話叫做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中醫教育的確問題嚴重,但它只是這些年來中醫邊緣化的一個部分、一種表現,來源在于幾十年來接續民國時期邊緣化中醫的路線,根本的、更嚴重的問題在于一切向錢看了。這才是綱。
因為一切向錢看,中醫的優勢變成了劣勢。中醫院為了生存,只好去中存西,因為西醫更能創收。如果中醫院校畢業生不會西醫那一套,意味著畢業就沒飯吃,在工作崗位上混不下去。反過來,因為中醫院校教育的西化,導致培養的中醫畢業生是半成品,博士生都不會看病,輸送到醫院也就不能獨當一面,讓原本學中醫的學生都改用西醫看病,也就更加順理成章了。
中醫教育、中醫醫院同步西化,相互推動,越走越深。倘若相互怪罪,就是只看到問題表象,推動中醫教育、中醫醫院同步西化的主謀(錢),會在背后發笑。
錢是最重要的,什么中醫自信、中醫文化、中醫人才,都要統統服從這條路線,這是內因。洛克菲勒為代表的西醫勢力,近100年來都投入資金,大力培養否定中醫的鼓動家,以為西醫徹底擠占中醫的地盤創造條件,這是外因。內外之間,在錢的問題上又達成高度一致。內外夾擊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文章的開頭,王三虎教授說:“要革除中醫教育的弊端,非借黨和政府重視,全社會觸目的大好時機不可,非自強自立,刮骨療毒,撥亂反正不可。”深以為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