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一開始就提出,中醫采取單獨承包病區的方式救治武漢患者。這一看似十分普通平常的主張,實則是大智大慧之舉,是最現實、最長遠的考量。我明白這一點,是最近幾天的事,分享給關心中醫藥的你。
你真以為中醫藥已全面深度介入湖北的治療了嗎?
真的未必!
你們看到的,無非是幾篇報道罷了,事實不見得如此。國內最具影響力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也包括湖北本地的《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近期的確做了大量報道。
但仔細看報道會發現,無非是說某支中醫醫療隊、某個中醫醫院罷了,未見湖北總體數字。
16家方艙醫院,只有4家用了中藥。協和、同濟、省人民醫院、中南醫院等武漢最大的醫院用中西醫結合了嗎?從未見報道。
胳膊動了,大腿不動,有什么用?
外省介入率87%,那都是有具體人數的。
2月11日,湖北承認介入率只有30%,這倒是實情;2月14日,新任武漢衛健委主任發布會上表示,介入率50%,也可能是實情。半月以來,再也未見提高介入率的具體措施。媒體說湖北介入率已80%以上,拿出具體數據來!若把用過幾片中成藥的都算進去,有何意義?“雙黃連”可不是中醫的主張。
你知道支援湖北的醫療隊,中醫只占12%嗎?
援湖北的中醫醫護人員總數4900余人,只占全部援鄂醫療隊4萬人的12%。全國執業醫師360萬人,中醫執業醫師50萬左右,只占14%。派到湖北的中醫師比例,與全國中醫師比例接近。
某些中醫愛好者恨不能讓中醫來醫治全部患者,那是一廂情愿、不切實際的。
江夏方艙醫院是武漢唯一一個中醫全面接管的方艙醫院,張伯禮院士領銜。醫院病床400張,安排的醫護人員就得200來人。也就是說,差不多一張病床需要2名醫護人員。盡管不需要依賴高科技設備、望聞問切就能開藥,要讓病人得到精心護理,這個配比是必須的。
截止2月22日,武漢方艙醫院收治病人10610人,中醫方艙醫院收治的是400人,占比3.7%,這就是現實。不到15%的中醫醫護人員,如何承擔的了6.6萬湖北患者的救治?
張伯禮院士的建議,為啥是深謀遠慮的?
中醫藥在防止輕癥轉化重癥、輕癥重癥救治(乃至危重癥救治)等方面的顯著效力,自始至終都不被某些人承認,中醫藥依舊靠邊站;經過新近幾十年的打壓,中醫已被完全邊緣化,中醫醫院、醫護人員比例極低。
兩個現實面前,張院士一開始就提出的中醫采取單獨承包病區的方式救治武漢患者,現在已看出它的獨特意義。
1、方便現在對比
同樣是重癥危重癥患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廣東中醫隊的治愈率,是同濟、協和的3倍以上;江夏方艙醫院400名輕癥患者,無一人轉化為重癥,而其他方艙轉化率是7%。分開治,效果誰好誰壞一目了然,不會搶功勞、不會扯皮算不清。摻和在人家里頭,出問題算你的,有功勞算人家的,說你還不許還嘴。
2、方便以后對比
非典的賬是算清楚了的,新冠肺炎的也早晚得算清楚。某團隊發明的激素療法,38人死了8個,還有一堆后遺癥;鄧鐵濤團隊中醫治療,70個人一個沒死,0后遺癥。大陸用中醫,非典死亡率6%,中國臺灣、香港不用中醫,死亡率分別是27%、17%……
別看風頭出盡、死不認賬,自媒體不是啞巴,老百姓不是瞎子,一切都逃不出人民的法眼。
分開治,死亡率、輕癥轉化率、后遺癥、住院時間、費用多少,清清楚楚,1萬年也不會變,神仙也改動不了,最有說服力。現在和人家扯,扯得過嗎?
3、小石頭打爛大水缸
人家兵強馬壯,你隊伍弱小,硬碰就是雞蛋碰石頭,就是李德和蔣介石打陣地戰——死路一條。開辟個小根據地,做出成績,用事實說話,比自己扯著脖子去爭論有用得多。
中醫方艙醫院、中醫隊接管的病區就是小石頭,那些論文和設備是大水缸。歷史必將證明,小石頭可以打爛大水缸,這是弱者制勝的法寶。
4、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人家都注冊了139個研究項目,還沒開展研究呢,病人都快出院了;神藥、特效藥還在測試呢,病人都快出院了;媒體疫苗、新藥報道了不少,結果一個成品都沒出來。這些都是媒體記錄在案的,一個也賴不掉。
一個民間中醫李躍華、張勝兵,就能把某人緊張得夠嗆,必封殺之而后快。
另一番景象是什么?中醫忙著救人,哪有你那閑工夫搞研究?老百姓這次都看懂了,等你特效藥出來了,人都沒有了。大路朝天,各走一邊,誰優誰劣,明明白白。
……
中醫采取單獨承包病區的方式救治武漢患者,既是張院士的主張,也恐怕得到了多數一線中醫專家、醫護人員的贊同。張院士為代表的中醫人,都是有博大胸懷的,一直誠心誠意促進中西醫的結合。
事實上,中西醫若能真正聯合起來,治療效果1+1大于2,是武漢之幸。只是,你去跟人家結合,人家未必看得上你。姑娘嫁女婿,不得是你情我愿才行么?
不能兼濟天下,那就獨善其身,這是大智大慧。
不以雞蛋碰石頭,而是巧妙應對,這是最現實的選擇;
有口難辯,留給歷史和人民去評析,這做的是長遠打算。
這就是我讀懂的意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