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健康委發文:鼓勵在基層疫情防控中推廣行之有效的中醫藥防治方案
內容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
國衛辦基層函﹝2020﹞17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健康委: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關于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發展的趨勢變化,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施策,在基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差異化、精準化推進工作,有效落實落細相關工作措施,進一步把基層衛生健康服務的“網底”兜實、兜牢,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增強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的責任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地方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工作要求,履職盡責,全力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為有效遏制疫情在城鄉社區的擴散和蔓延,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目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各地按照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部署,正在分區分類、逐步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各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結合區域疫情防控態勢,進一步強化工作責任,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日常診療、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導等工作,確保城鄉居民及時、就近獲得基本衛生健康服務。
二、分區分類科學精準開展工作
各地要落實以縣域為單位實施差異化防控的總體要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在地方黨委政府和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的統一領導下,根據區域風險級別,配合城鄉社區組織在基層落實針對性疫情防控措施和做好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工作。
(一)疫情防控低風險縣(市、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方面要貫徹落實區域“外防輸入”策略,加強門診預檢分診篩查,做好對發熱患者的監測、發現、報告和轉診。協助落實對重點地區和高風險地區返回人員管理措施。加強公眾健康宣教,引導做好個人防護。另一方面要全面恢復正常醫療衛生服務秩序,為居民提供基本診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管理等服務。要合理安排門診時間,積極推行預約服務,減少就診居民排隊聚集。要注意加強內部消毒、環境衛生工作,嚴防機構內感染事件發生。
(二)疫情防控中風險縣(市、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貫徹落實區域“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策略,在采取低風險地區各項防控措施基礎上,做好人力、物資、隔離觀察場所等方面的準備。會同城鄉社區組織落實“四早”措施,實施網格化、地毯式管理,協助落實對轄區病例密切接觸者的追蹤排查和隔離醫學觀察措施,配合疾控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出院患者跟蹤隨訪工作的通知》(國衛辦醫函〔2020〕142號)要求,協助落實對出院患者的隨訪管理。加強疫情防控宣傳教育,強化家庭防護措施,防范家庭聚集病例。協助做好病例家庭、樓棟單元等疫點的消毒。結合區域疫情防控趨勢逐步有序恢復醫療衛生服務秩序,保證基本衛生健康服務提供。
(三)疫情防控高風險縣(市、區)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協助落實好轄區“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嚴格管控”策略,在采取中風險地區各項防控措施基礎上,全力參與做好城鄉社區綜合防控工作,及時協助落實社區管控和限制人員聚集等措施。要合理調配人力,重點關注轄區老年人、孕產婦、慢性病患者等人群基本衛生健康和用藥需求。
三、有序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
疫情防控期間,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創新服務模式,優化服務流程,積極利用互聯網手段,提高服務效率。
根據區域疫情防控分級情況,低風險縣(市、區)持續開展家庭醫生簽約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高風險縣(市、區)要加強分層分類管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暫緩安排老年人健康體檢等服務,合理調整兒童保健門診和預防接種門診,暫緩面對面新生兒訪視與兒童健康體檢,針對孕產婦、兒童、老年人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可通過電話、微信、短信、視頻、智能語音、區域健康云APP等多種途徑開展隨訪服務,相關隨訪記錄應及時錄入居民健康檔案。鼓勵依托區域衛生健康云平臺實現隨訪數據的聯通與共享。家庭醫生服務團隊要主動關心簽約居民,推送針對性、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和疫情防控信息,提供健康宣教服務,指導簽約居民開展自我健康管理與個人防護,進一步提升簽約居民對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滿意度與獲得感。對于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規定落實慢性病患者長期處方、延伸處方等政策,減少患者不必要的就診頻次。
各地要確保2020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及時足額到位,人均經費補助標準中新增部分全部落實到鄉村和城市社區,統籌用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疫情防控的人員經費、公用經費等支出,創新方式完善項目實施情況績效評價。
四、充分發揮縣域醫共體支持作用
各地要充分發揮縣域醫共體推進資源下沉的協同作用。疫情防控低風險縣(市、區)要抓緊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進一步增強疫情防控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疫情防控中、高風險縣(市、區)要強化牽頭醫院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培訓和指導工作,對防控力量薄弱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及時安排支持、支援人員,充實基層防控力量,切實提高區域綜合疫情防控能力。依托區域遠程醫療促進優質資源向基層輻射下沉。可通過縣域醫共體加強對基層機構慢性病、特殊疾病用藥的配備,滿足居民就近用藥需求。鼓勵在基層疫情防控中推廣行之有效的中醫藥防治方案,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五、進一步關心愛護基層醫務人員
各地要繼續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消毒、防護物資調配力度,保障參與疫情防控基層醫務人員防護用品。加強對基層醫務人員的關心支持,保證合理作息時間,主動了解并協調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加大對在疫情防控工作中表現突出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基層醫務人員的表揚力度。大力宣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基層醫務人員先進事跡,積極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推動各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切實增強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在城鄉社區防控工作中有效發揮專業支撐作用,并結合區域風險等級動態調整逐步推動由全面防控向精準防控、重點防控轉變,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日常醫療衛生服務兩項工作,關注重點人群、重點環節,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打下堅實工作基礎。
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
2020年3月1日
中央指導組:研究建立中醫藥救治“全覆蓋”和“全過程”的臨床用藥體系
王馨 湖北日報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實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部署,3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組織中央指導組召開會議,專題研究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
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中央指導組高度重視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自1月27日抵達湖北武漢以來,已3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有關工作,數次與專家學者、一線科研和疾控人員座談,并前往軍事醫學前方專家組駐地和華中科技大學,實地考察科研攻關工作情況。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統一部署,國家有關部委成立科研攻關組,廣大科研人員爭分奪秒組織開展病毒溯源、傳播機理、檢測技術、患者救治、疫苗研發等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科研攻關工作進行到現階段,也到了最吃勁的時候,要再加一把勁兒。”孫春蘭希望,廣大科研人員堅定必勝信心,堅持把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突出防控和救治導向,將科研攻關與臨床、防控實踐緊密結合,加強組織保障和督促指導,用科學武器戰勝疫情。
當前救治工作中,中醫藥深度介入,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孫春蘭說,要堅持中西醫結合,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團隊精神。中醫藥要學習借鑒西醫藥循證、藥理分析等方式,通過數據的科學分析,加快篩選出有效治療方法和藥物,集中推出一批臨床效果好的中成藥,研究建立中醫藥救治“全覆蓋”和“全過程”的臨床用藥與質量保障體系。
疫苗研發對疫情防控至關重要。孫春蘭強調,要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最大限度縮短臨床研究和試驗時間,加快推進疫苗有效性、安全性驗證及生產,力爭盡早投入使用。要加強統籌指導,選取若干優勢單位開展協同攻關,在一些核心技術和共性問題上早日取得關鍵性突破。要加快開發靈敏度更高、可信度更強、操作更便捷的檢測產品,擴大動物搜尋查證范圍,深化對病毒傳播媒介和方式的研究,滿足疫情防控的需要。
公共衛生安全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各國攜手應對。目前,美國、澳大利亞、英國等12個國家的27個團隊也在開展新冠病毒疫苗研發等工作,各國科學界均希望與中國加強溝通與合作。孫春蘭說,要依托世衛組織框架下我方參與的合作機制和有關政府間國際合作組織開展工作。將新冠肺炎病毒研究納入傳染病方面的科研重大專項和重大項目,進一步發揮我們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優勢。
山東治愈出院417人 中醫藥參與新冠肺炎治療率超98%
趙曉,中國新聞網
抗擊新冠肺炎:山東治愈出院417人,中醫藥參與新冠肺炎治療率超98%
截至2月29日12時,山東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756例,治愈出院417例,治愈率達55.16%,中醫藥參與治療率超98%。目前,山東構建起中西醫結合會診機制,堅持中醫藥及早參與、全程參與新冠肺炎治療。
山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馬立新29日在山東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山東堅持中西醫并重,完善中西醫結合會診機制,推動中醫藥及早、全程、全面介入新冠肺炎治療。中醫藥參與治療率已達98%以上,其中1例孕婦經純中藥治療康復出院。
“山東絕大部分重型、危重型病例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肺病科主任張偉介紹說,結合本省病例特點,山東制定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隨著對新冠肺炎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轉歸認識的加深,專家們適時對第一版診療方案進行修訂,在第二版中醫診療方案中增加了調養期、中醫外治法和中醫情志干預等內容。
張偉稱,山東省級中醫藥專家組定期對確診病例進行遠程會診,普通和輕型患者每2日會診一次,危重患者每日進行會診隨訪,根據病情調整中藥處方。截至目前,專家組參與會診患者835人次(含兒科患者52人次)。
“我們發現,中醫藥參與治療促進了患者肺部影像學改善,有利于老年人,特別是合并眾多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改善整體狀況,最大限度減少危重癥發生,降低死亡率。”
據馬立新介紹,山東還嚴格落實“一人一案”救治要求,強化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加強治療和護理的精細化管理,根據病情變化適時應用相應治療手段,提高救治的整體性、綜合性、針對性和創造性。
截至2月29日12時,山東追蹤到密切接觸者16851人,已解除醫學觀察15755人,診斷為疑似或確診病例291例,尚有805人正在接受醫學觀察。
新冠肺炎診療“上海方案”公布: 中西醫結合提高協同療效,重型患者給予中藥可截斷病情
陳靜 中國新聞網
上海市新型冠狀病毒病臨床救治專家組3月2日公布了《上海市2019冠狀病毒病綜合救治專家共識》(簡稱《專家共識》)。這份“上海方案”備受關注。
該《專家共識》將新冠肺炎患者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類,并特別講述了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案,指出,中西醫結合救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能提高協同療效。
上海市新冠病毒病臨床救治專家組遵循國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在充分吸取國內外同行救治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優化和細化救治方案,從病原學及流行病學特征、臨床特征與診斷、救治方案3個方面形成了專家共識意見。
由18位專家共同執筆的《專家共識》指出,上海專家組以提高臨床救治成功率和降低患者病死率為目標,阻止病情進展,逐步降低了病重患者的比例。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患者及無癥狀感染者,均可傳播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經呼吸道飛沫傳播是主要傳播途徑,亦可通過接觸傳播。在局限的封閉空間內,還有氣溶膠傳播的風險。
《專家共識》明確,COVID-19患者的糞便、尿液和血液中可檢測到2019-nCoV;部分患者在呼吸道標本病原核酸檢測陰性后,其糞便病原核酸檢測仍可陽性。人群普遍易感。兒童及嬰幼兒也有發病,但病情較輕。
《專家共識》將新冠肺炎患者分為輕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類。新冠肺炎患者的潛伏期為1到14天不等,多為3到7天,平均為6.4天。
根據《專家共識》,老年人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極度肥胖等基礎疾病者感染后易發展為重癥。嚴重者可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及多器官功能損傷。進展至重癥的時間約為8.5天。《專家共識》指出,多數患者預后良好,死亡病例多見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礎疾病者。
在救治方案上,《專家共識》可試用硫酸羥氯喹或磷酸氯喹、阿比多爾口服,干擾素霧化吸入,首選干擾素κ,不建議同時使用3種或以上抗病毒藥物。所有抗病毒治療藥物的療效還有待于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來評估。
《專家共識》指出,對于重型和危重型病毒核酸陽性患者,可試用康復者恢復期血漿。起病14天內予以輸注可能療效更好;在病程后期如持續檢出病毒核酸,也可試用康復者恢復期血漿治療。
《專家共識》還提出了重癥與危重癥患者的臟器功能支持治療,包括,循環功能的保護與維持、腎臟功能的保護、腸道功能的保護、氧療和呼吸支持、ECMO實施等。
在“細胞因子風暴”的防治方面,《專家共識》推薦使用大劑量維生素C和普通肝素抗凝。
在救治中的特殊問題及處理方面,《專家共識》提出合并細菌、真菌感染的精準診治:對所有重癥和危重癥患者進行臨床微生物監測。根據《專家共識》隨著重癥患者住院時間延長,耐藥感染也逐漸增加,此時須根據藥物敏感試驗調整抗菌藥物的使用。
《專家共識》中特別講述了中西醫結合救治方案。對于成人患者,通過中醫藥辨證施治可改善病情。對于普通型患者,給予中藥達原飲、甘露消毒丹等加減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普通型轉重型的發生;對于納差、嘔惡、腹脹、乏力、焦慮失眠等,給予中藥治療,可明顯改善癥狀。
對于重型患者,如果發熱不退,甚至高熱、腹脹、糞便干燥閉結,給予中藥,可使發熱減輕或熱退,截斷病情,減少重型轉為危重型的發生。
出院患者應該符合哪些標準?《專家共識》提出了6條標準,必須同時符合才可出院:
體溫恢復正常3天以上;
呼吸道癥狀明顯好轉;
肺部影像學檢查顯示急性滲出性病變明顯改善;
連續兩次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
呼吸道標本核酸檢測陰性后,糞便病原核酸檢測也陰性;
總病程超過2周。
對于出院患者,《專家共識》指出,仍應密切隨訪,還建議2周內由專業人員上門測量體溫,詢問健康狀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