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禮、仝小林、黃璐琦 | 讓中醫藥走出國門,幫助國際社會抗擊新冠疫情
“中醫治療新冠的經驗,應該是中國方案里的亮點。”中央指導組專家、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3月14日上午在介紹中醫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經驗走出國門,邁向抗擊疫情的國際戰場時如是說到。
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流行,3月14日,武漢防疫一線,張伯禮、仝小林、黃璐琦三位院士介紹,目前正在積極展開國際合作,讓中醫藥走出國門,幫助國際社會抗擊新冠疫情。
「與韓日意大學醫學院合作」
"今天得到最新消息,韓國大田大學、日本神戶東洋醫療學院,以及意大利羅馬一所醫學院,都給我們來信,愿意與我們分享經驗,并希望我們寄中藥幫助他們抗疫。" 張伯禮說。
他介紹,目前韓國、日本、意大利部分科研院校已經來信,一是愿意分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二是讓把中醫藥使用的經驗提供給他們,作為參考。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上述三地醫學院都設有診所,為了更好應對本國疫情,三地醫學院希望中國能將中成藥的使用經驗、觀察報告分享給他們臨床參考,目前,張伯禮團隊已將相關材料翻譯成英文共享給三家醫學院。
為了更好地將 " 中國方案 " 中的中醫藥經驗介紹給世界,天津中醫藥大學也在積極發揮國際留學生、海外校友的作用,將中國抗疫的真實情況,傳遞給這些人員,讓他們了解中醫藥在抗疫中的真實效果。
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介紹,目前主要在跟韓國接觸、探討,對方很希望借鑒中醫藥預防、治療新冠肺炎的經驗。尤其是借鑒參考防治新冠肺炎有效方劑臨床篩選研究的模型、實戰實效性的體現。
韓國方面希望從韓國本土產的藥材里面找到預防、治療新冠肺炎有功效的藥材,組成方子。“更希望把成功的經驗、有效的方子能夠更加直接快速的讓他們使用。”黃璐琦說。
「已將武漢抗疫方提供給海外」
"我們通過世界針灸協會,連線了伊朗和意大利,溝通后,發現兩國感染者癥狀與我們患者癥狀非常相似。"
中央指導組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仝小林介紹,主要跟伊朗當地的衛生官員、意大利的華僑中醫師接觸,了解當地新冠肺炎病人的癥候和我們國家病人有何不同,
從當地病人舌苔呈現的狀態來看,兩邊病人癥狀“非常相似”。發熱、乏力、咳嗽、食欲不振的比例都很相似。
他說,自己在盧森堡、美國、加拿大等地的華僑中醫朋友都來要方子,給所在國居民開預防方。“但是現在藥材緊張,包括飲片、顆粒劑、中成藥。”
仝小林解釋,他給對方開的一些方子,有的方子很多藥都抓不到,有的需要替換其他藥。目前看,預防方基本可以在那邊用,治療方真正介入新冠肺炎治療,還有些距離,需要雙方進一步溝通協作。但,已經將“武漢抗疫方(1號方)”給到對方。
“中醫人特別愿意給對方分享研究的成果、經驗,也是幫助一起抗疫,宣傳中醫藥的文化。”張伯禮認為,這次疫情對中藥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遇”,中藥也確實有效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表示,與他們聯系的韓國機構,亦希望借鑒中國中醫藥抗疫經驗,中方也將在武漢疫情中得到良好實效的中藥、中醫治療經驗,以更加直接快速的方法提供給韓國中醫生使用。
張伯禮認為,“中藥走出去,是他們有需要。我們自己靠的是過硬的工作,靠的是科技、扎實的內功,不愁走不出去。”
注明: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
來源:現代快報、ZAKER南京、澎湃新聞
張伯禮:目前,這種方案的療效,并不亞于特效藥!
3月13日上午,正在武漢抗“疫”一線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院長邱海波一起面見記者,分享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經驗。在兩個多小時的交流中,張伯禮院士著重介紹了由他和劉清泉教授領導的“中醫國家隊”整建制接管的江夏方艙醫院以中醫為主開展救治的實踐體會。
防止輕癥轉重癥起到“阻擊手”作用
張伯禮院士首先談到,目前,全國有4000多名中醫醫務人員在一線抗“疫”,確診病例90%以上都有中醫藥介入。中藥在減輕發熱、咳嗽、乏力等癥狀,改善肺部炎癥的吸收,加快病毒轉陰都有明顯效果,尤其在防止輕癥轉重癥方面起到了“阻擊手”的作用。他說:“我跟劉清泉教授承擔科技部中西醫結合臨床救治項目研究,我們用108個病例回顧性研究對比得出一組數字:CT的影像學改變,中西醫組是93.2%,西醫組是74.3%;臨床治愈率,中西醫組是91.8%,西醫組是71.4%;轉重率,中西醫組是4.1%,西醫組是11.4%。可見,中西醫結合治療比單純的西醫治療效果好。我們同英國利物浦大學臨床評價核心指標研究組討論后形成共識,在輕癥病人中,真正反映療效的,主要指標是‘轉重率’,重癥治療難度大、風險大,輕癥不轉為重癥,這個指標是關鍵,其次才是痊愈的時間。”
張伯禮認為,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重要就在于“結合”,不是“單打獨斗”。比如對重癥患者救治,如果沒有呼吸機,沒有呼吸支持、循環支持等綜合救治,病人可能早就死掉了,中醫的治療也就無從談起,這是常識。
不鼓勵人人都吃藥,但有癥狀一定要吃藥
張伯禮介紹,江夏方艙醫院有564個患者(輕癥71%,普通型29%),五個中醫醫療隊(中醫國家隊)整建制接管。患者吃的主要是中藥,除了吃中藥還要打太極、練八段錦、做按摩、做敷帖,做針灸,中醫療法全套都上。截止到“休艙”,實現了“三個零”:病人零轉重、零復陽;醫護人員零感染。這表明用中藥完全可以達到治療輕型、普通型新冠肺炎的目的,其療效主要體現在縮短痊愈的時間、降低轉成重癥的比例。患者用的藥,主要是宣肺敗毒、淸肺排毒湯,再就是少數配方顆粒(中成藥)。像密切接觸的、發熱的、留觀的、疑似的人,用中成藥,如金花清感顆粒、蓮花清瘟膠囊。針劑則用血必凈。
張伯禮認為,在重癥新冠肺炎治療中,在抑制“炎性因子風暴”中,血必凈注射液使用越早越好,并且用足量,可不拘泥于藥品說明書,要大膽使用,往往可以截斷病勢發展為危重癥。他強調:“我們不鼓勵人人都吃藥,但是對于有癥狀的人,當然還是應該吃藥,來起到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如果說中西醫結合做不到,說明我們努力不夠
張伯禮介紹,對于治愈者康復期的追蹤,他和劉清泉教授從開始建艙時就考慮到了。在設計開展的課題中,就有后期的康復干預,并且比較早地開了兩個康復門診,一個是武漢市中醫院,一個是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同時又在武漢協和醫院搭了一個平臺,把整個湖北省感染的醫務人員都納入這個平臺進行康復期干預管理,現在將要啟動這項工作。3月12日,又派出原來方艙醫療團隊,到“隔離驛站”對治愈隔離者進行康復診治。在江夏中醫院成立一個康復門診,對本區的治愈者建檔,實施康復管理。新冠病毒從感染到最后康復的變化規律是什么樣的?只知重癥者恢復期多臟器功能受損,免疫系統受損比SARS重,多少長時間才能徹底修復?這都需要一個長周期的觀察研究,康復管理獲得的經驗都會是寶貴的臨床資料。
張伯禮說:“我一直在強調中西醫結合好,是真好。在江夏方艙醫院,雖然用的全是中藥,但是也有呼吸支持設備,該吸氧的吸氧,該輸液的輸液,還有CT影像、核酸檢測,這都是西醫的手段。對基礎病,有常用的藥物。正因為有西醫的支持,我們才更有底氣全中藥治療新冠肺炎。中國有中西兩套醫學方法,優勢互補,給患者最好的治療,為什么不用呢!有人說中西醫不能結合,我不同意這個觀點。真正把這兩種醫學吃透了,臨床很多難題都是可以用中西結合辦法解決的。這一點,我們的前人早就驗證過了。如果說做不到做不好,說明我們努力不夠。”
“兩個高”是中西醫聯合抗“疫”的特點
張伯禮介紹,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西醫結合有“兩個高”。一個是高層次的中醫西醫專家聯合開展會診查房,相互研究沒有隔閡,只求措施有效,目的就是為了救人;另外一個就是高層次的研究救治重危癥。重危癥病情兇險、變化多端,多學科聯合救治,降低了死亡率。這“兩個高”,實際推動了重癥醫學的進步。“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疾病都開展這樣的合作研究,如果能夠這樣,那么中國醫學的發展未來可期。”
在談到“特效藥”的問題時,張伯禮介紹,在新冠肺炎救治中,目前確實沒有特效藥。中西醫結合提供的是一個有效的方案,目前看,這種方案的療效并不亞于特效藥。
張伯禮說,“我曾呼吁能研制一二種“廣譜”的抗冠狀病毒的新藥。非典來了,我們啟動項目研發,誰知道它嗄然而止,了無蹤跡;這次新冠,又啟動研發,但它是不是會長期存在?還是又不辭而別?今年冬天還會復發嗎?又變異了怎么辦?所以我主張‘以不變應萬變’,研究一二種‘廣譜’的抗病毒藥。”
張伯禮介紹,這次用的中藥是兩個中成藥,一個金花清感顆粒,是十幾年前禽流感流行的時候,北京市組織全市力量,從一百多個古方里邊挖掘、研制出來的。王辰院士組織開展了一個多中心臨床試驗,與西藥“達菲”對比,療效一點也不差,價格還便宜很多。蓮花清瘟也是在兩張古方基礎上研制的治療流感的中藥,多期臨床試驗評價,治療新冠肺炎療效確切。再比如,“血必凈”是中藥針劑,在治療新冠肺炎時起的是抑制炎癥風暴、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的作用。西醫用激素也是這個目的,而血必凈更安全有效、副作用更小。邱海波教授和他的團隊已經做了很好的研究。
為全球抗疫分享中國經驗
在談到中醫如何為全球抗“疫”有所貢獻時,張伯禮介紹:“最近每天晚上都在與境外同行溝通。我跟意大利中醫協會會長何嘉瑯先生連線,他積極利用我們提供的我國防控措施和臨床經驗,向意大利衛生部,國立衛生研究院介紹。他們特別對血漿的置換療法及抑制炎癥因子風暴感興趣,對中藥防治新冠肺炎很有興趣。瑞士的中醫師協會的會長李一鳴先生提議,能不能通過瑞士把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等國家用一個項目的方式圈起來,請中國介入。他們對中醫藥非常的關注,認為中國經驗很值得借鑒。中國援外醫療隊已經帶著金花清感赴伊拉克、蓮花清瘟赴意大利。美國、日本、韓國一些醫院診所已經詢問捐助中成藥的意向。我們愿意與世界分享經驗,但是他們政府接受中藥恐怕還是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學校(天津中醫藥大學)也通過在海外的‘中醫孔子學院’,介紹中醫抗疫成績,擴大影響。”
張伯禮說,中醫走向國際,一看需求,二靠標準,一定是標準先行,而科技是基礎,要練好內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這樣走出去,中醫就會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方艙醫院實現了“三個轉變”
張伯禮介紹:方艙醫院是王辰院士的建議,中央指導組決策,武漢市各級政府支持,全國醫護人員馳援的產物。是這次抗疫戰中的一個創舉,發揮了重要作用。希望進一步總結經驗,規范它的建設標準、設施配置、運行模式,納入國家應急救治防控體系。中醫承包江夏方艙醫院也總結了很好的經驗。感受最深的是實現了“三個轉變”。
第一,是醫護人員的角色轉變。以前在醫院里主要是看病,到了方艙醫院,主要是服務。因為病人來了以后普遍存在著恐懼焦慮無助感。讓病人先安下心來,感到醫院的溫暖成了要務,所以方艙醫院醫護人員把服務擺在第一位,關心、撫慰病人,給他們家的溫暖。江夏方艙用布簾子給患者隔出一個私人空間,保護隱私;患者過生日,給他開個生日party;病區里設有勵志的格言墻:組織練習太極操、八段錦,選舉“三好”艙友等等。總之,方艙像個大家庭,讓患者感到貼心暖心,積極配合治療。到后來,甚至有的患者不愿意出艙,說“我就在這里住著隔離吧,這里太好了”。
第二,是患者的角色轉變。他們不再是單純被動治療,而是主動參與方艙的治療、管理。比如患者吃的藥,原來都是護士給發,后來有的患者主動輪值領藥發給大家。他們還幫助打掃病區的衛生、清理垃圾,主動組織活動,醫患關系非常融洽。
第三,是管理方式轉變。我們在患者中建立黨小組,把黨員都發動起來了。中國革命成功之處是支部建在連上,我們把黨組織建在方艙里,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管理創新。
張伯禮說,任何時候黨都是核心,黨員都起模范帶頭作用。這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給中醫一塊陣地,我就給你演出一臺好戲!
談到目前的疫情走勢,記者們都稱贊張伯禮院士預測最準。張伯禮笑道:“原來我說3月中旬,湖北省除了武漢以外會清零,結果3月6號就清零了。原來預測武漢到3月底能夠清零,從現在看已經是個位數了,清零應該很快了。如此看來我還是有點保守了。總之,形勢還是挺樂觀的。但我還是要強調,武漢到了最后關頭,一定要再咬牙堅持一下,按總書記說的‘慎終如始’。我相信,抗‘疫’戰最后勝利的時刻為期不遠了。”
張伯禮介紹,現在中醫團隊有一部分在驛站隔離點門診,其他都在休整。我們一切行動聽指揮,隨時準備再上新戰場。記者見面會最后,張伯禮院士意味深長地說:“我已古稀之年,可能趕不上下次大疫了——當然最好不要再有疫情。希望以后再有疫情的時候,能讓中醫整建制去承包定點醫院,按照中醫為主的中西醫結合療法,可能很快會總結出經驗,效果會更好。給中醫一塊陣地,我就給你演出一臺好戲!”(:海河傳媒)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中西醫結合已成為這次疫情防控救治的亮點
在3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此次中醫藥參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有關情況。點擊視頻看看。
以下是文字實錄
中國中醫藥報記者黃蓓:在這次疫情抗擊中中醫藥發揮的作用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能否介紹一下中醫藥在這次疫情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起到了什么樣的效果?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在這次疫情抗擊中,中醫藥發揮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中醫藥參與的面之廣、力度之深、受關注的程度之高,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先后派出五批近800人的專業隊伍馳援武漢,全國支援武漢的醫療隊里有近5000人來自于中醫藥系統,全國有97個中醫醫療機構作為定點醫院參與了救治工作。全國除湖北以外的地區,中醫藥參與救治的病例占累計確診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區,中醫藥的參與率也達到了91.05%。中醫藥作用的發揮還體現在疫情的整個過程中,包括預防、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
我這里想給大家提供一組數據,這是《光明日報》3月13日刊登的一組數據。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武昌地區,1月28號疑似病例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比例高達90%以上,2月2號實行了隔離點的中醫藥干預,到2月6日這個確診率下降為30%多,到3月5號只有3%了。從這樣的數據大家可以看出中醫藥早期干預的效果。中醫藥在阻止輕型、普通型患者向重型、危重型轉化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我也想舉兩組數字。一是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設立的應急專項對10個省市1261名服用“清肺排毒湯”的患者的臨床觀察顯示,沒有一例輕型患者轉為重癥 ,沒有一例普通型患者轉為危重型。
同時,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共收治了576名患者,這些患者都是輕型和普通型,也同樣沒有一例轉為重型和危重型,在重型和危重型的治療中,中醫藥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特別是在退高熱、促進滲出吸收、提高氧合水平,降低肺纖維化方面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應該說中西醫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有效地降低了病亡率。
我想強調的,在我們國家發布的診療方案中,所有的中藥方劑都顯示出了很好的臨床療效。這些方劑都是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設立的相關的應急專項,和我們局設立的科研攻關專項的臨床科研成果,這也顯示了科技對臨床救治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香港記者:據報道,中國專家團隊在援助的時候攜帶了連花清瘟等中成藥,請問中醫藥在國外對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情況是怎么樣的?
李昱:在這次中國的疫情防控中,中醫藥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有很多中成藥已經納入到國家的第六版、第七版診療方案中,這些中成藥也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也很高興、很愿意把中國的經驗與國際分享,也愿意中醫藥為國際社會、為其他國家的人民在抗疫中貢獻更多力量。
健康時報記者:在臨床中,中西醫結合具體是怎么做的呢?
李昱:疫情發生以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堅持中西醫結合、堅持中西藥并用。中西醫結合已經成為這一次疫情防控救治的亮點,也是目前疫情防控救治取得階段性成果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是我們國家向國際社會提供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堅持中西醫并重、促進中西醫結合是我們國家新時期衛生健康方針,也是我們國家具有中國特色的醫藥衛生制度的一個亮點。我們這次的中西醫結合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在政策機制方面,疫情發生以后,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就及時向全國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西醫結合救治工作的通知》,國務院應對新冠肺炎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也向全國印發了《關于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等傳染病防治工作中建立健全中西醫協作機制的通知》,進一步強化了中西醫結合的會診制度,促進了中西醫結合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的深度參與。
二、在方案制定方面,在國家衛健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制定的救治方案里,很好地整合了中西醫兩種方案,隨著救治工作不斷深入,中醫藥內容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
三、在救治隊伍方面,疫情發生以后,國家迅速組織了由中西醫兩支專家隊伍組成的國家醫療救治專家組,無論是國家醫療隊還是地方層面的專家組、醫療隊都是由中西醫兩部分人員組成。
四、在救治方法和手段上,中西醫各具優勢、各具特色,而且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共同維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身體健康 。同時也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的傳染病防治體系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中國中醫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