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戰疫中,仝小林院士留下了深深的足跡,孩子們都知道有位鐘南山爺爺,但也有很多孩子知道了抗疫英雄還有中醫張伯禮爺爺、仝小林院士,還有更多的白衣戰士。有孩子用他們稚嫩的手,畫下了仝小林院士白衣執甲的身影,還在畫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感謝仝院士,謝謝您幫助武漢人民,長大以后我也要向您一樣為祖國做貢獻。”
這一場教育,讓很多人重新認識了中華醫藥,這很多人里,也包括孩子們——祖國的未來,但是其實還是遠遠不夠的。
日前,《教育家》記者專訪了仝小林院士,在采訪最后,仝小林院士表達了對孩子們學習中醫的深切寄望:孩子們,你們從小就要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科學,同時也要熱愛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是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希望你們從小就受到中醫的熏陶,為自己的健康,為家人的健康,為民族的健康,為健康中國,做出貢獻。
《教育家》記者在提問中說到——中醫藥文化已經廣泛進入了中小學校,全國有許多中小學校都在開展中醫藥教育,開設了中醫藥方面的課程。筆者不知道記者說的“許多中小學校”有多少,但我們能看到報道的其實并不多,或者說很多活動并不具有持續性,如果不能保持持續,只是偶爾一次兩次,那在孩子們身上怕是也留不下多少東西。但是也確實有一些了,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2016年,國家頒發了《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2030年前,要把中醫藥普及,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課程。
其實讓小學生學中醫知識這個提議很早就出現了,2011年全國兩會上,就有政協委員提出,要把中醫藥知識,結合到中小學生課本里去。因為中醫藥不單單是醫學知識,還有背后的文化和哲學,對培養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有意義。
2017年,浙江省開始試點,五年級小學生要開始學中醫課。這件事情在當時引起了社會很大的反響,產生了熱烈的討論。但是已經過去了3-4年,浙江省小學生學中醫試點情況如何,后續并沒有什么報道,現在也搜索不到具體的信息,可能也就那個時候熱鬧了一陣。
要想真正把這件事情做好,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正如仝小林院士所說,中醫,是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讓孩子們從小受到中醫的熏陶,從小了說,可以確切地為自己的健康,為家人的健康做出貢獻。
對此,筆者竊以為,在對孩子的這場中醫教育中,不僅學校需要真正重視,將這場教育做成有計劃的持續性的活動,孩子家長也需要學習,需要配合。
講個真實的案例:2017年,西安某小學,一個六年級的孩子,下午去上學時,在學校門口的小賣部買了一包辣條,又買了一根雪糕,邊走邊吃,吃完坐在教室里后,腹痛如絞,臉色煞白趴在桌上。學校的監控視頻拍到了這一幕,但是當時還未上課,教室里沒幾個人。等老師發現不對,趕來抱著孩子往醫院沖時,為時已晚,這個孩子最終未能搶救回來。
筆者沒有看后續的報道,但是筆者知道,這個孩子是因為“吃”而沒了的。辣條、雪糕、添加劑,一不小心就要了一條命。
但是筆者當時就此事在孩子家長群發起教給孩子關于“健康”關于“自律”的觀點討論時,家長們卻沒有一個認真的,插科打諢,事不關己。筆者比較失望,但是筆者會告誡自己的孩子,告誡自己的親人朋友,告誡自己所可以略微影響到的信中醫的有緣人,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愛護我們的身體,保護我們的健康。
類似的事情還有不少,這些健康的誤區,孩子們或許不懂,而現在的家長們或許也不太在意。還有關于生病需要忌口,關于如何把握“補充營養”的度,這些都是中醫在幾千年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大道至簡的理,但是現在很多人不懂不信不屑。
因此,中醫的普及教育從孩子們抓起實在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同樣,在這場中醫教育中,學校和家長同樣也是需要去學習的,尤其是家長。如此,才能保持步調一致,才能真正地在孩子心中播下中醫的種子,為自己的健康,為家人的健康,為民族的健康,為健康中國,做出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