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醫藥之發展架設高速路
廣州中醫藥大學
一、時代背景
21世紀一開始,美國的9.11事件震驚了世界,接著是阿富汗之戰及伊拉克之戰,炮火硝煙籠罩著世界。今天的世界與我國戰國時代有些相似,可以說我們現在處于“世界的戰國時代”。
“世界的戰國時代”的形成是西方文化統治的結果。要扭轉這一局面,應向東方文化尋出路,特別是大力發揚中華文化會達到使世界和諧與進步之目的。
中華文化的精粹是天人合一,是與大自然的和平相處觀;世界大同,和而不同,是與世界人民的和平共處觀;還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觀。我國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總理解決世界紛爭的一個很有力的武器,它的來源就是傳統文化。十六大三中全會提出五個統籌:一是統籌城鄉發展;二是統籌區域發展;三是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四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五是統籌國內外的統一發展。這幾個統籌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天人合一等思想的發展。
還有最近的《珠海宣言》(編者注:2003年11月在珠海發表的世界上第一個全球經濟發展宣言《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又稱《珠海宣言》),這個世界經濟發展宣言寫了三年都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從紐約、新德里、贊比亞到珠海,最后到中國的珠海才解決了。2003年11月7日《光明日報》的一篇文章說:“紛紛擾擾的世界將在中國的聲音里找到平衡,多少年的難解難分的國家集團和利益集團將在有跨時代意義的《珠海宣言》中取得共識,人們期待著一個由中國倡導,建立在平等、誠信、合作、發展的基礎上,平等互惠,相互依存和共同發展的世界經濟新秩序,給飽經滄桑的人類帶來福音。”中華文化要參與到世界文化,并與世界文化合流才能夠更好地讓世界人民幸福和諧。所以我們國家、我們的科學界必須認識這個問題。我們從鴉片戰爭后失去了對本國文化的信心,現在21世紀了,我們必須對我們優秀的中華文化樹立信心,并加以發揚和發展,造福于世界,這是我們的責任。過去對傳統文化批評過了頭,所以我們現在必須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而且要發展傳統文化。
中醫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發揚中醫以造福于全人類。中西醫互補,互相不能取代,經歷一二百年可能會走到一起,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中華文化大發展始于戰國時代,如果說今天是“世界的戰國時代”的話,估計中華文化的爆炸式的新發展將起始于21世紀,中醫學的發展亦將同步。中醫藥學之騰飛的條件已開始具備了,那就是中醫藥學與世界第二次科學革命相結合,走自己的路,中國醫學就會走在世界的前頭了。但必須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為中醫藥的發展架設一條高速公路,實為當務之急。
對于世界科技發展,姜巖在《瞭望》新聞周刊2003年2月3日第5~6期發表《世界科技發展九大展望》中這樣說:“第二次科學革命正在到來,自20世紀末期開始,世界科學正在發生一場全新的革命,它是繼400多年前開始的西方科學革命后,人類歷史上第二次重大的科學革命。……第二次科學革命的思想和方法與中國古代科學一脈相承。一些現代科學家發現,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中關于和諧的思想、有機論的思想、演化發展的思想、相反相成的思想與第二次科學革命的新思想十分吻合。令人驚訝的是,第二次科學革命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方法上也源于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特點的中國古代實用化科學方法。……東方科學與西方科學、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應當而且必然結合在一起,共同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動力”。他還說:“高科技革命正在和即將出現四次浪潮。在未來50年內,正在和將要先后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航天技術為核心的第四次浪潮。”
我認為以上的觀點是符合21世紀的發展現實的。21世紀中醫藥學將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界科學之林。
如果認為上述的意見是正確的話。那么目前最流行的一個口號——“向世界接軌”應予改正。什么都向世界接軌的話就把自己處于從屬地位了。21世紀是重新評價中華文化、發掘中華優秀文化的時期,世界文化的發展不能缺少中華文化的參予,東西方文化是互補性很強的兩種文化,我們不應妄自菲薄,把中華文化處于“自我從屬”的地位。該口號應改為“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雙向接軌”,簡稱為“與世界雙向接軌”。
中國科學家有志氣,有骨氣,有智慧,有能力,去創造中華民族更美好的未來。
二、中醫科研的歷史回顧
現代中醫的科研,通常要借鑒西醫的實驗研究方法。其實,歷史上中醫也有過實驗研究。《本草綱目》轉述八世紀陳藏器關于腳氣病的病因,認為本病與食白米有關,并說:“小貓、犬食之,亦腳屈不能行;馬食之足重。”這其實就是一種驗證病因的動物實驗。古代也有對照研究,如據文獻記錄,鑒別黨參真假時,以兩個人嘴里嚼著黨參跑步,看誰堅持得久則嘴里的黨參就是真的。這就是對照實驗。最早的實驗診斷方法也出現在中國,晉唐時代,醫生為了觀察黃疸癥狀的變化,逐日用白布浸染病人小便后晾干,加以比較就可以知道每日黃疸病情的進退。應該說,在實驗研究方面,古代中醫有很多創造是走在世界前面的。
不過,中醫后來的發展,并沒有沿著動物實驗這條路走下去。是不是不走實驗研究的道路,中醫學就沒有發展呢?歷史證明不是。中醫歷史上的每一次突破都有賴于新的科研成果出現。當然對科研的理解,我們不能局限于實驗一途,不能說不搞實驗的中醫就不是科學研究。下面不妨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回顧一下中醫學的發展歷史。
眾所周知,漢代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圣”,他對臨床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張仲景的主要著作《傷寒雜病論》,可以說就是他的科研成果,這一科研成果是如何得出來的?張仲景的科研方法,用他本人的話來說是“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在漢代以前,醫學有四大流派,分別是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張仲景主要繼承前兩家的學術,以醫經家的理論結合臨床實踐(平脈辨證)去整理經方家的方藥。《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有醫經九家,經方十一家,所謂“勤求古訓”,“訓”就是理論;“博采眾方”就是整理眾多經方家的方藥。張仲景在前人的基礎上研究出的成果,主要是確立了辨證論治這一中醫精華,并整理出“以臟腑論雜病”和“以六經論傷寒”兩大臨床辨證系統,這使中醫臨床醫學有了一個完整的學術體系。到今天我們還要深入學習《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理、法、方、藥,可見其影響深遠。
晉代醫家王叔和,在《脈經》中把晉代以前中醫關于脈學的研究作了一次整理和探討,整理出24種脈象,至今仍在應用,并沒有過時,這也是很了不起的科學成就。到了隋代,巢元方研究病因學、病理學,著《巢氏病源》,這也是一種研究。唐代的王冰,專門研究《內經》,做了很多訂正工作,整理出最流行的版本,另外還補充了七篇大論,中醫理論的很多精華都出自這七篇大論,這也是了不起的科學研究。
唐代著名的藥典《新修本草》,宋代的本草巨著《證類本草》,還有宋代官定的方典《和劑局方》,都是眾多學者悉心研究的成果。宋代還有一項更重大的科研工程,就是點校醫書。點校,即把錯字校正,句子理順,然后加以注解。政府組織了一批文人和醫家,成立了專門機構來開展這樣一個系統工程,至今我們所看到的古代醫學經典,多數是經宋代點校后流傳下來的優良版本,這對醫學的普及和發展是有重要意義的。過去有人認為點校不是科研成果,實際上為了點斷一句話、校正一個字,往往要查閱大量資料和比較各種版本,而且單純文字比較還不行,還要用醫理來推理。所以點校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它要花費大量心血,其結果往往影響到對中醫理論的正確理解。好的注解也是有創造性勞動的,所以點校等文獻整理應該屬于科研工作。
宋代的醫學普及和哲學上的爭鳴,帶來了金元時代的醫學爭鳴,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四大家出現,對后世影響很大。以李東垣為例,他可以說是創立脾胃學說的鼻祖,廣州中醫藥大學現在還設有脾胃研究所,研究脾胃學說反映出李東垣的研究成果是很有價值的。李東垣是怎樣取得研究成果的?他所處的時代,由于宋金元對峙,戰亂連年,社會上常見的疾病,跟過去的認識不完全一樣。例如《傷寒論》時代出現的發熱,多為傷寒,用六經辨證;但李東垣所見的發熱,多屬內傷,他經過臨床研究,對外感和內傷發熱作了鑒別,認為內傷發熱不能用黃芩、黃連、黃柏等苦寒之藥,而是要用黃芪、黨參、白術這些甘溫的藥來除大熱。即所謂“甘溫除大熱”,是退39度以上的熱,吃黃芪、黨參能退燒。舉例如我校一位畢業生的母親,膝關節手術后發熱,每天38~39℃,曾用各種最新最貴的抗生素和其他藥物治療近一個月,發熱如故。邀我會診,我按甘溫除熱法,用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該學生不敢與服,晚上電話詢問,我讓她先服半劑,2小時后無不良反應再服半劑。第二天學生來電話,病人睡眠較好,精神略佳。囑其日服2劑,體溫逐步下降,上方加減調理,半月后治愈出院。現代一些年輕醫生受到西醫的影響,碰到發燒,就按感染處理,上抗生素,或用中藥的清熱解毒藥。實際上有的病人不適合這樣處理,反而用補中益氣湯或其他補益藥能退熱,這種“甘溫除大熱”的成果,到現在還是超過世界醫學水平的。李東垣的科研,完全立足于臨床,取得的成果能突破前人理論禁區,有效指導臨床。
中醫發展到明清,出現了溫病學說,這是一個偉大的成就。真正把溫病學說樹立起來的醫家是吳鞠通,他的著作有《溫病條辨》。吳鞠通又怎樣研究寫成本書的呢?從《溫病條辨·序言》可知,他受到劉河間、朱丹溪和吳又可《溫疫論》的影響,而影響他最大的則是葉天士。葉天士對溫病有重大的創見,但沒有十分系統的著作,主要思想和經驗反映在《溫熱論》和《臨證指南醫案》中。《臨證指南醫案》是他的學生收集他的醫案,加以整理和評論而成,這個工作也是科研成果,既整理了老師的經驗,也有自己深入的體會。吳鞠通進一步發展葉天士的學術,他的《溫病條辨》不但確立了溫病學,使溫病學自成體系,還整理了葉天士很多臨床處方使其成為名方,使溫病的方藥得以豐富。他能夠以葉天士的學術經驗為材料構建新的大廈,是有創造性的科研成果。溫病學說的理論,在今天治療各種傳染性、感染性疾病,包括SARS,處處在發揮作用,這一含金量極高的成果也是科學研究實踐的產物。
明代還有世界性的藥物巨著《本草綱目》出現。李時珍一生用三十年的時光研究中藥,寫成《本草綱目》,流傳世界各國。他取得的成就,除了來自深入地文獻檢索和廣泛地實地調查外,也不能忽視李時珍的臨床實踐,他常常根據臨床應用的反饋來訂正藥物的藥效說明。李時珍的成就超越了醫藥學的范疇,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博物學家。
清代有革新精神的王清任(1768-1831年),使人敬佩。他認為治病不明臟腑,有如盲子夜行。他三十歲時遇疫病流行,不避臭穢到荒野觀察棄尸,研究臟腑,他說;“犬食之余,十人之內,看全者不過三人,連視十日,大約看全者不下三十余人。”因而著《醫林改錯》一書。但可惜其解剖部分,對后世除了“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之外,其余無何影響。該書四分之三的篇幅論祛瘀法之運用,其30多張獨創之方劑影響深遠。這幾十張新方充滿中醫傳統理論的內涵。如祛瘀不忘益氣,就源于《內經》氣血之論,他說“治病之要訣,在明白氣血”,從而又發展了傳統理論。反觀當今之研究血瘀證者,卻把“氣”丟了,因此雖做了不少費力的研究,但仍然未有超過王清任也!反而自王清任之后用王清任之方藥治病取得很大的成績,至今仍可以說是超過世界之水平。例如民國時期治天花、鼠疫,解放后治出血性、缺血性中風、腹部腫瘤、不孕癥、戰傷之血胸等。足見中醫之系統理論并未過時,離之則事倍而功半,從之則事半功倍。
從歷史的經驗看,中醫學的發展必須按照自身的規律發展,以我為主,就是以中醫的系統理論為主導,以臨床實踐為依據,在辯證唯物論指導下,多學科相結合以求發展。傳統中醫的研究方法,是宏觀的,但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說明不只是微觀研究才是科研。當然現在我們應該是宏觀加上微觀,那就不同于往日了。
三、道路坎坷中醫仍發展
中醫就象和氏璧。和氏拿著和氏璧送給厲王,專家鑒定說是石頭,砍掉他了一只腳。武王在位了,和氏又去獻寶,專家還說是石頭,他又被砍掉一只腳。文王在位了,他抱著和氏璧在中山哭了三天三夜,眼淚流干繼之流血,感動了文王,把石頭打開,發現了和氏之璧,后來還有完璧歸趙的故事,證明它確是國寶。中醫就象這塊玉,解放以前國民黨要消滅中醫,砍掉了中醫的左腳;解放后王斌要改造中醫,又砍掉了中醫的右腳,幸好黨中央毛澤東主席發現了問題,制定了中醫政策。直到1986年12月中醫藥管理局成立的時候,中醫才喘了一口氣,才有了娘,有了單列的財力、物力、人力。但是,雖然這樣,近百年來試圖消滅中醫是失敗了,但改造中醫實際上成功了。表面上中醫發展很興旺,凡西醫有的中醫都有,職稱有教授、副教授,學位有碩士、有博士,機構有大學、研究院,有大醫院,但真正中醫的內涵卻日漸縮小,西醫的成份越來越多。對這一現象,我名之曰“泡沫中醫”!此乃按西醫之模式以改造中醫之結果也。如不深化改革,則中醫將名存而實亡矣!不過無論如何中醫是有生命力的,在坎坷的道路上仍然發展。試舉例以證之。
(一)抗SARS,中醫之作用
21世紀SARS突然襲擊,使人類措手不及,中醫藥發揮了無可取代的效力,受到國際衛生組織兩位專家的稱贊,認為值得研究推廣。現在SARS暫時過去了,但在國內仍然有人認為中醫藥只起輔助的作用,懷疑單純中醫不能治SARS!要經過循證醫學的論證才行。除了吳儀副總理對中醫治“非典”加以肯定之外,各種報導與總結,很少有稱贊在這場戰斗中中醫所起的作用。真是長使中醫淚滿襟!
WHO有如下一個統計數字:
全球有32個國家共出現8400多例SARS患者,其中中國(包括香港和臺灣)有7700多例。全球死亡率為11%,香港為17%,臺灣為27%,中國大陸為7%。(注:廣東非典死亡率為3.8%,廣州非典死亡率為3.6%,這一數字在全球是最低的。)
廣州與香港地理氣候、生活習慣都有可比性,為什么差別那么大呢?其差別在于有無中醫參予治療。香港衛生署經過兩次到廣東省中醫院調查,確認中醫的作用,最后請廣東省中醫院派兩位女專家參與治療SARS嚴重之患者及新病人,并一再延長其預定之留港日期。
再看看廣東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沒有用類固醇,院內60例、院外會診幾十例均無一例死亡。全院服中藥預防藥,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如此看來,對香港及北京的西醫大劑量激素治療方案,是否應重新檢討呢?臺灣、加拿大的病死率及新加坡的病死率之高,我認為亦與缺乏中醫之參予與有關。
請看看廣州呼研所潘俊輝等中醫寫的《中醫藥介入SARS71例臨床研究》一文,該文統計了5月30日以前收治確診患者88例,其中中醫介入治療71例,病死率較低,只有1例。據查,該所88例共計死亡有好幾例。(文章見2003年8月18日《中國中醫藥報》)。
有人說沒有西醫,沒有中西醫結合中醫就治不了非典,錯了。中日友好醫院仝小林教授主持的課題組對該院第十二病區收治的16例新發病的SARS病人進行了單純中醫中藥治療觀察,結果顯示:中藥在SARS治療中不僅有退熱快、不反復、有效緩解癥狀的特點,而且中醫藥早期干預在這一疾病的發展中對減輕肺損害程度有一定作用。單純中醫中藥治療期間,無一例病情發生惡化。治療結果:16例患者應用中藥后在1~7天內退熱,平均退熱時間為4.44±1.46天,且熱退后體溫一直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臨床觀察沒有發現反復的現象。11例入院時有咳嗽的患者在3到8天內全部緩解,平均緩解時間為5.27±1.49天。7例入院時呼吸急促的患者在3~7天內緩解,平均緩解時間為5.15±1.87天。全部患者在2~10天內全身不適癥狀基本緩解,平均時間為6.37±2.49天。16例患者影像學改變在6~16天內完全吸收或明顯好轉,其中9例完全吸收、7例明顯好轉,平均吸收或好轉時間為10.87±2.92天。16例患者無一人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其他西藥。這是能否單獨用中醫藥治療SARS的一個最好的回答。
如果對非典前期用藥對了,它根本就到不了肺嚴重病變的程度。西醫對病人上來就用激素,按中醫理論來說激素是入里的藥,它能引邪入里,到病情重了還要上呼吸機。不到這樣的程度下不了診斷,就說中醫治的不是非典,這是不客觀的。我有個學生,太太是廣東省中醫院急診科的護士長,感染了非典,開始也是用大劑量的激素,但是沒有效果,我讓他趕緊把這些西藥停掉用中醫治療,果然停了西藥后換成中醫治療,病情得到了控制,三天燒就退了。另一個護士長感染非典是用西醫方法治療的,后來犧牲了。我這個徒弟的太太卻好了。所以說現在的很多標準是以西方的游戲規則為準的,按西方的那些標準,我想我的研究要進入自然科學基金,難矣!因為我沒有進入基因水平,也不搞分子生物學、動物模型。問題的關鍵是,游戲的規則是西醫的不是中醫的,西醫是微觀的,我們是宏觀的,我們把人放在大自然中觀察。舉個例子,為什么經絡研究來研究去都沒有結果?我膚淺的看法認為,在經絡的研究中,好比是用有線電話的模式去研究手機,手機會響能通話,但是找不到連線,你說它不科學!中醫的經絡研究問題就出在這里。
中醫還能預防SARS。廣州中醫藥大學的終身教授劉仕昌89歲了,仍然去傳染病醫院會診病人,可能有人說他“無知所以無畏”,可是他不但制訂了有效的治療方案,本人也沒有感染。因為他吃中藥預防。現在世界上對冠狀病毒的疫苗的研究還要搞一年、兩年,我們廣州一開始就預防了。我也出了一個藥叫做“鄧老涼茶”,我的學生在香港大學教書,他替人買了這個藥供應了二千人的預防,其中包括香港的五、六個西醫,喝了這個涼茶無一例發病。北京有個工地老板拿著這個藥方到同仁堂花了四十萬元買藥,發給工地的工人,原來已經有兩個職員發病了,但是發給工人這個藥之后無一例再發病。所以說,我們為什么不投大力量去研究預防這些病的藥呢?而一定要跟外國去搞,爭那個冠狀病毒。冠狀病毒的金牌已經被加拿大、德國拿走了。有人寫了一篇文章———常使英雄淚滿襟,說這個金牌應該是我們中國得的。為什么治療上的金牌那么大就沒有人看見?這次SARS顯示了中醫的潛在威力,傳染病不少都是病毒性的,治療上都是中醫藥處于領先地位,但是我們的國家就沒有大力投放人力、財力去研究。不著力去研究我們已經領先的這些,而是跟著外國的研究去搞其他的微觀研究;不沿著中醫的宏觀思路去走,而是光想怎樣去追趕西方。這是“從屬思想”之典型例子。
(二)50年代以來中醫之成就
自1958年毛澤東對西醫學習中醫的報告作了批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掀起了全國中西醫學習中醫、研究中醫的高潮之后,幾十年來雖有反復,但成果仍然十分顯著。
例如:
1.傳染病方面,如乙型腦炎、鉤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麻疹合并肺炎等病毒性之類傳染病,都取得超世界水平的效果。對病毒性肝炎,傳染病醫院也要用中藥治療。
2.非手術治療急腹癥之研究,如胃穿孔、急性胰腺炎、腸梗阻、麻痹性腸梗阻、宮外孕……等急腹癥可以采用中醫藥治療不用開刀,這是世界醫學所不能的。
3.針麻與中藥麻。用針刺代替麻醉藥,可以進行胸腹部手術。這也是世界的創舉,手術時麻而不醉,在手術中病人可以和醫生對話。由于針麻之成就,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世界形成針灸熱,現在所有發達國家都有針灸師為人治療并納入保險醫療。特別值得表彰的是我國生理學家研究了針麻之原理是針刺之后大腦產生“腦啡呔”故能止痛,為針刺之推行于世界奠定了基礎。但世界各國現在仍未有完全學會中醫之針灸學術。與針麻同樣成功的是中藥麻,一味洋金花提煉的中藥麻醉劑,因為它能提高血壓,因而填補了世界麻醉藥對休克患者禁用之空白。
4.重癥肌無力是難治之病。當重癥肌無力出現呼吸危象時,死亡率相當高。例如,詹國華文章報道廣東省人民醫院搶救重癥肌無力危象14例,死亡6例,死亡率為40%。章成國等文章統計,1981年以來國內重癥肌無力危象搶救之報告195例、死亡71例,死亡率為36.2%。我們課題組于1999~2003年共搶救21例,無1例死亡,近期療效100%。出院后隨訪,半年內死亡2例,為再發危象在當地醫院搶救無效或放棄搶救死亡;隨訪一年后,再死亡2例(1例因其他疾病死亡,1例在外院行胸腺瘤手術誘發危象搶救無效死亡),其余17例患者健在,生活能自理,可從事輕工作。遠期療效為80.95%。重癥肌無力西醫學以神經學說指導診療,我們則是以中醫的脾胃學說指導診療的。②
四、戰略與策略
當前我國正沿著鄧小平同志指引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文化科學必須隨著這一指引行進,發展中醫藥亦不例外。發展中醫藥不是為科學而科學,不是中西學術之爭。發展中醫藥首先是為保證13億人民人人享有醫療保健的權利。發展中醫藥是為中國社會發展服務的。
中醫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醫學,必將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發揮巨大作用。
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和我國憲法規定,必須貫徹中西醫并重的方針,必須加大對中醫藥事業的投入,為中醫藥的發展架設高速公路。因為中醫藥的特色是簡、驗、便、廉,乃解決目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特效良方。醫學研究的目的如果首先放在13億中國人民保健事業這上面來,就非得提倡發展中醫藥不可。非典的治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香港治療一個非典病人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而我們第一附屬醫院治療費最高的一個非典病人才花費五千元。
從學術本身來看,中醫學具有獨特的理論體系。西醫是微觀醫學,中醫是宏觀醫學,西醫在現代科學扶持下飛速發展,中醫有幾千年的精華積淀,它沒有停滯不前,而是與時俱進的。中醫學與21世紀的新科學革命相結合,會得到像戰國時代那樣又一次飛躍的發展。那么中醫藥學的發展又將不僅為13億人民的健康,還將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偉大的貢獻。中醫藥學將無愧于“中國第五大發明”之榮譽。
中醫藥學幾千年來,不斷在發展,但只是“量變”的發展,在21世紀世界科學的發展已進入第四次浪潮的今天,將幫助中醫來一次“質變”的飛躍發展,而在發展中醫的同時,世界科學因為吸取了中醫的精華,也會同時得以創新和發展。
茲就幾個具體問題分述如下:
(一)與臨床相結合中醫的理論,早期在古代哲學的影響下形成,然后形成理論與臨床緊密結合的特點。中醫古代是不分基礎學科與臨床學科的。中醫的理論對實踐進行指導,反過來實踐又給理論加以提高,沒有臨床實踐就不容易體會中醫理論的正確與科學性,這一點在現代的中醫實踐中依然沒有改變,所以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一定不能脫離臨床。當代名中醫的臨床經驗,是一個既寶貴又豐富的礦藏。
(二)基礎研究使中醫學飛躍發展上述強調中醫研究必須與臨床相結合,而中醫研究和幾千年來各家學說的結合也很重要,這就要進行深入的發掘、整理,文獻研究不能忽視,這是中醫學獨有的特點。中醫的各家學說,值得去驗證,并在驗證中繼續發展。
若論中醫要飛躍發展,則必須在上述的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實行多學科相結合,沿著中醫的系統理論進行研究,中醫學才能有突破性的“質”的飛躍發展。
深入挖掘中醫理論之精華,與新科學革命的成就相結合,是中醫藥“質變”的必由之路。
(三)要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
西醫是醫學,中醫也是醫學,西醫的發展與現代科學同步,而中醫近百年來受盡打擊,在形式上三個指頭加草根樹皮,容易被世人誤解。我們要多學科相結合,那么要求各科參與研究的學者,必須解放思想,尤其是西醫學者,必須承認: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是實踐。必須認識微觀是科學,宏觀也是科學;最終使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產生“介觀醫學”。這要求先在研究方法上走出新的路來。
(四)要以科學的哲學為指導思想
科學重實踐,但也要有正確有指導思想。正確的指導思想,我認為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用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我們進行研究的指導思想,這樣會少走彎路,事半而功倍。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幫助毛澤東打敗蔣介石,毛澤東的《認識論》與《實踐論》足以說明毛澤東又是一位哲學家。我相信在以科學的哲學研究中醫藥學的同時,中醫藥學可能反過來會豐富馬克思主義哲學。
(五)對重點研究項目的意見
1.對中醫學術的系統整理。在現代的認識論條件下,對中醫的基本概念、理論學說進行歷史的、邏輯的整理是基礎研究重要的工作。同樣一個概念,在不同醫家的理論中有不同含義,其前提條件是什么,其實質內涵有什么區別,分別應用于什么樣的不同情況下……這屬于中醫學術史、概念史研究,是研究中醫理論的基礎性工作,只有把這些內容繼承好才能進一步發揚。這個系統性工程有必要組織隊伍認真進行。
2.對核心理論的深入研究。像陰陽、五行、臟腑和經絡,都是中醫理論的核心,百年來也有不同的爭議。有必要在總結近數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像心主神明還是腦主神明?經絡是否存在?這些問題離開中醫臨床就不能作出準確的評價。又如五行學說,被視為玄學,為什么中醫還在用?實際中醫五行學說的實質是五臟相關理論,這些都要結合臨床進行闡釋。
3.對辨證論治的研究。不少人將辨證與辨病相對立,甚至貶低辨證論治的重要性。實際上,中醫的辨證論治包含了辨證—辨病—再辨證這樣一個綜合的過程。對辨證論治的實質內涵應有一個統一的認識,應解決其與辨理化指標、辨現代醫學之病以及發展微觀辨證的關系。
4.中藥的研究。未來臨床醫學很多難題的解決要靠中藥。但是,中藥的研究一定要以中醫理論的指導為基礎,不要一味走分離、提取有效成分的植物化學研究道路。中醫、中藥不分家,要認真研究中藥的藥性理論與中醫理論的關系以及臨床應用的規律。
5.養生保健理論的研究。中醫提倡“治未病”,養生保健理論很豐富,包含了免疫防病、頤養益壽等預防醫學、健康教育的內容。對這一部分內容不僅要從文獻上整理,還應加以現代研究。中醫優秀的養生文化應該在我國的公共衛生事業與學術中有所體現。
五、結語
21世紀的中醫藥學已踏入千載難逢的機遇之途,發展是必然的,但其發展之快慢取決于有無一條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架設之權在人民政府手中、在國務院決策之中,關鍵在于黨的領導。中醫藥學之發展不僅是中醫藥人員獨有的職責。中醫藥之發展是中華民族的健康事業,事關中華文化之再創輝煌也。(全文完)2003年10月6日(鄭洪、鄧中光協助整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