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療效就是硬道理”,這是研究中醫藥發展問題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中醫藥治病沒有療效,或即使有一定的療效但已不具備任何臨床優勢,則必然會自然消亡,只能作為一種文化歷史而存在,那樣也就沒有今天反中醫人士鬧騰的機會了。事實上,中醫藥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至今仍然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很多常見病、多發病、急性病、慢性疑難病都有明顯和確切的療效,而且還能治療一些西醫難治或不治的疾病。即使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中醫藥仍然具有巨大的存在價值和現實意義。
然而,百年來中醫藥卻屢受指責和攻擊。從清末文人俞樾最早提出廢除中醫以來,緊接著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化名人紛紛倡導廢除中醫藥。1929年余云岫提出建議要求全面廢止中醫藥,1933年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主張一律不許中醫開業,1950年余云岫再度提出廢止中醫藥方案,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原衛生部副部長賀誠、王斌相繼提出否定和取消中醫的觀點。直到21世紀初,仍有人發起所謂的網上萬人簽名取消中醫藥事件,隨后有個別反中醫的院士、海歸等附和,并同演了一出網絡鬧劇。
為什么百年來反中醫思潮和事件不斷在上演?反中醫言行對社會、人類健康、文化傳承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弊?“反中醫”的深層原因是什么?中醫人面對反中醫事件該持怎樣的態度?下面我們就來做一個簡略分析。
“反中醫”的歷史文化緣由
文化傳統的淪陷
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科學文化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深刻的影響,中國傳統科學文化遭受慘重打擊。中醫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知識體系,在百年前西方文明的強烈沖擊下,同樣難逃被打擊的命運——在被貶為“封建舊醫”、“封建糟粕”的同時,中醫藥在這塊孕育了她的土地上,逐漸失去了主流醫學的地位。
文化是先導,文化決定了社會觀念和行為方式。以上演變過程的實質就是中醫藥賴以生存的中國傳統文化土壤的喪失。當社會的思想價值觀念已經轉變,中醫藥受到西化的現代中國人不理解、異議和被要求取消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科學評價的偏執
深究反中醫思潮最主要的訴求,就是質疑和否定中醫藥的科學性,認為中醫藥是不科學的,甚至還認為是偽科學和反科學。反中醫人士所依據的主要是20世紀初中期西方哲學家孔德的邏輯實證主義和波普爾可證偽性的觀點,而這些觀點早已被以庫恩、拉卡托斯、費耶阿本德、勞丹為代表的新的科學哲學思潮所顛覆,這是很多人尚不了解卻被反中醫人士鉆了空子的學術問題。
反中醫人士所依據的以物質為中心的認知方式和科學評價標準,很顯然難以理解以“天人合一”、“象信息”為中心、整體地認知人體健康與疾病的象思維模式的醫療實踐活動,從而也容易得出中醫是“唯心的”、“玄的”、“不科學”的結論。可以這樣說,中醫藥不是靠是否能夠用西式現代科學知識講得清楚的所謂道理而存在,它靠的是中國科學文化背景下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原創的認知思維方式,更靠的是由此所取得的確切的甚至是神奇的療效。如果回到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知識體系中來解讀中醫藥,那也是完全能夠“講得清楚道理的”。中醫藥的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寒熱虛實、臟腑、經絡等理論,以及強調人與自然的整體和諧關系等健康理念,符合當今世界新的綠色健康價值觀。中醫藥學不僅能夠解讀全世界所有患者的健康和疾病,而且也能夠被各國人民所學習和運用,所以說中醫藥學是具有普世價值的。
科學多元化的否認
文化的多元化已經被普遍認同,但科學是否也存在多元化呢?很多人還持以否定的態度。其實,科學并非只有一種形態和評價標準。不同地域、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習俗,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認知思維和行為方式,由此獲得的知識和知識體系在形式、表達和認識深度等方面也不可能一樣,這就必然導致科學的多元化。
反中醫人士固執地堅持科學一元化,對科學多元化早已存在的現實視而不見,認為只有西方科學形態、表達方式和理論體系才是惟一科學的、惟一正確的。在此思想影響下,醫學領域有一部分人必然會以西醫作為惟一標準來評判中醫等一切醫療活動,凡是與西醫的認知不相符的就予以否認和抨擊。如此一來,就會輕易得出中醫不科學的“科學結論”。
“反中醫”是一種危害社會的行為
反中醫的言行打著張揚科學精神和維護民眾健康利益的所謂正義的旗幟,似乎只是一種正常的學術論戰,但只要我們稍微深入分析,就不難發現這些言行已不是一個簡單的學術正義和學術爭鳴問題。其言行不僅未能達到所謂的正義目的,反而成為了一種損人利己或損人不利已的行為,甚至成為一種值得社會高度重視的不正當事件。因此,我們必須更加嚴肅地對待。
“反中醫”是一種反文化的行為
中醫藥不僅是一種能夠解決人類健康和疾病問題的醫藥知識體系,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類寶貴的醫藥文化財富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個別反中醫人士的言行,不只是對中醫藥文化的傷害,也是對自己母體文化傳統的一種叛逆,嚴重干擾和破壞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反中醫”是一種剝奪生命健康權的行為
生命是不可替代和不可逆轉的,保障生命不受非法剝奪,保障生命在受到各種威脅時能夠得到積極的維護,這是自然人的最高人格利益,也是公民享有其他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前提和基礎。生命權是以自然人的性命維持和安全利益為內容的人格權,我國《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生命健康權包括了基本的醫療權和就醫選擇權。
在當今高科技時代,西醫雖然已十分發達,但仍然不能解決人類所有的健康問題。至少在目前,還沒有一種醫療方式能包治百病。多一種醫療方式,就是給患者多提供一種就醫選擇的機會,也是給患者多帶來一些生命的希望。我國醫療衛生體系正是因為有了中醫,就能夠提供比其他很多國家更豐富的就醫選擇和更強大的醫療保障。反中醫人士提出取消中醫,其結果就是干擾患者更多的就醫選擇方式,剝奪患者更多的醫療救治機會,這實際上就是企圖侵犯患者的生命健康權。
“反中醫”是一種違憲違規的行為
1982年我國將發展傳統醫藥鄭重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2003年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2009年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從法律和政策法規上為中醫藥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根本保障。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也提出“扶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可見,反中醫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科學文化學術問題,而是一個涉及法律和社會公共秩序維護的問題。
多年來,中醫藥界對反中醫人士的言行也曾采取多種方式回應,卻少有上升到法律的層面來認識。在此也提醒大家,以后我們不僅要從學術上與之爭辯,還必須不斷增強法律意識,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與反中醫人士這種蔑視、違背我國憲法的言行做斗爭。中醫藥有關管理部門應當有責任、有權力干涉和制止一切反中醫活動。
要理直氣壯反對“反中醫”
“反中醫”在現代中國已沒有正當理由
百年來都是一些什么樣的人在反中醫呢?在清末民初,主要是一些受到西方文化影響的文化名人。他們極力反對中醫藥,是因為他們當時正處于政府腐敗衰弱、國家前途無望的艱難處境之中,而西方的強勢給予他們新的思考和探索的機會,因此認為已不可能再通過中國的國故之學來解決中國現實中的危難,希望用西方的科學民主來救中國,于是就有了將包括中醫藥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統統都徹底打倒的極端之舉。如果我們的國學力量十分強大,真能解決當時中國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也就不可能發生新文化運動,所以在當時出現否定中醫藥的這種歷史局限是可以理解的。
現在的那些反中醫人士主要是一些偏執的科學主義者和網絡憤青。他們已沒有了百年前那種為了救國的正當理由,所提出的反中醫理由主要是他們片面地認為中醫不符合所謂的科學標準,并指認中醫是偽科學、甚至是反科學,因此必須取消中醫。
在此我們必須嚴肅指出,反中醫人士過度偏執地認為只有西方的科學實踐方式才是科學的,因而頑固地使用一些脫離實際、閉門造車弄出來的概念和一些即使在西方也已過時的哲學家個人觀點作為所謂的科學標準,并以此來衡量和評價所有社會實踐活動。他們不顧中醫藥在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中長期存在并持續發揮著巨大作用的鐵的事實,就草率地提出要廢除中醫藥,已嚴重違背了“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也許反中醫人士忘了或根本就不懂一個最基本的學術常識:理論來自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通過實踐再總結、修正和提高理論。如果某個理論、概念和評價不能詮釋和指導實踐活動了,正確的處理態度是清真務實,正確的方式是以客觀的實踐結果為基本依據,從而做出合適、合理和合乎邏輯的新的認識和新的結論,以此修正、創新甚至顛覆以前的理論。而不是固執地用不符合實踐的理論以及僵化的概念,去否定鮮活的實踐活動和客觀事實。而反中醫人士恰恰就是把西方的認知思維和方式當成了惟一正確的標準,這不符合人類科學文化多元化發展歷史的基本態勢和規律。
發展中醫藥能助力“中國夢”
中醫藥存與廢的惟一理由就是療效,“有療效則生,無療效則死”。中醫藥幾千年的偉大實踐已充分證明中醫藥理論具有巨大的臨床實踐價值,也充分證明中醫藥科學知識體系所運用的認知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的正確性、實踐性和科學性。而近百年來,歷經幾番磨難的中醫藥能夠生存和發展到今天,靠的也還是療效,這證明了“有療效就是硬道理”。即使我們現在還不能完全用現代科學來解讀中醫藥,但這并不能成為否認中醫藥科學性的理由。
百年來,雖然對中醫藥的罵聲不斷,但更多的還是支持的聲音和鼓勵的掌聲。從我國每年尋求中醫藥治療的數以億計的患者人數就可以充分證明,中醫藥是植根于中國人心里的醫藥學,不可能因為幾個所謂專家的某些文字概念游戲,就認定中醫藥不科學,大家就放棄中醫藥治療。事實上,反中醫人士在網絡上組織萬人簽名、叫囂取消中醫最厲害的2006年以來,中醫藥臨床的就診率并未因此而減少,反而提示政府和社會要更加重視發展中醫藥。不僅國家衛生部、科技部、中醫藥管理局等政府部門加大了對中醫藥的支持力度,而且財政部還主動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2008年9月專門召開了“財政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專家研討會”。目前,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政府有關部門正力主推動中醫藥發展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如能最終實現這項極具戰略眼光的政府行為,必將促進中醫藥文化在新世紀的大繁榮大發展,也必將推動中醫藥事業在不遠的將來實現全面振興。
讓人欣慰的是,進入21世紀以后,中國已經在世界上和平崛起,中國人也已逐漸重新找回了對自己母體文化應有的自信、自尊和自強,黨和政府已從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角度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至今日,中醫藥已成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對中醫藥始終如一的重視和支持,而且憲法也規定了要“發展傳統醫藥”。這就充分表明發展中醫藥在我國是一項受到憲法保障和體現我國國家意志的偉大事業,也是一項保障和促進中華民族和人類健康的神圣使命,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可以使“中國夢”更加美麗燦爛。因此,發展中醫藥已不容任何質疑和爭論,如果要討論也只能僅限于討論如何將中醫藥事業發展得更好,將中醫藥工作做得更好。也就是說,擺在我們面前的路只有一條:堅定不移地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
發展中醫藥必將成為人類的共同事業
我們堅信只要中醫理論具有臨床實踐的科學性和科學價值,能夠在臨床上取得療效,那么,中醫在醫療市場上就必定具有強大的生存力和競爭力。中醫的發展不僅有我國法律的保障,而且有黨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成千上萬人民群眾的擁戴。因此,中醫人在面對反中醫思潮和事件時,就應當有更大的自信,要理直氣壯地做好中醫事!中醫藥在未來不僅不可能消亡或被人為廢除,而且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中醫藥必將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百年來圍繞中醫存廢論戰的歷史已經證明,反中醫人士的言行無論以任何所謂的“科學名義”反中醫,也無論搞出任何新奇的反中醫花樣,都注定會是一場場無聊的鬧劇。因為中醫藥的偉大實踐和確切的療效是不容抹煞的,也是抹煞不了的。發展中醫藥是生命健康的呼喚,中醫藥發展是歷史的選擇,中醫藥服務全人類已是大勢所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