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武昌模式,仝小林院士“走紅”了。在他的主推下,武昌廣泛發放中藥湯劑(武漢肺炎1號方),硬生生把疑似病例90%的確診率下降到了3%!光憑創造的這一奇跡,足以給中醫藥和仝院士記頭等功、發金質獎章。
非中醫行業人士不知道的是,來武漢之前的仝小林院士已經是業界大咖。他的履歷是一部貢獻、立功的傳奇。通過近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對他的專訪,綜合收羅到的其他材料,我們知道了他的精彩人生。
1、家庭影響立志學醫
上面這位神態安詳、面目和善的人,就是仝小林。他1956年出生在吉林,現年64歲。
他的母親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大夫,在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救治傷患。她雖然是西醫出身,但為了能更好地治病救人自學針灸,在自己身體上一遍遍體驗針感。母親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了仝小林,所以他學醫的志向很早就立下了。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在一篇作文里寫下“當一名白求恩式的大夫”。
1978年,他到長春中醫學院上學,是恢復高考后第一批上大學的人。
剛進大學不久,他在學校碰到一位老先生,在他面前一口氣、一字不差地背完了二十八部脈,又把十四經脈和奇經八脈從頭背到尾,他愣住了。這位老先生就是他日后的啟蒙老師——陳玉峰教授。陳老的中醫理論功底扎實,講解深入淺出。仝小林的中醫基礎也是從那時開始打牢的。
之后,仝小林在皖南醫學院跟李濟仁先生學習《黃帝內經》。李濟仁是首屆國醫大師,他教導仝小林基礎理論要與臨床緊密結合,讓仝小林開始意識到劑量是影響中醫療效的關鍵,為他后來在這一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起點。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蘇北地區暴發流行性出血熱疫情。1985年到1988年讀博士的三年,仝小林基本是在抗擊出血熱中度過的。當時流行性出血熱患病人數多,最開始死亡率也高達10%。他跟隨導師周仲瑛,將出血熱病死率降到百分之一點多,積累了不少診療重癥和危重癥的經驗。周仲瑛先生是治療急危重癥的專家,仝小林是他的第一個博士生。
2003年抗擊非典期間,他在中日友好醫院診治了248位非典病人,不使用糖皮質激素、抗病毒藥物、免疫調節劑及抗生素,撰寫的病例報告被收錄進世衛組織《中西醫結合治療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臨床試驗》報告。
2、打破中藥不能降糖的迷信
仝小林院士大膽質疑、小心求證,處理好了中醫藥理論“守正”和“創新”的關系。對糖尿病的研究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1991年到1994年間,仝小林在日本熊本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日方曾想高薪留聘他,但他還是決定回國。問到當時是怎么考慮的,仝小林說:回國理由很簡單,我是國家培養的中醫,單位需要、國家需要,當然要回來。
從日本回國后,仝小林接任了中日友好醫院中風雜病科主任的職務,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成立中醫糖尿病科,這算是全國“首創”。對于用消渴理論治療糖尿病治療的問題,他覺得存在一個誤區,簡單套用古代治療消渴“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的理論來指導脾癉階段的治療,是不合適的。
他們對5000例糖尿病患者調查后發現,僅13%的患者有消渴典型癥狀。通過探究《黃帝內經》講脾癉的理論,改用中滿和內熱的病機治療糖尿病,就取得了非常好的降糖效果,起到了釜底抽薪作用。
當時中西醫結合界公認中醫只能輔助降糖,但他堅信中醫治療糖尿病應該有自己的門道,并最終拿到中藥復方獨立降糖的高級別循證證據,打破了“中藥不能獨立降糖”的質疑。2017年11月,由仝小林團隊牽頭編寫的《國際中醫藥糖尿病診療指南》正式發布。
這部由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審議通過的指南,是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的第一部國際中醫藥專病診療指南。該指南的制定,是中醫藥專病國際標準化建設的先行者,為我國在中醫專病領域掌握國際話語權和占領制高點上走出了堅實的一步。
3、經方劑量研究的貢獻
古人說的一兩到底等于現在的多少克?現在的教科書認為古代經方一兩等于3克,但按仝小林反復研究的結果,經方的劑量絕對不是一兩等于3克,可能在9到15克之間,是現在教材講的三到五倍。
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因為經方的劑量研究,在很多疾病的治療上,量的突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傷寒論》經方的特點就是藥少而精。少到什么程度?50%左右的方子少于四味藥,90%的少于八味藥,而現在一開方都是大方,十幾味二十幾味三十幾味四十幾味。例如廣安門醫院的藥方,平均就18.2味,其他醫院也少不到哪兒去。
為什么現在藥方都那么大,問題出在哪里?仝小林覺得經方劑量出現錯誤,是導致方子越來越大的一根源。因此,仝小林現在主攻方向之一,就是研究經方的劑量和量效關系。他的基本看法是,《藥典》對于大毒的藥物應該嚴格限制,但是常用的藥物,劑量應該適度的放寬。
根據這些理論,仝小林在治療重癥病人上敢于打破常規,大膽用藥。例如對下肢劇烈麻木和疼痛的一位病人,就用制川烏120克;對一位重癥的神經病變病人,14個月持續用制川烏60~120克;治療腎功能衰竭,尤其是老年人高熱的,用豬苓湯,起步豬苓、茯苓都用120克。
當然,這絕不意味著凡重癥都一味用大劑量藥物,而是根據病情需要使用,還要兼顧藥物偏性、分次服用等。方藥量效研究方面,仝小林著有《重劑起沉疴——古今醫家大劑量用藥經驗集萃》、國家十三五創新教材《方藥量效學》等著作。
4、六大醫學挑戰是中醫的契機
“仝小林以糖尿病和方藥量效研究為示范,促進了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的對接融合,為重大慢病防控和中醫藥研究現代化、科學化、國際化做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中醫報》上曾這樣評價他。這完全是恰如其分的。
憑借過硬的研究成果,他兩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獲得中華中醫藥科技進步一等、二等獎,并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項榮譽稱號。他還成為了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之一(總共25名)。2019年,中國科學院新增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包括了仝小林。他也是此次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中唯一一位中醫藥領域的院士。
談到對中醫未來發展的思考,仝小林院士信心滿滿的說:
“二十一世紀現代醫學面臨老年病、慢性病、代謝性疾病、心源性疾病、藥源性疾病和突發瘟疫六大挑戰。如果說攻克感染、創傷、急救的時代需求為現代醫學發展創造發展契機的話,二十一世紀的六大醫學挑戰則是時代給予中醫的契機。”
中國應該多一點這樣真才實學、確實能治病的中醫專家,少一點心胸狹窄、治不了新冠肺炎的網紅專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