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院不姓中而是姓西的現象,老百姓都感受到了,有許多不滿。到底中醫院的收入來源是怎樣的,中醫院的中藥到底占幾成,我們通過這篇嚴謹的學術論文的3張表格,來詳細了解一下。
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幾位作者,在2019年詳細研究了吉林全省80家縣級醫院,其中綜合醫院42家,中醫院38家,研究重點是醫院收入結構、中藥和西藥占比。研究顯示:
1
中醫院80%左右的收入靠自己
醫院收入有3個來源,也就是醫療收入(主要是住院、檢查、醫生看病服務等)、藥品收入(包括住院和門診)、財政補助。
80家醫院總收入大約30%是靠賣藥,47%靠醫療收入,21%靠財政補貼。
還可以看到,雖然政府財政撥款越來越多,但總體比例沒有超過21%,大部分收入要靠醫院去賺。早在1992年,衛生部確立了醫院“建設靠國家,吃飯靠自己”的精神,雖然經過30多年的多輪醫改,這一精神依然在繼續貫徹中,沒有實質性改變。
中醫院財政撥款占收入的20%,綜合醫院(也就是西醫院)占25%,說明中醫院生存壓力更大。
2
西醫院賣藥主要靠住院
醫院賣藥有兩個主要的方式,一是住院,二是門診。
圖1說過,80家醫院總收入大約30%是靠賣藥。圖2可知,西醫院70%以上的賣藥收入來自于住院病人,中醫院54%的買藥收入來自于住院病人。這是因為兩者治療方式不同所致。相比西醫的治療方式,中醫的治療方式對住院的依賴要小很多,住院賣藥的比例也就低一些。
很多地方規定,一種病只能去一個醫院(除了癌癥)。在現在的就醫觀念下,西醫似乎好得更快、醫生也好像更可靠。如果生大病只能選一家醫院,多數人可能還是選擇到西醫醫院。這也是中醫醫院門診賣藥比例較高的原因。
3
敲黑板、劃重點!中醫院住院用西藥為主
按理說,中醫院住院病人,自然應該以中醫藥治理為主,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圖3表明:中醫院賣給住院病人的藥,按4年平均數值計算,西藥占比高達70%,中成藥占7%,中草藥占23%。
這就涉及到中醫院的痛點了:為什么中醫院不能以中醫治療為主而要改用西醫?
說起這一點,都是一把心酸淚。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中醫治療本來就具有高效、低價、快速的特點,可當80%的收入需要自己去賺的時候,當醫院上下幾百張口都要等著賣藥和醫療服務來抓收入的時候,中醫院只好自廢武功,“改邪歸正”,按照西醫的方法去治病。
因為中醫院需要的主要是西醫醫生,尤其是會用西醫那一套辦法治病的醫生,反過來倒逼中醫院校大量削減中醫課程,而改用西醫課程。據說,西醫課程已至少占專業課程的40%以上。高校不這樣做,畢業生簡直沒飯吃。中醫院校畢業生不學西醫,到了工作崗位簡直混不下去。
中醫醫院、中醫高校的西化、去中醫化,醫療市場化是罪魁禍首。這種環境下,醫院、院校領導人(及普通醫生、教職員工)對中醫缺乏自信,不敢也不能用中醫方法看病,不去認證培養中醫人才,反過來加劇了中醫的西化。解鈴還須系鈴人。醫療市場化逼迫了中醫醫院的西化,解決之道在于回歸中醫的公益性。醫療只有以看病為目的,以療效為標準,中醫的優勢才能得到發揮,否則就是利潤的絆腳石。
當然,醫療市場化涉及醫院、藥品、醫保、財政等各個方面,不是簡單的增加財政投入。如果不能遏制醫療系統以盈利為目的做法,單純財政投入的增加,只會飲鴆止渴。具體如何,另文討論。
吉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這份研究,是吉林一省、一段時間的個案。按共性與個性的辯證關系,這種解剖麻雀的方式,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全國大致情況的。吉林如此,其他省也大致如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