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 說 中 醫
首先說說中醫對健康的認識,中醫認為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于良好的狀態。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說的就是陰陽處于相對飽和平衡狀態。
健康特征: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的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1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任務,不挑剔。
2.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3.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變化。
5.體重適當,體態均勻,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
6.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頭發光潔,無頭屑。
9.肌膚有光澤,有彈性,走路輕松,有活力。
10. 足趾活動性好,足弓彈性好,肌肉平衡能力好,腳且沒有疼痛、沒有拇外翻。
影響健康的因素(病因)
影響健康的因素就是引起疾病的原因,醫學上稱為病因。中醫學認為病因大致分為如下三類。
一、外因
人體之外引起身體疾病的因素,也就是指自然界的因素。正常的自然現象不會導致人體疾病,中醫稱之為“六氣”,但異常的氣候變化必將損害人體健康。地震、海嘯、泥石流、火山爆發、龍卷風這些惡劣氣候對人體生命的直接威脅暫且不說,自然界中其它氣候反常的變化也同樣能引起疾病。中醫學上把這種反常的氣候變化概括并稱之為“六淫”。“六淫”就是指自然界中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氣候的太過、不及或非其時而來,從而引起身體疾病。如,春天風為常氣,假如風氣太過,就會“傷風感冒”;夏天氣候炎熱,容易出現上火、中暑等疾病,另則天氣太熱,水份散失過多,大量喝水、特別是過多喝冷飲,就可能引起寒濕太盛而泄瀉;秋天氣候干燥,容易出現口干唇裂等癥;冬天氣候寒冷,氣血流動變慢容易出現氣血凝滯之證,如痹證、關節疼痛、風寒感冒等證。久居濕地,可致風濕。還有疫癘之氣:就是具有強烈傳染的致病邪氣。比如“甲流”、“禽流感”等。外因引發疾病,還需要一個內因起作用,就是正氣虛。“邪之所溱,其氣必虛”,說的就是外邪侵犯機體,機體正氣必然是虛弱的。就好象不堅固的城墻,敵人來犯,一攻即垮。流感流行時有些隨便就傳染上了,而一部分人卻一點事都沒有,就是這個理。
二、內因
就是人體本身引起疾病的因素,一般分為以下三類:
1、七情所傷
七情其實是指人體的七種情志變化,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正常適度的情志變化是人體相應臟腑對社會、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反應,不會引起身體疾病,影響健康。然而過度的情志反應就會影響人體相關臟腑氣血機能運行,從而引發疾病,影響健康。“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怒則氣上(怒目園睜、怒發沖冠),喜則氣緩,思則氣結,悲則氣消,驚則氣下(屁滾尿流)”。七情傷及臟腑可以是單獨的也可能相互影響。
2、飲食不節
1)饑飽失常,饑則氣血生化乏源;過量則損傷脾胃,小兒脾胃本弱,更易形成積滯。
2)飲食不潔,可致蟲證、泄瀉、痢疾、食物中毒。
3)飲食偏嗜,引起身體陰陽偏盛偏衰,從而發生疾病。如夜盲、五軟證、五遲證;過食生冷致泄瀉,過食肥甘厚味,嗜酒等,可致痔瘡下血,癰瘡等病。
3、勞逸失度
正常的勞動,有利于氣血運行,增強體力。過勞過逸則可以影響氣血運行,導致疾病。勞力耗氣,勞心耗血,房勞耗損腎精,可致男子陽痿早泄,女子月經不調。過度安逸則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脾胃呆滯,抵抗力下降等。
“久行傷筋,久立傷骨,久坐傷肉,久臥傷氣”。說的就是長時間保持一種體位,可以損傷身體。比如現在的頸椎病、腰椎病,近視等。
三、不內不外因
指的是外傷,動物所傷引起的疾病。
疾病的診斷治療
一、疾病的診斷
三種病因作用人體,身體就會出現一些異常現象,醫學上稱為“癥狀”。中醫通過“望、問、聞、切”四種診斷方法將收集到的癥狀進行綜合、歸類,并加以辯證分析。(辯證的方法有很多,如“八綱辯證”、“臟腑辯證”、”氣血津液辯證”,”六經辯證”)。通過辯證分析,依據癥狀找到病因,并說明產生癥狀時身體內部的變化,中醫稱之為“病機”。
說到這里,人們就會產生疑惑了,病在內臟,沒有做任何檢查,憑“四診”與“辯證”就能確定身體的疾病嗎?這點也是中醫被認為不科學的關鍵所在。不過我要告訴你們這個不光準確而且更為科學可信。因為通過病人身體的癥狀能準確判斷出身體內部的變化,這個比西醫儀器檢查更直接,而且是通過數千年醫療實踐檢驗了的。中醫上說“有之內,必形諸外。”舉個例子,通過你滿臉的笑容,就可以確定你心情不錯;看見你涕淚俱下就可以知道你很悲傷;看到你滿臉通紅,就能確定你心跳加快、血壓升高。這樣就不難理解通過“四診”與“辯證”診斷疾病了吧。
二、疾病的治療
中醫上一般叫“病證”,而且這個“證”比“病”還重要,很少象西醫上直接說叫什么病。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中醫是按“證”來治療的,所以叫”辯證論治”。比如同是感冒這個病,有“風寒證”、“風熱證”等證型,治療時就不能因為同是感冒能用相同的“方藥”來治療。風寒型用辛溫解表,而風熱則用辛涼解表。這就是常說的“同病異治。還有一種雖然病不一樣,但是證型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方藥”治療。如腎陽虛之腰痛,陽痿、早泄,癃閉等病都可以用金匱腎氣丸來治療,這就叫“異病同治”。
病證搞清楚,接下來就是治療。醫書上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寒者熱之、熱者涼之”,“以平為期”,”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這些就是中醫治療法則。常用的治療方法有“汗、吐、下、和、溫、清、消、補”,稱為“八法”。針灸、推拿、按摩等都在“八法”之中。根據病證,采取相應的治法,達到身體新的陰陽平衡,比如“氣血虛證之月經不調,可用八珍湯補益氣血。
治療方法有了,就可選擇治療手段與途徑,或“服藥”、或針灸、按摩。針灸等據情選穴與針法,服藥也一樣擇藥組方。
那么中藥是如何“平衡陰陽”的呢?這就要說說中藥的性味與歸經。大家都知道我們所吃的食物或甜或酸或苦或咸味道不同,這就是食物的“味’,也是中藥的味。性大家就不是很清楚,但還是有些了解,如綠豆、西瓜能解暑熱,說明性涼或平;荔枝、桔子吃多了會上火,說明是性溫熱。這就是食物的“性”,也是中藥的性。中藥根據藥物的性味不同分別為“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酸、苦、甘、辛、咸)性味不同,功效也不一樣。“四氣”就不用說了,說說五味的功效:酸收、苦瀉、甘補、辛散、咸軟堅散結。歸經就是指藥物容易進入“十二經”的哪一經。我們知道中藥的性味與歸經,就可根據這些功效調整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比如黃連苦寒,清熱解毒,大黃苦寒,清熱瀉下,當歸甘溫而補血。
下面舉例說明中醫診斷治療病證,就是辯證論治,也叫理法方藥。比如某人出現鼻塞聲重、流清涕、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肢節酸痛,喉癢、咳嗽、痰稀白、苔白、脈浮或浮緊等。這組通過“四診”獲得的癥狀,運用八綱、六經辯證,就可得出感冒病,風寒束表證這個診斷。治療用荊防敗毒散,辛溫解表。
疾病的預防
中醫特別講究疾病的預防,“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就是預防疾病的原則。在陰陽失衡之初或尚未失衡之時,我們注意陰陽平衡的及時調整就能避免疾病的發生或發展,也就能保持身體的健康。
主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調寒溫,適四季(天人合一)
順應氣候、自然環境變化,適時增減衣物,達到人體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春天風氣盛,冬寒未盡,故春天要“捂”,以免受寒;夏天天氣炎熱,避免中暑,少喝冷飲以免寒甚傷胃;秋天氣候干燥,氣溫漸降,但暑熱之氣未盡,不宜過快過多增加衣服,這就是“秋凍”。冬天氣候寒冷,多穿衣服,防寒防凍。
2、重道德,適人情(社人合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只有對生活充滿信心,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才能很好地進行道德風貌的修養和精神調攝,更好地促進身心健康。利人利己事多做,損人利己事莫為。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說的就是助人為樂,能給自己帶來愉悅的心情。和睦融洽的人際關系,能使人心情舒暢,也能更好地調節個體的情志。如此,方能使個體與社會和諧統一。
3、調情志,養氣血(形神合一)
形體與精神的協調一致,是健康的一個標志。《靈樞?本臟篇》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就是說意志具有統帥精神,調和情志,抗邪防病等作用,意志堅強與否與健康密切相關。“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說明形體與精神的依存關系。
人生活于自然與社會之中,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個人因素都會引起情志變化,反應過度就會影響身體健康。學會控制與調節情緒,就能保持身體健康。生活、工作中切忌大喜大悲,遇事不急不躁,保持心態平和,使形與神合。
4、慎飲食,節欲望
飲食是人體氣血的來源,飲食要葷素搭配、精粗搭配,不可偏食,如此營養方能平衡。少食辛辣炙煿食品,少食油膩厚味,以免生濕上火。不酗酒、不吸煙,少食生冷。
適當的性生活,不可縱欲。少看或不看淫穢書刊、影視。
5、勞逸結合
“流水不腐,戶樞不蠢”,“生命在于運動”,就是說適當的勞動與運動對人體健康是十分必要的。堅持適度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有利于氣血運行,氣機升降。
綜上所述,一個健康的身體得益與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也得益與精神與形體的協調統一,以及合理膳食,適度勞動或運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