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日,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邀請張文宏教授與在法華人華僑、留學生等進行在線交流時,張教授對海外同胞們說:牛排、雞蛋、牛奶是抗疫最好的方法。這話一出,諸多公眾號紛紛轉載,掀起一股高潮。筆者想起諸位中醫名家關于牛奶的論述,實在沒忍住,誠懇地寫了一篇反思文(點擊閱讀:請問張文宏教授:牛排、雞蛋、牛奶真的是抗疫最好的方法嗎?),盡管人微言輕,影響甚小,但仍希望人們能理性對待自己的一日三餐,防止“病從口入”。
昨日,瀏覽資訊,看到一篇點擊量數萬的文章:《張文宏:現在中國的孩子早上只能吃雞蛋、牛奶,不許喝粥》,筆者嚇了一跳,網絡上一搜,呼啦啦,幾十條幾乎相同標題的文章,來自不同的媒體號,看來,這影響真的不小。
4月15日下午,我駐歐盟使團駐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使館與上海市外辦聯合組織防控新冠肺炎視頻講座,邀請了張文宏教授與在歐中資企業、華人華僑、留學生進行交流,答疑釋惑。張文宏教授說了一段話:要超級重視孩子的飲食結構,絕不要給他吃垃圾食品,一定要吃高營養,高蛋白的東西。現在中國的孩子早上只能吃2樣東西——雞蛋、牛奶,還有高營養的三明治這些都可以吃,不吃不讓上學,早上不許吃粥。
張文宏醫生:這段時間孩子早上不許吃粥,必須吃牛奶和雞蛋
雖然,張教授此話是在一場與海外華人華僑、留學生的交流中說的,但是他面對的終歸還是華人,而國內媒體在轉述時,面對的是國人。而且,這個觀點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是“中國的孩子”,在當前,國內戰“疫”已經處于后期收尾階段,很多省份已經通知了孩子們復學的時間,家長們正處于思考準備如何打好復學防疫戰的警備時期,張教授的這一建議無疑很是扣人心弦的。
張教授還是一貫的幽默,語速也快。在他的知識結構中,他建議讓孩子吃牛奶雞蛋,不許喝粥,一定是認真的。而那些發表文章的大大小小的媒體也一定是認真的,他們認同這個觀點,并很大可能會以此為金標準去執行,這實在是讓人有些擔憂。
在上一篇文章中,筆者已經論述過關于我們是否適合喝牛奶的問題,觀點是顯而易見的——牛奶性寒,不適合長期食用。
更何況,我們面對的還是孩子,在中醫兒科理論中,孩子的脾胃是不足的,表現在容易出現積滯。臨床中,現在很多的孩子容易出現白厚苔,而且這白厚苔還不容易消除,這就說明孩子的脾胃陽氣受到了耗損。還有很多的孩子,從出生起,鼻梁就帶有青筋,這也多是脾胃虛寒的一種表現。如果是有這些表現的孩子,就不適合常喝牛奶,因為他的身體沒有足夠的能量來運化,不能將牛奶中的高蛋白轉化為自己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常喝、多喝,反而會繼續耗損脾胃陽氣,增加寒濕,成為身體的負擔。
從營養學的角度來說,牛奶、雞蛋無疑都是非常好的食物,但好的食物要為人體所吸收,還是取決于人的脾胃。過猶不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都能了解或觀察到,有很多的孩子會對牛奶雞蛋過敏,為什么?因為他們的脾胃運化不動,身體不能吸收,就要排出來。那些能夠外顯出來的,是身體在向你示警,如果不排出來,留在體內,就可能“陰寒凝聚”,形成腫塊了。現在很多的孩子出現的腸系淋巴結腫大,就屬于這個問題。
張教授還說早上不許吃粥,這個觀點也真是為難人了。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的飲食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我們喝的粥通常是用大米或小米熬的,一般粥里可能還會加一些豆類或是葡萄干、蓮子、桂圓、山藥、紅薯等等,懂得養生的人會根據身體需要進行搭配。
在中醫人的眼里,大米小米粥/粥油/米湯,都很是養人的,對孩子更是。
粳米(大米),可補氣健脾,除煩渴;止瀉痢。主治脾胃氣虛;食少納呆;倦怠乏力;心煩口渴;瀉下痢疾。
把大米煮成粥,煮成米油米湯,實在是生津液,止渴的好東西,又因為它可以補氣健脾,脾主運化水液,脾氣足了,可以更好地代謝水液,利小便實大便,是有利于止瀉的。焦米湯是止瀉的一個經驗食療方,相信很多媽媽在孩子拉肚子時都給孩子做過,效果是很不錯的。
近代愛國將領張學良,其母親在逃難中生下了他,沒有奶水。他的母親帶著他,靠著舅媽從外公家偷些大米救濟他們,他是喝著米湯長大的,成年后,他的身體很好,是米湯彌補了他先天的身體缺陷。
清朝名醫王士雄說:“貧人患虛癥,以濃米湯代參湯,每收奇跡。”
小米,和中益腎;除熱;解毒。主治脾胃虛熱;反胃嘔吐;腹滿食少;消渴;瀉痢;燙火傷(轉自《中華本草》)
那些脾胃虛熱的孩子(舌頭顏色偏紅,舌頭形狀偏小,尖尖紅紅的),表現出嘴唇容易干裂起皮,喜歡舔嘴唇,容易便秘拉羊屎蛋,半夜磨牙,有口氣等,就很適合喝雙米粥了(大米+小米)。
中國北方很多地方的女性生完孩子后,都要喝小米粥養身體,小嬰兒輔食也會首選小米湯。還有那些術后特別虛弱的人,都會用小米粥來養脾胃。
粥是中國人日常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也是適合中國人的身體的,也是可以很有營養的。在新冠肺炎時期,好些中醫名家給出的飲食建議恰恰是——喝好(糙)米粥(比如劉力紅老師,在2月份時就寫過這樣一篇飲食建議的文章)。
現代的一些飲食習慣已經造成了一些問題了。我們該好好反思反思,多感受感受身體的示警,多想想為什么,多聽聽中醫的聲音。張教授的話,也莫要全盤接受,兼聽則明吧。中國的孩子家長們,也千萬莫要“拿著雞毛當令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