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央視一套播出了很多朋友期待的電視連續劇《老中醫》,該劇由實力派演員陳寶國、馮遠征、曹可凡、許晴等等主演。其實,自從我記事兒起,我們中國每隔十幾年便有一部影響較大的、關于中醫藥的影視劇作問世,比如在上世紀80年代有部電影叫做《亂世郎中》,說的是主人公在軍閥混戰的亂世當中,創立外傷用藥“白藥”的故事。
而在本世紀初,由李保田、沈傲君等主演的《神醫喜來樂》更是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也是在那個時期,網絡開始日益普及,人們可以在網上看到關于中醫的爭論,很多人也參與了其中。該劇中體現了很多偏方,比如用咬花椒的方式治牙疼,這其中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花椒本來就是麻的,可以起到麻痹神經從而鎮痛的作用。
由于該片反響較好,后來又拍攝了續集,但個人認為續集不如第一部好,因為有明顯的中醫方面的錯誤。比如:八國聯軍進北京后,慈禧逃到了西安,心浮氣躁,于是喜來樂給開了六味地黃丸,于是一向看他不順眼的御醫就算是抓到了他的把柄了,向慈禧彈劾他說:太后乃是女子,為什么要給太后開男人的藥!多虧了喜來樂比較機智,回應說:太后雖是女兒身,但她做的卻是男人的事兒,大清的社稷全憑這一點兒得以維持……慈禧聽后大悅。喜來樂又躲過一劫。
這其實便是一個錯誤!中藥里從來就沒有哪種藥材或者成藥只能是男人吃,或者是只能是女人吃的!只能說某種藥材常用于女科或者是常用于男科而已。可見《神醫喜來樂》續集的編劇功課遠遠沒有做好。六味地黃丸是治療腎陰虛的,男人有腎陰虛,女人就沒有腎陰虛?這個問題,御醫難道不懂?其實啊,御醫的水平都是相當高的,盡管很多影視劇為了凸顯民間中醫的水平,往往把御醫塑造出墨守成規、頑固不化甚至嫉賢妒能的形象。其實,作為中醫如果經常伺候皇親國戚,擱誰也不敢用奇招,出了問題擔待不起啊!
而今天我們要討論的《老中醫》,我們看資料說編劇做了大量的功課,而且去劇中人物的故地采風,應當不會出現前面所說的、低級的中醫錯誤了!不過,該劇一開篇主人公翁泉海(陳寶國飾演)就攤上了一起人命官司,用現在的話說是一起“醫療事故”:患者喝了他的藥一命嗚呼了。
其實通過劇情我們得知,這不是翁泉海的水平不行,而是患者家屬沒有遵照他的醫囑,在服用他的方子的同時,還服用了其他中醫之前開的剩下的藥,結果兩副藥沖突了,導致了患者的死亡。
而該劇通過馮遠征飾演的另外一位中醫的話多次強調:中藥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說,意思是有的中藥材不能一起用,因為在一起的用話要么有毒,要么失效。當然了,這個問題即便在中醫學界內部也是有爭論的,有的人認為沒有那么嚴重,這里面說的藥有的也是可以一起用的。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普通人最好明白:中藥服用不當對身體也不好。而作為從業者,最好也不要犯這個忌諱,否則出了問題法律層面根本不支持你!
說到這個問題,我們認為《老中醫》第一集其實就暴露了中醫的一個缺陷,法律層面無法認定的一個缺陷。那就是:中醫的診斷方法往往無法進行客觀界定,比如號脈。其實號脈這個東西,是非常主觀的東西,比如一位老中醫是博士導師,他帶五六個學生,先后給一位患者號脈,那號出的結果很有可能誰和誰也不一樣。
所以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這樣準確率才高。很多人迷信中醫的號脈,很多中醫也聲稱患者來了啥也不用說,伸胳膊就行了,他單憑號脈就能知道患者哪里不舒服(其實望診也許對他來說也是不可缺少的)。
這事兒怎么說呢?我們認為作為患者應該明白:我們不否認中醫界有那種高手高手高高手,但是為了自身的安全,最好請大夫四診合參,能夠做到這樣診斷然后開方治病,把患者的病痛解除,已經是很不錯的中醫了。
假如您愿意再聽我們多說幾句話的話,那就是:“望聞問切”,切脈放在最后,意思是說假如前幾種方法可以確診,就不一定非要切脈。換句話說,切脈遠遠不如前幾種方法靠譜!
而這個問題西醫就不大容易出現,西醫診斷經??酷t療檢測設備:血常規單子打出來,各種細胞數量是多少就是多少,不會存在不同的大夫有不同的結論的現象。如果血常規不準,那也是機子的事兒,和大夫沒有關系。所以出了問題,西醫很容易擺脫責任。
而中醫則不然,劇中翁泉海被捕后只是說自己:診斷無誤,用藥準確??赡阍\斷到底有沒有錯誤,是無從查證的。好在在劇中有其他中醫的幫助,翁泉海總算有驚無險地出獄了,可他的名聲受損了,患者不敢找他來看病了。他將如何應對,這是我們對以后劇集的期待。
說到這里您也許感到奇怪,本文作者到底做啥的?愛寫諜戰劇的評論,說起中醫來還頭頭是道?其實,有時候看病和諜戰劇挖臥底的意思差不多:諜戰劇中看上去非常壞的一個人,也許是好人。一個非常好的人,也許是潛伏于我方的特務!而一個人經常上火,吃點兒敗火藥就下去了,過段時間就又上火,那他到底是熱性體質?還是寒性體質?患者的病態哪個是本質?哪個是假象?這就需要層層剝繭,找出真兇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